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文件汇编/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发改委关于全省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意见的通知
  • 时间:2009-08-27
  • 点击:27
  • 来源:

甘政办发〔2009〕16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省发改委《关于全省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关于全省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省发改委  二○○九年七月九日)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有效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切实把产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现就进一步创新我省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深入分析、科学把握省情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证明,“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抓住了我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我省的产业仍处在夯实基础、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阶段,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约束趋紧,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加快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新形势,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明显存在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过程中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重大事项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还不健全,决策失误追究、纠错改正机制不完善,思想解放的程度、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度与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制约了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应对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抢抓机遇、促进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识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不断建立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新能源基地、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建立有利于增加产业投入,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产业和大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引导机制,健全以产业集聚区平台、融资、信息等服务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在查找影响和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握我省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相互衔接配套、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

 
  (一)创新和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省发改委要抓紧制定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办法,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等制度,进一步改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政府资金配置管理机制,努力将产业领域的政府投资由无偿补助变为有偿使用。逐步建立以规划、产业政策和信息引导为基础,以土地、环保、经济安全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价格等密切配合的投资调控体系。加快推进投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鼓励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
 
  (二)创新科技体制,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大企业、大集团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甘设立研发中心,引进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大企业、大项目。把推动科技创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将创新与创业结合起来,使先进技术与市场和资本融为一体,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改革省属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整合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资源,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向创新型企业集中,把创新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形成整体合力。大力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共享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三)创新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增强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创新节约集约用地体制机制,优化土地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布局适当集中。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荒山荒地利用规划,明晰权属关系,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鼓励对荒山荒地进行科学合理利用。提高矿山资源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矿山资源开发整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矿山资源勘察开发新机制,完善矿山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
 
  (四)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促进绿色发展。以环境生态治理和修复为重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放权交易等制度,探索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五)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保障。创新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训优化人才结构的体制机制,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选人用人的竞争机制,创新激励政策,使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培育壮大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培育形成以高中级技工为重点的专门技能人才队伍,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创新市场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交易环境。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交易机制和市场环境,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市场。继续发展产权、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公共资源交易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化配置。
 
  (七)建立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带动机制,着力构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着力构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把城市和农村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规划,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统筹考虑城乡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按照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转变的要求,着力解决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八)创新产业驱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着力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把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与循环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通过企业内、企业间及区域间的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条,协调好主导产业同配套协作产业的关系,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着眼于省内外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物资流的良性循环和市场扩大,外引内联、东西并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跨行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协作区,借助周边区域的发展不断加快自身的发展。重点打造兰(州)白(银)经济圈、酒(泉)嘉(峪关)一体化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金(昌)武(威)经济协作区、临(夏)甘(南)民族经济区、庆(阳)平(凉)天(水)陇东南煤电化走廊。积极推动我省经济同新疆经济相互融合,促进产业优势的对接和互补,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产业成长的驱动机制。
 
  (九)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抓住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省发改委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通过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及技术改造、生产要素的重组等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制定壮大支柱产业和培育弱小产业的政策,支持企业尽快完成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技术、法律、会计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房地产等适应消费升级的服务业,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
 
  三、建立产业引导机制。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产业链延伸和企业重组整合为主线,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及冶金新材料、风电、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坚持五个带动、打造五大基地,使我省产业更具活力、优势更加明显。
 
  (一)以现有产业基础带动新兴产业培育。以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公司、中科宇能公司等优势企业为依托,整合优势资源,加大装备制造企业重组和品牌建设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支持企业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强化政策支持,加快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矿冶工程设备、数控机床、风电设备、中高压输电设备、电器制造、真空低温装置等行业的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积极推进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规划与建设,逐步建设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鼓励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风电装备国产化,发展风机总装、风轮叶片、塔架塔筒、法兰及轮毂、电器及控制设备制造、研发及高科技服务等项目,积极开展风电产业后续服务业及光伏发电装备制造,努力形成集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服务和运营管理为一体的风电产业集群,做到风电基地建设和电网建设、风电装备制造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以上游产业带动下游产业发展。
依托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玉门油田公司、长庆油田公司、甘肃银光集团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积极利用新疆的油气资源,重点发展有机化工原料、特种合成材料、润滑脂、加工材料、异氰酸酯等,打造石油化工、特种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链,建设石油化工基地。以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有色集团、中铝兰州公司、中铝连城铝业分公司、甘肃稀土集团等优势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建设有色冶金基地。以华能甘肃公司、靖煤公司、窑街煤电公司、国电靖远发电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型煤、洁净煤、煤电、煤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及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煤电、煤化工及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以工业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通过五大基地建设,带动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服务和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商品批发市场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在产业集聚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发展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构筑第三方服务平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教育。
 
  (四)以大企业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多层次的配套协作关系。依托大企业、大集团专业化分工,形成技术链、完善产业链,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品牌、技术、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件及附属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
 
  (五)以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马铃薯、酿造原料、制种、果蔬、畜产品等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行“公司+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广泛采用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覆盖率,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努力把特色农产品加工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一)壮大产业聚集区。创新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赋予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发展管理权,强化属地管理、建设、运营职能,按照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特色发展的原则,创新园区发展模式。除环境保护区以外,每个县市区都要规划建设一个产业聚集区,并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适度超前建设区内基础设施。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产业聚集区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融资机制。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功能,向综合性开发区转变,对全省开发区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兰州、天水、嘉峪关、金昌、白银市的开发区要依托老工业基地、龙头企业或资源性城市,逐步向专业性工业园区转变,成为当地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升级和园区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主要空间载体,对全省开发区发展起到支撑和辐射作用;其它各类开发区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生产力布局要求,建成产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努力把产业聚集区培育成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城市扩张的推进器。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信社改革,鼓励农民、改善资产质量,增强放贷能力。大力推广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继续做好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的问题。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信用担保奖励机制,提高担保机构服务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发行地方债券支持产业发展。
 
  (三)强化信息服务。
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对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科技信息、企业信息等实现共享与交换,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相互融通,实现规模化经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培育物流市场,创新物流业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统筹建设全省物流运输、公共信息、存储配送三大平台;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重点,促进公路、铁路、航空联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以兰州、天水、张掖、平凉、武威、酒泉—嘉峪关、定西为主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结算,建立资源共享、开放安全的物流信息支撑体系。
 
  (五)健全农业服务和支持保护体系。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产业发展观,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既体现贯彻执行政策的规范性,又敢于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程序上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系,强化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各级发改部门要研究建立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省直各部门、各市州要按照本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实施办法,把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协作配合。
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省发改委要加强对体制机制创新工作的督促和指导,省工信委、省国土厅、省住建厅、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消防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项目建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省质监局要研究简化生产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国税局要研究工商营业执照、地税登记证、国税登记证“三证合一”相关办法。省人社厅要建立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各部门都要清理和修订限制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强化行业协会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政策咨询、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