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文件汇编/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保护建设的实施意见
  • 时间:2011-07-25
  • 点击:26
  • 来源:

甘政发〔2011〕8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和国务院出台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力促进我省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补奖政策是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我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全省拥有草原2.68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41亿亩。这些草原不仅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而且是全省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长江、黄河、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和补给区,是阻挡河西风沙源区沙尘、保护河西绿洲的重要生态屏障。落实补奖政策对于促进草原保护建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维护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落实补奖政策是促进农牧民增收、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草原是我省牧区几十万牧民生活的家园和生产资料,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草食畜牧业是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全省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依靠草畜业增加收入。落实补奖政策既可以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又可以加强饲草基地建设,推进农牧互补,提高草畜业效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落实补奖政策是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草原牧区是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草原牧区也是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任。落实补奖政策,有利于全面推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改良牧区牲畜品种,发展舍饲养殖,转变牧业生产方式,对于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牧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以保护草原生态、加强草原建设、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监测为支撑,全面落实草原补奖政策,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币匀宋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既要保护好草原生态,又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牧民收入增长,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局面,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闭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好政策研究、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工作,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牧民意愿,发挥牧民主体作用,明确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鼻炕基础,健全制度。切实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落实补奖政策的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狈舛ケ5祝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根据各地草原的面积、经济和生态功能等情况,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省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额度实行封顶保底,既要避免补贴过高“垒大户”,又要防止补贴太低影响牧民生产生活。

  5.泵魅吩鹑危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政策目标和措施

  (一)政策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减轻草原放牧压力,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扩大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二)政策措施。

  1.笔敌薪牧补助。对退化严重、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用中央财政下达的禁牧补助资金对实施禁牧的牧户给予补助。5年为1个禁牧补助周期,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根据各地的草原载畜能力、生态贡献、收入构成、草原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通过测算,全省三大区域的禁牧年补助标准确定为:青藏高原区20元/亩、黄土高原区2.95元/亩、西部荒漠区2.2元/亩。

  2.笔敌胁菪笃胶饨崩。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根据载畜能力合理核定载畜量的基础上,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对实施草畜平衡的牧户进行奖励。综合考虑生态价值、载畜能力、减畜数量以及减畜后对牧民收入影响等因素,通过测算全省三大区域的草畜平衡年奖励标准调整为:青藏高原区2.18元/亩、黄土高原区1.5元/亩、西部荒漠区1元/亩。

  3.笔敌心敛萘贾植固。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种植优良牧草,增强饲草料供给能力,并用中央财政下达的牧草良种补贴资金,按每年每亩10元的标准给农户兑现补贴资金。省上统筹部分资金,开展退化牧草地更新、牧草品种换优、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

  4.笔敌行竽亮贾植固。中央财政将牦牛和山羊纳入补贴范围。省上统筹使用牦牛、山羊良种补贴资金,通过引进良种,对全省牦牛、山羊进行品种改良。

  5.笔敌心撩裆产资料综合补贴。中央财政按每年每户500元的标准,对牧民给予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省上按此要求,组织各地确定牧户、兑现资金。

  6.笔敌屑ㄐЭ己私崩。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奖励资金,依据补奖政策落实的绩效考核情况,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省份给予资金奖励,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省上依据对各市州的绩效考核情况,运用中央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对落实工作到位、成效显著的市州给予资金奖励。

  7.弊龊谜策衔接工作。将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与补奖政策合理衔接,把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牧民享受的饲料粮补助转为享受禁牧补助,把退牧还草工程休牧区牧民享受的饲料粮补助转为享受草畜平衡奖励。青藏高原区未到期和到期的禁牧和休牧补助以及黄土高原区未到期和到期的休牧补助,都按省上调整后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兑现。西部荒漠区未到期的禁牧和休牧补助及黄土高原区未到期的禁牧补助,按国家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测算标准兑现;到期的禁牧和休牧补助按省上调整后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兑现。

  四、主要任务

  (一)抓紧完成落实补奖政策的基础工作。

  1.奔涌旎本草原划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规定,将重要放牧场、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原等划为基本草原,实行严格保护。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制定基本草原划定实施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将辖区内80%以上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对基本草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基本草原划定以后,要明确界限,设立标志,转绘上图,并由县级政府予以公告,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登记建档。各县市区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必须于2011年12月底前完成,各市州政府要及时对辖区各县市区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2.惫娣恫菰承包经营。国家要求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按已承包到户的草原面积发放。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抓紧制定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实施方案,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按照对牧区草场要承包到户、分户经营,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草场面积较大的要分户承包经营,面积较小的要承包到户、联户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进草原规范承包工作。对承包到户或联户的草原要确认界限、核准面积、划分等级和勾绘上图。要规范并补签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明确承包户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保护草原生态及基础设施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必须在承包合同中明确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要及时给草原承包户发放草原承包经营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定制、市州或县市区政府印制、县市区政府签章后发放。各县市区的草原承包工作必须在2011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各市州政府要及时对所辖各县市区的草原承包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3.奔忧坎菰基础数据核实管理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确定专人,切实做好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人工种草面积,草原载畜能力、牲畜饲养数量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实现电子化管理,为落实补奖政策打好基础。

  (二)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1.弊ソ糁贫ㄊ凳┓桨浮⒐芾戆旆ê凸ぷ鞴娉獭J∩现贫了全省落实补奖政策的总体实施方案以及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落实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牦牛山羊补贴、草原监测等7个专项实施方案,制定了落实补奖政策的管理办法以及补奖资金管理、禁牧管护、草畜平衡管理、人工种草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等5个专项办法,制定了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草畜平衡、禁牧管理、人工草地建植等5个工作(技术)规程。各市州、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落实补奖政策的实施方案,上报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制定落实政策的相关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规范有序推进政策落实工作。

  2.甭涫到牧补助。全省已落实禁牧草原面积1亿亩。各市州要把核定的禁牧面积、禁牧区域确定到乡镇、村组,并将禁牧任务分解落实到县、乡、村、户,明确禁牧要求,层层签订禁牧管护责任书。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牧户,按照省上确定的补助标准,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3.甭涫挡菪笃胶饨崩。全省禁牧区域以外的1.41亿亩可利用草原都要纳入草畜平衡范围进行管理。全省草畜平衡区域的平均超载率为30.6%,超载牲畜的减畜计划是:2011年减40%,2012年减40%,2013年减20%。各市州要结合实际,划定草畜平衡区域,制定3年减畜计划,将减畜任务分解落实到县、乡、村、户,明确减少放牧牲畜、牧草恢复生长和草畜平衡的要求,层层签订草畜平衡及减畜责任书。对落实减畜任务、牧草经监测生长恢复、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为避免农牧户补奖额度过高或过低,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实行“上封顶、下保底”。封顶保底的标准由各市州政府根据实际研究确定,并报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实施。

  4.甭涫的敛萘贾植固。国家核定2010年我省人工种草面积2212万亩,各市州要将其中种植的多年生优质牧草面积确认落实到县、乡、村、户,依据实际种草面积,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统筹使用部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采取项目管理形式,按照合理布局、调整结构的要求,有计划、分区域、有重点地更新现有留床牧草,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扩大优良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和防灾保畜基地,增强牧草补充供给能力。项目具体由省上管理、市州审核、县市区实施。

  5.甭涫店笈I窖蛄贾植固。截至2010年底,全省牦牛存栏115.73万头,其中能繁母牦牛58.85万头,主要分布在甘南、张掖、武威等市州;山羊存栏339.15万只,其中能繁母山羊165.52万只,主要分布在庆阳、酒泉、白银等市。省上统筹使用牦牛、山羊良种补贴资金,通过招标采购和养殖户选育调配,引进种公牦牛和种公山羊,对牦牛和山羊进行品种改良。具体由省上组织实施。各地要加强工作协调和技术服务,确保项目效益充分发挥。

  6.甭涫的撩裆产资料综合补贴。国家确认我省牧业、半农半牧业县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的牧户共22.1万户。各地要抓紧做好牧户确认登记工作,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按每年每户500元的标准,将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7.笔敌屑ㄐЭ己私崩。按照国家实行绩效考核的要求,省上要从落实补奖政策的前期准备、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草畜监测工作到位、补奖资金管理使用、后续产业培育等方面,对各市州落实补奖政策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确保补奖政策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在此基础上,接受国家对我省落实补奖政策工作的绩效考核,积极争取国家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对全面完成补奖政策落实任务的市州,安排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对个别补奖项目任务没有完成的市州,扣减补奖资金;对没有完成补奖政策落实工作任务的市州,不安排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并予以通报批评。

  五、保障措施和组织管理

  (一)保障措施。

  1.奔忧坎菰监测和技术服务。草原监测和技术服务是落实补奖政策的基础。要切实加强草原监测体系建设,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合理确定和建设监测点,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改进监测手段,创新监测方法,完善监测指标,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定点适时地完成监测任务,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发布监测信息,客观反映草原植被恢复情况,为科学评估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草原技术服务体系,合理设置机构,加强技术力量,改进工作手段,保证工作经费,改善服务条件。各级草原技术服务部门要按照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技术服务,开展优良牧草品种筛选、退化草原治理、划区轮牧模式等研究工作,推广草原鼠虫害防控、草原补播改良、优良牧草丰产栽培等先进技术,为补奖政策落实提供技术支撑。

  2.奔忧坎菰监督管理工作。草原监理工作是落实补奖政策的保障。各地要高度重视草原监理体系建设,重点市州和牧业、半农半牧业县市区及草原面积较大的县市区要加强草原监理机构建设,明确草原监理工作的分管领导,确定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全面开展草原监理工作。要加快形成县有草原监理机构、乡有专(兼)职干部、村有牧民监督管护员的县乡村三级草原管护工作格局,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护草原生态。要在牧业和半农半牧业县市聘用牧民监督管护员,每村1名,草原面积大的村可聘2名。要加强草原防火工作,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确保牧区安全生产和牧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草原征占用审批审核,对基本草原实行严格保护,严防滥征滥占草原,切实维护农牧民承包经营草原的合法权益和草原生态的安全。

  3.奔忧坎菇闭策的宣传教育。要加大补奖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宣传车、培训班、现场会等宣传媒介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补奖政策的各项内容和要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上对补奖政策落实的安排部署上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落实补奖政策的良好环境。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补奖政策的内容,领会补奖政策的精神实质,认识落实补奖政策的必要性,掌握草原保护建设的基本知识,提高落实补奖政策的自觉性。

  4.苯饩龊寐涫挡菇闭策的业务费用和工作经费。落实补奖政策牵涉面广、任务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各级政府要科学测算落实补奖政策的业务费用,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宣传培训、资料证件印刷、购图制图、设备购置、检查验收、资金审计、执法检查、科技支撑等业务支出费用,以及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草原监测、草原监理等工作经费,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给予保障。村级聘用的牧民监督管护员,由地方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补助,以调动牧民参与监管的积极性。

  (二)组织管理。

  1.奔忧孔橹领导。各级政府作为落实补奖政策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省、市州、县市区要分别成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政策宣传、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发展改革、财政、农牧、国土资源、民政、环保、统计、审计、监察、林业、公安和金融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农牧部门,具体负责开展各项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要及时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草原承包、边界纠纷等问题,加强政策落实中各项工作措施的风险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工作平稳到位。

  2.奔忧考喽郊觳椤=艚粑绕补奖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采取定期检查、适时抽查和跟踪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政策落实方案、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制定以及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确保补奖政策落实工作顺利进行。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严格绩效考核工作,切实做到赏罚分明,促进落实补奖政策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3.毖细褡式鸸芾怼R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国家补奖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补奖资金的使用管理,严防挤占、挪用、截留及冒领,确保补奖资金足额兑现给牧民。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农牧部门认真编制补奖资金分配方案,设立补奖资金专账,下设分项资金明细账户,分项核算,专款专用。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补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防发生违规违纪问题。补奖资金的发放要登记造册、张榜公示、签名盖章,做到手续完备,确保真正兑现到户。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