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文件汇编/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时间:2016-09-20
  • 点击:164
  • 来源:

甘政办发〔2016〕15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有关企业:

  《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全省陇药产业发展,提升陇药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医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省规模以上药品生产企业9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1.79亿元,年均增长17.9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79亿元,年均增长18.07%;全行业资产总额220亿元,年均增长19.86%;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10户增加到2015年底的19户。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03万亩、产量108.2万吨,分别较2010年增长59.9%和108%,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占总面积的24.8%。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工业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批复建设以中药、生物制药为核心的“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我省陇东南地区五市(庆阳、平凉、天水、定西、陇南)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目前,有16家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新药及保健产品研发项目47个,总投资4.96亿元,其中有22个在研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中药、生物制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为重点,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特色显著的陇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产业要素整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陇药产业打造成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公共政策与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陇药产业发展环境。

  2.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业动力,形成有利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在陇药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陇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4.坚持质量为先、规范发展。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5.坚持交流合作、开放发展。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快陇药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立完整的陇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突破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把陇药产业培育成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规模稳定增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基本合理、空间布局显著优化、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的总体目标。

  1.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中药种植业200亿元,医药工业3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

  2.培育1—2家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品种。

  3.建设9个陇药加工制造业产业园区,10个大宗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

  4.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中药材加工率达到60%。

  5.当归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现代中药。

  1.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等优势品种标准化种植,扩大规范化生产规模,提高中药材质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建立甘肃大宗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指导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推动中药材精准作业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中药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支持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绿色加工,从源头上确保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产品质量。

  2.提升中药饮片加工水平。推动中药饮片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高清洗、分选、切片、烘干、包装等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强中药饮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精选原料中药材,严格加工炮制技术,积极发展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等高品质中药饮片,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我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由小、散、弱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发展中药提取物及配方颗粒。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提升中药材的加工层级。加快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产品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推进中药提取物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支持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红芪、黄芩等品种的提取物和配方颗粒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生产,提高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

  4.发展现代中药制剂。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发展与甘肃大宗道地药材资源结合紧密的现代创新中药,鼓励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年限长的院内中药制剂申报新药。推动规模化高效分离与制备技术、中药新型制剂技术、智能质量控制技术等应用和推广。支持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鼓励企业加大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投入,加强对药物作用机理的探析,研究和提升生产工艺技术,实现重点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现代中药大品种。

  5.发展中药养生保健产品。发挥中药促进人体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的保健作用,推进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方向延伸发展,重点围绕当归、党参、黄芪、红芪、枸杞等优势中药材,开发改善记忆、延缓衰老、调节血脂、血压、抗疲劳等保健功能食品。加大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膳、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力度,发展中医药养生及文化旅游产业,构建中药产业链。

  (二)生物技术药物。

  1.人用生物制药。鼓励企业开发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新型疫苗、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推进伤寒vi结合疫苗、3价轮状病毒疫苗、13价肺炎多糖结合疫苗、流脑多糖结合疫苗等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加大治疗性蛋白药物开发力度,推进人用单克隆抗体研发进度,开展特异免疫球蛋白、因子类产品研发;加快A型肉毒毒素增加适应症临床研究,开发肉毒神经毒素产品。积极发展病毒性肝炎、人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和肿瘤、流行疾病、遗传病产前诊断等领域的新型诊断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产品。加快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动物血清等产品研发生产。

  2.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开发兽用预防类生物制剂和诊断类试剂,重点发展口蹄疫、狂犬病、仔猪腹泻、支原体病、衣原体病、球虫病等动物重要疫病的疫苗和诊断试剂;研究开发快速检测试剂盒、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用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用品;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物、使用安全的新型兽药、标准质控产品、残留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技术产品。

  (三)高性能医疗器械。

  1.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快研发制造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示范装置,优化性能指标,制订完善产品技术要求,完成注册检验和临床试验,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充分发挥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产业联盟作用,稳定非标部件供应,规范和统一非标部件标准,确保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产品质量;建立重离子诊疗信息中心,集成全国临床数据,形成集医疗服务和装置的运行维护为一体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应用紧凑型注入器、超导同步环、超导旋转机架等新兴重离子治疗关键设备,研发和推广呼吸门控和思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等治疗新技术。建设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研发制造及推广应用产业园,形成相关配套产业,推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相关产业化应用。

  2.植介入新材料及新产品。突破钛镍记忆合金颈椎前路融合器和脊柱撑开器等新产品的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推进生物可吸收材料、心血管支架及其输送装置等产品的研发,应用3D打印技术提高骨科植入物等新产品研发制造水平。加快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等新产品的产业化,研发医用导管、导丝、导鞘、球囊及涂层支架等新产品,构建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相关产业链。

  四、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陇药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状况,重点建设10个大宗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9个产业园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依托、配套协作的产业布局。

  (一)10个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

  1.当归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定西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等海拔2000米以上优势区域,建设当归标准化生产基地。

  2.党参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定西市、陇南市等海拔1800米以上优势区域,建设白条党参、纹党标准化示范基地。

  3.黄芪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定西市为主的优势区域建设黄芪标准化示范基地。

  4.大黄标准化生产基地。在陇南市、定西市、平凉市等海拔1800米以上优势区域,建设大黄标准化示范基地。

  5.甘草标准化生产基地。在河西地区、白银市、兰州市优势区域,建设甘草标准化示范基地。

  6.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以白银市、酒泉市优势区域为主,建设枸杞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

  7.板蓝根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民乐县等传统优势产区为主,建设板蓝根标准化示范基地。

  8.柴胡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定西市、陇南市建设柴胡标准化示范基地。

  9.红芪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陇南市、定西市为主的优势区域,建设红芪标准化示范基地。

  10.半夏标准化生产基地。以西和县、清水县等传统优势产区为主,建设半夏标准化示范基地。

  (二)9个产业园区。

  1.兰州高新区陇药综合产业园。依托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重点企业,建成集研究开发、中试实验、孵化培育、加工制造为一体的陇药综合产业园。

  2.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药、生物医学工程,配套建设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3.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养生保健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产业。

  4.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布局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中药化妆品等中药加工业,鼓励发展中药膳食饮片和中药保健产品。

  5.渭源工业园区中药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重点发展超微饮片、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等优质中药饮片,鼓励发展中药保健产品。

  6.天水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天水市二十里铺工业示范区为主要区域,依托天水岐黄、甘肃成纪等企业,重点发展中成药、生化药品、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产业。

  7.酒泉生物医药产业园。依托祁连山药业、酒泉大得利、甘肃巨龙等企业,重点发展化学药品、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等产业。

  8.重离子医学产业园。依托中科院近物所、兰州重离子医学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武威荣华重离子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市和武威市建设重离子医学产业园,形成集专科医院、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制造等为一体的重离子医学产业园。

  9.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以天水、陇南、甘南、平凉、庆阳为主要区域,建设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医旅游保健产品开发、中医诊疗、保健、中医文化普及等为一体的中医药旅游生态园,开展中(藏)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人工按摩等项目,以及探访岐伯和皇甫谧故里等古代名医的特色旅游,传播中医药文化。

  (三)市场体系。结合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市场发展情况,按照高度集聚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在中药材产业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以陇西为中心,建设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发展大宗中药材现货期货贸易,形成全国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配套建设渭源会川、岷县当归城、宕昌哈达铺三大产区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在临洮、武都、文县、礼县、民乐、瓜州、民勤、康乐、甘谷、卓尼等重点产区,逐步改造建设10个产地市场。同时,依托省内药品流通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药品仓储、物流配送、区域代理等医药流通业,建成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立足甘肃,辐射全国的医药营销物流网络体系。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推动省内制药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营理念,释放发展活力,加强与国内外医药领域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引入专业化经营团队,招人聚才,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协同创新,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医药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合作开发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以甘肃大宗药材为原料的中药保健产品。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激活社会各界创新元素,推动基于“互联网+陇药”的创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陇药产业“双创”平台。 

专栏1  创新发展专项

    1、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制药企业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对外开展产业链整合优化,引入管理及研发团队参股经营等方式,促进发展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
    2、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设3~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实验室)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立企业研究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发展陇药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双创”平台。
    3、新药创制和重点产品“二次开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展新药创制,加快在研产品研发进程,力争5~8个新药取得临床研究批件或生产批件。筛选10~20个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具有开发潜力的药品,通过优化工艺、提升质量标准、临床评价等研究,开展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培育陇药大品种。
    4、中药保健产品研发。支持以当归、党参、黄芪、枸杞、红芪等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根据功效、主治及生物活性,研究开发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膳、食品添加剂和日化用品等系列产品。鼓励开发适合电商营销的中药保健产品。 

    (二)实施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工程。加快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制定道地中药材生长环境、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关键环节生产技术标准。选育优良品种,建设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提高集约化生产繁供比例。开展对土壤和环境检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发展绿色中药材。开展甘肃道地中药材认定,应用中药材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产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追溯。改进生产组织形式,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药农实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鼓励土地流转、整体承包,支持药农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推广机械化栽种采收,扩大规模化生产。 

专栏2  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专项

    1、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柴胡、板蓝根等10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从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
    2、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针对我省中药材资源,开展种质资源保存、种质鉴定、品种提纯复壮等研究,支持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开发当归抽薹、麻口病,黄芪根腐病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等技术。
    3、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中药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专业合作社、农户规范化种植,力争建成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等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三)实施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坚持重点突破,以当归药材为切入点,建设种植全过程质量管控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研究开发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组建产业联盟,扩大市场营销,推动优质优价,力争把当归打造成甘肃名片,示范带动黄芪、甘草、红芪等大宗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筛选一批以当归、黄芪、甘草、党参、红芪等大宗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有市场潜力的中成药品种,从原料基地建设、二次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对产业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核心企业和拳头产品,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推进“互联网+”产业链管理,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种植、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使用等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大宗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和监控以及关键信息采集使用,打造从原料药材到药品、保健品等终端产品的示范产业链。  

专栏3  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专项

    1、当归全产业链建设。建设当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万亩,扶持当归腹痛宁滴丸、当归丸等品种做大做强,发展优质当归饮片。依托甘肃当归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当归种质资源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标准化栽培技术、产地初加工新技术、安全性评价、新药创制和保健产品研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研究。
    2、黄芪全产业链建设。建设黄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5万亩,扶持贞芪扶正系列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发展绿色饮片加工,挖掘黄芪补气、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效,支持黄芪保健食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3、甘草全产业链建设。建设甘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培育甘帝欣、甘草酸铋散、复方甘草片扩大市场份额,发展甘草提取物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甘草产业上下游联合重组,组建产业发展联盟,实现全产业链开发。
    4、党参全产业链建设。建设党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推广使用无硫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地初加工水平,支持开发党参茶、药膳等保健食品,鼓励纹党参全加工产品上市,提高附加值。

    (四)实施大品种大品牌培育工程。建立大品种大品牌培育机制,每年筛选5个左右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市场需求量大的特色优势产品,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扩能技术改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扩大产品规模。力争培育2—3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5—8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15—3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陇药大品种,提高品牌影响力。 

专栏4  大品种大品牌培育专项

    1、质量标准提升和增加适应症。A型肉毒毒素、当归腹痛宁滴丸、贞芪扶正胶囊(片)、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核丸、定眩丸、小儿黄芪健脾口服液、祖师麻膏药等。
    2、市场营销培育。轮状病毒口服活疫苗、A+C流脑多糖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苗、奇正消痛贴、独一味胶囊、元胡止痛滴丸、阿胶、逍遥丸、洁白片(胶囊)、参芪五味子片、宣肺止咳露、宫瘤宁胶囊、红芪口服液、红花如意丸、如意珍宝丸、甘帝欣等。

   (五)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内扶外引,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扶持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加快发展壮大,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医药龙头企业,借助其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壮大当地产业。强化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发展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实现绿色加工制造。着力培育3—5家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10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左右的优势企业,15—20家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左右的骨干企业。

  (六)实施营销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互联网+”市场营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新业态,鼓励企业使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仓储物流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支持陇药企业在国内重点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及连锁经营店,与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新型产销合作模式。组织开展省内外医疗机构与甘肃制药企业对接合作,积极推进我省特色中成药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支持企业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加强院内中药制剂调剂使用和委托配制,建立省内医疗机构使用陇药产品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参加全国性医药展会,宣传推介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专栏5  市场营销专项

    1、市场营销能力。建设兰州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定西中药材仓储物流和现货交易中心、宕昌哈达铺中药材交易市场。支持中药电商交易平台建设,扩大市场营销渠道。
    2、中药材供应保障。建设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储备100种常用中药材,提高国家应急储备能力。
    3、流通企业培育。力争培育2~3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以上的中药材流通企业,5~8家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的医药经营企业。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重点实施兰州生物所新建13价肺炎结合疫苗和3价轮状病毒疫苗生产线项目、兰州高新区东部科技城中农威特生物医药基地项目、兰州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兰州西脉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项目、兰州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陇西一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及生物科技园、甘肃天水岐黄药业中医药产业园、甘肃兰药新区医药工业基地、康美西部中药城、哈达铺华昌药材物流城等100个重大建设项目,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达标。

  (八)实施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强陇药产品质量监管,规范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支持企业开展GMP、GSP认证,做好药品再注册工作。全面提升基本药物质量水平,落实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要求。鼓励发展医药行业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强化质量监管服务。实施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提升计划。加强中药材生产及销售全过程管理,严格投入品使用,开展道地药材认证,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建立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鼓励和引导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使用可追溯的中药材原料,保证中药制剂产品质量稳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发展非处方药和医疗器械知名品牌,促进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和产业升级。

  (九)实施国际化发展工程。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深化与国外医药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借助欧洲在天然药物、生物药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标准,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促进陇药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支持优势企业在境外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产业基地,设立中医保健服务中心及经销店,通过“以医带药”模式促进中医药拓展中西亚及欧盟市场,带动中药国际化标准研究和中药饮片、复方配方颗粒产品以及中药制剂出口,实现陇药走向国际市场。 

专栏6  国际化提升专项

    1、国际市场开拓。支持企业开展中药、生物类似药国际注册,获得境外上市许可。支持建立海外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机构,推动按摩、针灸、服帖等中医治疗技术率先走出去,通过中医治疗带动传统中药制品、特效药、单品药和药膳食品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拓国际市场。
    2、境外服务及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以并购、设立研发中心或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建设境外生物医药、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及医药服务贸易基地,促进产能国际合作。
    3、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外资企业在甘肃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引进先进产品和技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引进医药产业人才及先进管理理念。

    六、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和引导,简化办事程序,在企业开办、新药报批、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思路,扶持发展医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金融、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企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初加工等方面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创投基金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陇药产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医药产业发展相关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用足用活用好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陇药产业发展的支持,中药材主产区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衔接与资金整合,积极推进种植保险覆盖中药材产业,保障药农收益。鼓励符合条件的陇药加工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实现融资,支持陇药企业上市融资和股权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推动要素整合。加快陇药产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制定优惠政策,聚集发展要素,促进项目落地。鼓励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实施兼并重组,组建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企业闲置药品文号盘活机制,优化药品文号资源,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鼓励省内制药企业将常年不生产且主要原料为甘肃大宗药材、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药品文号,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提高药品文号利用率。

  (四)加强人才支撑。落实国家和省上相关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和甘肃省“科技功臣”、“领军人才”等政策,重点引进懂经营、会管理的医药行业高级管理人才。支持企业以项目为纽带,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立医药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依托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培养一批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强化宣传推介。加大陇药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陇药传播体系,集中宣传陇药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种。挖掘甘肃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发岐伯、皇甫谧等甘肃特色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公益宣传,营造陇药市场氛围。创建体现陇药特色的品牌标识,提升陇药整体形象,提高陇药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开展国际中医药展会,联合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展览机构,面向国际传播甘肃特色中医药文化,提高甘肃中医药的国际知名度。

  (六)发挥协会作用。加强陇药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及时反映行业诉求,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支持行业协会拓展服务功能,开展行业统计、检测认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在服务行业发展、维护企业权益、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中发挥作用,助推陇药产业加快发展。

  (七)推进规划实施。陇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共同推进本规划的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做好运行监测分析,紧盯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及时发布投资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