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临夏州粮食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 时间:2013-05-09
  • 点击:20
  • 来源:
   临夏州是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2013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临夏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通过兴修水利、增施化肥、科学种田、农田基建等多种措施,使全州的粮食生产呈现直线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2007年以来,粮食总产六创历史新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人粮矛盾、粮地矛盾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区域内的粮食产量不能自给,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从粮食生产现状来分析,人均资源不足 

    临夏的州情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相当突出。从人口密度看,临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为每平方公里240多人;从2012年人均耕地看,全州只有1.01亩,全国、全省分别为1.35亩、2亩,我州分别比全国、全省少0.34亩、0.99亩,耕地承载力不堪重负;从人均占有粮食分析,2012年我州粮食总产70万吨,人均328公斤,全国、全省分别为435公斤、427公斤,比全国、全省分别少107和99公斤,与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相比,人均低42公斤。 

    二、从粮食生产历史来分析,人均耕地减少,产需缺口加大 

    在半个多世纪的进程中,临夏州的总人口由1950年的70.5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13.35万人,增长了3.02倍;而耕地由1950年的229.93万亩,减少为2012年的216.16万亩,减少了13.77万亩,人均耕地则由1950年3.26亩减少到2012年的1.01亩,减少了2.25亩,而且呈逐年减少的态势。以2012年为例,全州人口达到213.35万人,按人均消费粮食370公斤计算,全州粮食缺口达8.96万吨。目前,全州城镇人口主要靠购进外地商品粮生活。 

    三、从劳动力资源状况来分析,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较大 

    2012年,全州农村从业人员总数91.64万人,共输转劳动力48.17万人,本地从事农业人数43.47万人,多为妇女和老人,农村劳力人均种植面积近5亩。由于土地立地条件很差,沟壑纵横,干旱少雨,70%以上为山旱地,不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农村劳力的短缺显得尤为严重。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数量的增加,留在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劳力,在及时进行播种、田间管理时劳力不足,延误时机,导致田间管理粗放;二是在收获时期,由于劳力不足,成熟的作物及时得不到收获或已收获但未能及时拉运打碾,如遇连阴雨天气,将会造成芽烂损失,导致增产不增收。三是收获后,由于缺乏劳力,及时得不到翻耕,影响耕地的翻耕质量,是地力下降,对来年粮食产量的提高带来影响。四是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部分耕地由别人代耕,加之代耕户家庭困难,造成投入跟不上,出现广种薄收的现象。 

    四、从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分析,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豆类为主,2012年,全州粮食总产70万吨,其中玉米40.43万吨、马铃薯14.37万吨、小麦13.78万吨、豆类1.35万吨。玉米除极少部分用于食用外,其余主要用于出售、饲料和加工。马铃薯当地食用三分之一,其余全部用于出售和加工淀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养成了以吃小麦面食为主的饮食生活习惯,人均小麦占有量64.5公斤。全州现有人口213.35万人,按人均年消费200公斤计算,需小麦42.67万吨,还需从外地购进小麦28.89万吨(折面粉17.9万吨),以弥补粮食缺口,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五、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下降 

    近年来,由于种子、化肥、农膜、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比较高,影响了粮食生产效益。经在临夏县调查分析,每亩粮食生产的农资物化投入约300元,机械、畜力耕地、播种费用160元,收获、拉运、打碾费用360元,每亩共计投入820元;2012年全县粮食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达14.51万吨,平均亩产为383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2.3元计算,每亩收入881元,每亩产草收入150元,共计每亩经营收入1031元,除去各项投入,亩纯收入仅仅211元。由此可看出,在粮食获得丰收的情况下,收益确实很低,如果遇到病虫害严重危害或者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话,收益将会更低。近年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普遍增长快,幅度较大,工资较高,一名普通正常的务工人员每天的平均工资达60元,月工资达1500元左右,一年按8个月计算,一年的劳务工资最低达1.2万元以上。由于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力大量向非粮产业转移,从事粮食生产的大部分劳力主要由农村妇女、小孩和老人担当,从体力和智力素质上都难以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劳动,加之农村雇工费用的增加,农资价格高、生产周期长、劳动力投入多,风险大,生产本高,收益低,致使部分农民宁愿外出搞劳务而不愿种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