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武山县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 时间:2013-05-09
  • 点击:66
  • 来源: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如何壮大县域经济是县一级党委、政府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武山作为一个西部地区的农业县,如何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的转变,是实现武山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武山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地处渭河上游,东连甘谷,西接漳县,南通岷县、礼县,北邻陇西、通渭,属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以河谷川区、浅山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山区三大类型为主,海拔在1365—3120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0.3℃,无霜期182天,年均日照2331小时,降水量500毫米。县境东西宽57.5公里,南北长59.5公里,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全县总耕地63.26万亩,人均耕地1.5亩。辖6镇9乡,34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总人口 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是全国科技进步县,中国韭菜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素有陇上“书画之乡”、“玉器之乡”的称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三级城市。

    武山建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公元188年东汉时期始设县置以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分散在渭水南北的仰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多达36处,有水帘洞、木梯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北魏,其拉梢寺景区单元的摩崖浮雕高42.3米,为世界最大的佛教摩崖浮雕。城东30公里处的氡碳酸钠温泉,年均水温39℃,是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境内非金属矿储藏量大,主要有蛇纹岩(鸳鸯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白云石、滑石等,其中蛇纹岩储藏量达3.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石灰岩储量达15亿吨。金属矿主要有钼、铁、铜、铬、金等,其中钼矿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20万吨以上。水资源充足,渭河及其5条支流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分布均匀,县内干流总长178公里,流域面积33.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9.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12亿立方米。武山地处天水、定西、陇南三市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陇海铁路、316国道和天定高速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从武山县城到周边县都有公路相连,县内通乡通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武山是典型的农业县,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和“中国韭菜之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高粱等20多种;经济作物以油料、蔬菜、药材、瓜果等为主,经济林果有苹果、桃、梨、杏、核桃、葡萄、花椒等。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了蔬菜、洋芋、畜牧和全膜玉米、蚕豆、中药材为主导的三大三小特色产业。蔬菜是武山的支柱产业,蔬菜以其品种多、产量大、品质优、无污染而闻名,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和商务部命名的定点批发市场,蔬菜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和地区。工业以建筑建材、矿产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为主,水泥和鸳鸯玉产品畅销全国。近十年来,以旧城改造、新城扩建和配套设施完善为主的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改造迅猛发展,商贸流通日益繁荣,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27.5亿元,增长12.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2亿元,增长39.5%;大口径财政收入1.3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增长2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768元和2797元,增长19.9%和19.8%。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武山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武山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的工作部署,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度,武山完成生产总值25.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2.9%。

    当前,武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面临着来自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波及和影响日益加重,国内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明显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目前,这场危机对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影响因素。

    第二,从全省、全市经济发展态势看,这几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增幅较大,但与全省、全市其他县区相比,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差距较大。2007年我县GDP居全省第44位,固定资产投资居3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60位;2008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第三,从全县经济发展状况看,武山是一个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外贸出口额较小的农业县,金融危机对我县经济的影响目前虽然并不大,但绝非没有影响,劳务输出下降、外贸出口下滑的问题已显现。特别是地震灾害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农业农村经济遭受多种自然灾害,加之去年以来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农民增收难度增大;现有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优势产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相关的配套产业;地方财源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对重点利税大户的依赖性较强;交通方面虽然与周边县区都有公路相通,但大多等级较低,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武山壮大县域经济也有三个方面的难得机遇。

    第一是良好的政策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又相继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实施全省“东部交通大会战”战略,对于武山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水泥建材业、商贸服务业,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协作与配套,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第二是发展的相对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四大优势”已显现,农业发展“三大”、“三小”主导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四大流域”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初具规模,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工业发展以三大园区为平台,建材、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宜居大县城起步建设,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旧城拆迁改造顺利完成,“北扩东延”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以蔬菜、木材、水泥、日用百货等为主的各类市场和物流中心正在规划建设,商贸流通日益繁荣。这些突出的比较优势,是武山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和立足点。

    第三是较强的社会基础。近年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齐心协力,理思路、作决策,上项目、激活力,解难题、办实事,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套符合武山实际的以项目带动发展、以和谐促进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以效能保障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上自领导干部、下自广大群众抓发展的信心、决心和勇气,这些都成为武山发展县域经济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因素和条件,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就能够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壮大武山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目前,武山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因势利导,凝聚多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用足用活各项政策,使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实现武山大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不断提高领导和驾驭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布局、大动作落实,把武山发展引向正确的方向。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武山县情实际以及发展实践,我们提出,加快武山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追风、不作秀、不妄为、不折腾,脚踏实地,志在为民”的执政宗旨和“富民强县并举,经济社会并进,外源内源并抓,公平效益并重”的执政理念,继续按照“做强农业产业,拉长工业短腿,激发商贸活力,培育旅游优势,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工农一体”的发展思路,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历史机遇,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基础、促和谐为主线,以产业增效、群众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四大优势,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改善、优势产业培育、城镇综合开发、和谐社会构建四大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全民创业、城镇带动和科教兴县五条路子,强力推进武山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是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武山是农业大县,不是农业强县,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抓好“三农”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发展思路,加快三大区域的结构调整和四大流域的综合开发,坚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龙头、建基地、强科技、活流通,突出特色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适应武山特点的土地流转制度,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积极破解农村融资难题;必须继续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川区水利化、山区梯田化、道路网络化、饮水安全化、乡村清洁化的“新五化”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二是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推进三大产业培育,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要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增强工业的聚集效应,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城关至洛门之间,规划建设1000—2000亩的工业园区,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基础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招商上有大的突破。依托资源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大力发展矿产开发、建筑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三大产业,着力拉长工业短腿。要突出发展矿产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快温泉钼矿开发进程,整合资源,加快铁矿和小金矿的开发步伐,加强技术研发,努力提高鸳鸯玉精深加工开发的水平,使矿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业,全力配合,全程服务中材集团新建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力支持祁连山水泥2号窑技改及余热发电项目,积极扶持县域建筑企业做强做优,尽快启动鸳鸯镇建材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把武山打造成陇东南建筑建材基地。要做优做精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拉长产业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康达牧业、金陇、绿源、兴武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武山真正成为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大县。

    三是坚持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强化扶持为动力,大力推进商贸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全民创业的路子。要以全民创业为促进发展的总抓手和“加速器”,落实政策措施,强化扶持保障,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大力推进商贸业发展。要以五大市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商贸服务体系、凝聚商气、激发商贸活力。全县上下要同思、同声、同步,合心、合力、合手,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宗旨意识,竭尽全力为创业者服务,毫不手软地查处破坏发展的人和事,努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全力推进全民创业。要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创业谋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在全县真正形成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良好格局。武山能否发展,能否加快发展,关键在环境,根本在各级干部的作风,这是武山的为政之要,也是武山发展之要。

    四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带动发展的路子。建设大县城是武山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客观需要,要按照“城关东延,洛门西进,南改北扩,相向发展”的要求,全面启动实施大县城建设战略。要坚持“扩大规模,增大容量,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培育产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的城市建设思路,统筹谋划,建管并举,大力实施“369”工程,即建设渭北综合市场、火车站广场、垃圾处理场等3场;建设渭北丽景小区和城关、洛门、鸳鸯物流园区等6个园区;修建宁远大道东段、中段,城关至洛门干线大道一期,滨河北路二期,23—27#等9条道路,启动老城区巷道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力争用2-3年的时间打通洛门至城关主干道,使县城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要坚持扩容提质强管并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切实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搞好县城建设的同时,要继续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马力、滩歌、鸳鸯、四门等镇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高楼、咀头等乡政府驻地村改造,沿安、榆盘市场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建设新格局。

    五是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教为先导,大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县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教师配备和校长选派、资金分配、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城乡教育发展、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高度重视和关心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快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尽力消除教师办公住宿危房,尽心提高教师生活质量。认真实施危改长效机制和初中寄宿制学校项目,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继续实行科技人员承包园区责任制,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使用,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促进农民增收。高度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全民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民生。舍得花投入,舍得花精力,多干合民心、顺民意、解民愁、帮民难的实事好事,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加快武山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从武山实际出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着力抓好五条措施。

    1、自我加压,奋起直追,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武山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决择。加快发展是武山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全县上下要在把握大势中深化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国际经济每况愈下的严峻形势,正确把握外向型经济受阻给招商引资带来的新机遇和对农产品销售、劳务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要充分认识当前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十大措施的强大作用,正确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我们争取项目带来的新机遇。三是要充分认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先声夺人的态势,正确把握在区域竞争中奋力崛起的新压力。我们一定要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不断自我加压,树立赶超观念,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的毅力,切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奋力实施赶超战略,实现武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项目带动,强化投入,走投资拉动发展之路是武山壮大县域经济的客观需要。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一靠投资,二靠消费,三靠外贸。武山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在消费水平低,外贸出口比重小的情况下,加快发展必须走投资拉动的发展之路。为此,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抓好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这是武山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要不遗余力,舍得投入,当仁不让,志在必得,全力以赴抓项目。二要搞活财政。财政不能变为守财奴,不能成为封闭的机器,要用足、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在保证收入的情况下,优化支出结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力支持。三要多方融资。实践证明,早一年投资就节省成本,借贷搞投资比攒钱搞投资效益好。因此,必须树立举债搞建设的思路,抓好贷款和融资工作,加大投资,加快发展。四要招商引资。要借助外力,创造环境,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抓紧抓好。

    3、拉长短腿,创造优势,举改革旗走特色路是武山壮大县域经济的不竭动力。工业兴,则武山兴,工业强,则人民富。要发挥优势,强化扶持,完善服务,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实现工业经济新发展。重点抓好建筑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发展,着力拉长工业短腿,矢志不渝地集中全力推动工业发展。同时,要创造优势,打造品牌,挖掘、培育、开发四大优势,营造武山发展新优势。要举改革旗,走特色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4、优化环境,凝聚合力,不断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是武山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武山发展最缺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动性很大,哪个地方环境好,就往那儿流。县域经济即是特色经济、资源经济,更是环境经济。因此,优化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全县各级干部都要亲商、重商、爱商,尊重财富,创造财富,追求财富,为武山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凝聚合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全民的才智,集中大家的智慧,激发全民创业的活力和热情,促进武山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5、加强领导,转变作风,把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建设成引领科学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是武山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保障。发展县域经济,核心在思路,关键在班子,根本在干部。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加快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干部培养成想发展、会发展、能够引领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团结带领全县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加快武山发展的热潮之中,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