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肃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难”
  • 时间:2014-04-16
  • 点击:51
  • 来源:

  与4年多时间当中全省循环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相比,要在明年按国家规划把我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显然,时间更紧、任务更大,尤其是困难不少。这是日前召开的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现场会给人的深刻印象之一。

  就时间而言,既无法延长也不会缩短;而任务大,是因为距离国家既定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关键是困难不少,而众多困难中认识、政策和创新“三难”似乎更加突出。

  常言“万事开头难”,其实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这个头早开了,但头开了并不等于认识问题已经解决,思想上也不等于完全统一。现在来看,在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卡脖子”节点时刻,更需要思想认识的再深化、再提高和再统一。

  站在高处看,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而要面对的严酷现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传统老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特别明显的是,对于我省这样一个“两高一资”和“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特点极为突出的省份,连续几年投资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投资拉动后劲已显不足。从民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发展方式无疑就是在吃“祖宗留下的饭”,堵“眼下发展的道”,断“子孙未来的路”。而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依然不清,囿于局部短期利益或个别链条利益,唯GDP的政绩观导向强烈。

  事实证明,越是依赖资源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就越难;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资源依赖就越是强烈。这一观念不彻底打破,就无法破解“两高一资”的难题,就会坐吃山空,更无法做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

  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的同时,更要“破解”政策。所谓的“破解”政策,一层含义是要充分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支持政策。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明确支持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就有10条,被称为“金十条”。具体确定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有72个,建议国家安排资金426亿元。可从2010年至今,国家安排支持我省循环经济的资金只有103亿元。这说明我们争取和利用这一重大政策还很不到位,许多政策利好正在“空转”,将来甚至落空。

  “破解”政策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衔接好具体项目和优惠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使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到位,减少环节滞留、截留或挪用。不要让真正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和企业,感觉到政策红利变成了“口头红利”,可望而不可即,从而使这些地方、企业长期望梅止渴,以致“吊足了胃口,失去了后劲”。

  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而传统的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因而被称为“线性经济”。长期发展“线性经济”的结果,便形成了我们脑海里太多的“线性思维”——懒于创新,形象地讲就是守株待兔。

  不可否认我省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当中,取得了不少新经验,采取了许多好做法,乃至创出了区域发展金昌模式、工业企业白银公司模式等这样的全国典型案例。但就整体而言,目前我省在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最缺的依然是图新求变、创新驱动。例如,单就从技术要素投入看,去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8%,低于全国水平4个百分点。

  其实技术创新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深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央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背景下,推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创新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就具体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在政策措施、行政审批、市场资源配置、企业产权合作、科技体制改革、现代投融资模式、循环园区管理、补链延链招商、考核评价体系、激励约束机制等诸多方面,针对作为,大胆作为,创新作为,使创新驱动真正成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