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22年一季度甘肃省经济形势分析及上半年预测
  • 时间:2022-05-10
  • 点击:0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和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三新一高”要求,着眼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进一步夯实“稳”的根基、激发“进”的动能、形成“好”的效应,经济运行开局平稳,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9.1亿元,同比增长5.3%,第一产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858.7亿元,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4.4亿元,增长4.6%。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甘肃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生产、保运行,着力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增长扩内需,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印发“放管服”26条,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动对外开放。

 

1    2016-2022年季度地区生产总值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向好

春耕备耕顺利进行,出台《甘肃省科学抗灾促春管夺夏粮丰收预案》,为2022年春耕事业“保驾护航”。一季度,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40.4亿元,同比增长8%。全力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种植结构、督促政策落地和落实粮食作物抓点示范等工作,粮播面积在4000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85.35万亩、产量122万吨,分别增长5.5%、6.9%。调动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会及各专业协会积极性,夯实营销促销和甘味品牌建设两条主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安全和提品质一起抓,不断提高“甘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协同天津、山东推进“一县一园”百村振兴计划,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二)工业生产运行持续巩固

一季度,工业延续2021年良好发展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较1—2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长12.8%,制造业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行业大类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0%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4%和11.4%。一季度,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48.56亿元、营业总收入1802.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22%、19.14%,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01亿元,增长47.05%。重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一季度,兰石集团新增订货20.81亿元,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分别增长75.47%、24.02%,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8.55亿元,增长8.46%。金川集团强化产业链“链主”地位和工业强省的“排头兵”“领头雁”,一季度,主要产品超额完成生产经营计划,实现营业收入624亿元,同比增加144亿元;利税总额36.5亿元,增加13.9亿元。酒钢集团粗钢、钢材、铝产品、发电量等主要产品产量和经营指标全面完成,钢材产量同比增长,达到近8年同期最高水平,在销售淡季和疫情影响下实现了盈利,铝产业保持稳产高产,多产多销,铝锭库存降至同期最低水平,创造历史最好经营成果。“强工业”行动稳步推进,认定61户企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2022年度甘肃省制造业“一带一路”拓展平台企业评定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申报工作,印发实施《2022年原材料产业工作要点》,全力推动原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金昌紫金云数据中心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确定为2021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河西地区华中地区外送风光电量达到57.7亿千瓦时,甘肃省“绿电”作用凸显。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运行,同比上涨19.8%,涨幅较2021年扩大3.4个百分点,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2.7%,较2021年扩大4.6个百分点。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提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高于全国增速3.6个百分点,在高基数下增速突破10%,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良好开局。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工业投资增长57.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0.7%。社会领域投资增势良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2.1%,增速较2021年同期提高8.1个百分点。项目投资增速加快,增长13.4%,一季度,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5.6亿元,同比增长15.6%,稳步实现“开门红”。省列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34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1.0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9.89亿元,增幅83.64%。8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建设50个,开工率达62.5%,累计完成投资92.52亿元。138个续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8.5亿元,同比增长69%。省列重大项目各项建设指标均明显好于去年同期。一季度集中开工1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41个,总投资6095亿元,主要涉及生态环保、交通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等8大领域,其中新能源及其全产业链项目成为发展重点,增势强劲。11个抽水蓄能电站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

 

3    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四)消费市场复苏持续放缓

消费市场复苏减缓,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8.5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48.4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0.0亿元,分别增长1.2%、1.8%。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均保持较快增长,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9%和14.1%。商品零售925.7亿元,增长2.2%。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稳定,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2%、19.1%和13.5%,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6%。线上消费需求比较旺盛,1—2月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3.2%。举行了甘肃省“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陇原百企年货大惠送”线上促销对接活动,拓宽“甘味”产品在对口帮扶省市销售渠道。臻品甘肃杯第二届全省电商直播大赛暨网上年货节活动期间,实现网络零售额3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7%。加快创建“放心消费承诺”单位。

 

4    月度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五)外贸进出口开局良好

一季度,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65.9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出口31.3亿元,进口13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1.1%、16.4%。1—2月全省进出口总值105.3亿元,同比增长16.1%。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稳定增长。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75.1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5.3%。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26.2亿元,增长13.5%。对哈萨克斯坦、欧盟、刚果(金)和东盟进出口增速均在40%以上。二是特色农产品出口强劲。一季度,全省特色农产品出口值6.6亿元,增长39.6%。种子、鲜苹果和苹果汁出口值分别为1.9亿元、1.3亿元、9322.5万元,分别增长48.1%、25.7%和198.7%。三是大宗金属矿和机电产品主导进口。金属矿及矿砂进口79.5亿元,增长16.6%,其中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4.2亿元,锌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30.6%。机电产品进口18.8亿元,同比增长30%。镍钴新材料进口17.7亿元,增幅达到183.8%。四是国际班列强势开局。成功打通中亚玉米进口渠道,“武威—阿拉木图”TIR跨境国际公路卡车运输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发车,我省首次实现跨境国际货运公路运输;开行武威南至德国汉堡单一品名跨境电商国际货运专列,标志着全省首趟单一品名跨境电商国际货运专列发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已具备开展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的能力。优化设置8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五是积极落实RCEP协议政策。RCEP实施首季,成功举办甘肃商品出口韩国线上对接交易会,为方大炭素签发首份对韩RCEP原产地证书,为长城果汁饮料签发首份对澳大利亚RCEP原产地证书,一季度兰州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33份,货值2036万元,主要出口日本、泰国、越南等,出口企业享惠近百万元。首家境外就业培训基地揭牌运营,拓宽境外就业渠道。六是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和平台作用韧性足。全省国有企业进出口117.6亿元,同比增长23.3%,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0.9%,比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47.3亿元,同比增长19.4%,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8.5%。金昌市经开区、兰州市经开区、天水市经开区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国排名大幅提,在全国分别排名78位、120位、121位。中国(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被商务部“2021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为全国第二档“成效较好”。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19亿元,同比增长21.9%。

 

5    2016-2022年1季度外贸进出口及增速

(六)交通货运和文化旅游持续复苏

一季度,交通货运、铁路客运实现较快增长,全省铁路客运量775.89万人次,同比增长27.2%,铁路货运量1153.259万吨,增长3.4%,公路货运量1153.259万吨,增长3.4%,公路客运量1056.67万人次,持续下降24.1%。广泛开展“冬奥过大年春绿玉门关”百日千场冬奥文化活动,展现“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独特魅力和浓郁风情。在“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的“叠加利好”下,元旦期间共接待游客16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6亿元,春节假日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2022年海外“欢乐春节”线上交流项目,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相关机构联合开展系列活动,展示了甘肃独特多元和丰富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三园”文化强省建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行世行贷款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援助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七)民生福祉保障有力有效

一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765元、3302元,分别同比增长4.6%、6%。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同比上涨0.8%。印发10件为民实事方案通知,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为群众办实事只增不减。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和兰州新区共105个“直通车”启动试运行,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遇到涉及人社部门的急难愁盼问题。成功举办省内东西劳务协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春风送岗位巾帼建新功”等专场招聘会。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68元,同比增长5.9%。

(八)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一季度,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4亿元,同比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8.3亿元,增长11.9%。一季度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658亿元,同比增长7.41%,新增贷款75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3903亿元,同比增长9.17%,增速同比提高4.55个百分点,全省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呈现出“贷款保持平稳增长,存款保持较高增速”的良好态势。住户贷款和企业存款增长回落,住户贷款余额6605亿元,同比增长5.24%,增速下降6.94个百分点,企业存款余额4861亿元,同比下降3.32%,降幅同比收窄1.17个百分点。

二、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一是创新能力比较滞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甘肃综合得分23.25分,排名第25位。人才总量不足,研发人员数量不到西部地区总数的5%,人才流失现象没有得到遏制,人才流动“逆差”明显。二是部分重点行业生产下滑。受玉米、螺纹钢、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一些重点行业产值明显下降。减产企业依然较多,因疫情影响、订单不足等因素,减产企业增多,减产面扩大。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商务服务行受疫情严重冲击,对服务业复苏造成明显拖累。三是消费需求下降。受疫情影响,住户消费意愿持续减弱,相关地区采取精准有效防疫措施,聚集性、密闭空间线下消费场所停业歇业面扩大,出行、娱乐以及重要节假日消费不景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缓慢增长1.3%。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以房贷为主的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放缓,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0.7%。灵活就业受到冲击,居民对经济形势预期不足,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减弱。四是第三产业投资需求被抑制。三月份疫情突发,以服务业为主的三次产业发展受困、投资受限,第三产业投资小幅增长0.4%,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批发和零售行业、住宿和餐饮行业、金融行业、房地产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等投资全面下降,三产投资下滑至近年最低。五是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诸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库存压力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多等诸多困难挑战,部分企业用工需求收缩、招工放缓,严重制约居民收入和就业增长。

三、上半年经济形势研判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严峻,新冠疫情、国际金融、大宗商品等震荡性不确定影响和风险仍较显著,疫情控制效果是影响经济走势的关键变量,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将有所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2年4月19日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3.6%,较1月份预测值下调0.8个百分点。同期,世界银行指出,因俄乌冲突、国家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为全球经济带来明显滞胀压力,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时预测的4.1%下调至3.2%。

我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迈上新台阶,RCEP正式生效,宏观政策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的各项经济政策逐步落地,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22年我国GDP将增长5.6%,经济预期在进一步改善,4月IMF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4.4%。

甘肃省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一系列政策利好,为承接产业转移、放大绿色优势、建设能源强省带来了新的更大机遇。全省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正在深刻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市场活力加速释放,外部预期持续向好,进入了拔节孕穗、蓄力起跳、后发赶超的新阶段。我省在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绿色发展方面的机制办法越来越成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在供需两侧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初步预计,上半年全省经济增速在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6%左右,进出口总值达到230亿元左右。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减税降费扶持工业企业,坚定推进“强工业”行动

落实落细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用足用活4项减税降费的措施、3项金融扶持措施、2项保供稳价措施、6项产业政策和3项土地用地和环境政策,有针对性的补贴和救助,纾困解决当前工业企业运行中经营困难、融资困难、成本上涨等,充分发挥政策亮点,用好扩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等4项减税降费措施,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延续制造业投资良好态势,加大传统领域改造升级力度,加速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快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投资强度,充分发挥制造业在国内产业循环的重要作用。结合疫情防控,开展原材料市场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专项检查,营造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防止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异常交易等违法行为,保障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原材料市场供需平衡。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落实落细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扎实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组织好农资和畜禽饲料调运,全力抓好春耕生产。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及时精准跟进产业、就业、医疗、兜底等帮扶措施,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户”帮扶力度。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点首先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务工就业、就近就地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深入调研搬迁点居民宅基地需求、名俗文化转型等问题。扎实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综合评估已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和省级示范村建设经验和不足,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统筹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医疗教育、养老育幼、乡风文明等工作。充分利用“832平台”等网络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和市场监测,拓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渠道

(三)强化“一带一路”最大优势,用足RCEP最新机遇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紧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进出口优势,做大做强与RCEP成员国新材料、通用设备、种子等10个特色产业及12家重点企业的商贸合作,用好降税、区域原产地累计规则,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产品进口。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再上新台阶,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整车进出口等,力争国际班列开行数稳定增加,持续降低物流费用占GDP比重。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扩大中小外贸企业覆盖面,对外贸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风险保障。充分发挥我省保税物流中心载体作用,抢抓“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产业迅猛发展机遇,完善多式联运为主、中欧班列辅以中欧卡航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四)创新投资审批程序,扩大有效投资

简化特定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外,分行业分领域研究提出企业投资项目实施所涉及的审批事项承诺内容和标准。加快创新投资在线平台建设应用,建立市(州)和企业反映投资审批问题的办理和反馈机制,梳理形成高频次咨询事项的统一答复口径,并向社会公布。总结并推广地方典型经验,持续推进“标准地”“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改革的创新做法。涉及举债融资的项目,要将融资方案作为可行性研究论证的重点,科学规划项目资金平衡方案。在当前财政收支紧张态势下,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要优化投资结构,找好项目,精准投资,在稳增长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围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细化分解并有序推进。突出基础设施补短板、“双碳”领域、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国家重点投资方向精准稳投资,重点加强对已经下达的2022年新增专项债的监测调度和检查,确保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五)优化人才制度环境,有效遏制人才人口流失

从科研经费、人才培训、成果转化、奖励激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用好用活在甘各类人才。树立“引留并重、事业待遇同举”用人导向,最大限度留住省内高校毕业生,建立重点产业和领域紧缺人才目录,结合实际需要按需引才,提升引才效率。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强化评聘同步机制。加大对工业和服务业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和服务业对稳定就业中的骨干支撑作用,提升产业发展就业弹性。强化兰州新区、兰白“两区”、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园区科技汇聚和工业集聚优势,以优质优越就业岗位吸引劳动力就业。积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帮助解决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疫情影响,提前谋划并启动2022年高校毕业生促进就业行动。积极落实《甘肃省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管理办法》,大力扶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高效开展省内河西地区与陇东南地区劳务协作,统筹实施“鲁甘人力”东西部劳务协作品牌建设。

(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改革好群众最期盼的“关键小事”。在已出台的“省内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下,继续深化就医和结算政策,顺应城乡人口流动性大、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多、基层县乡村挂职干部频繁等,结合推进“强省会”,全面取消省内异地转诊转院证明,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就医便利化程度推动医疗市民待遇向所有流动、暂住人口普及,推动医疗服务跟着人流走,强化就医地全部结算,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已经执行同等缴费水平,应该在全省执行同等报销比例,打破参保地和就医地“双轨”政策。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全面落实《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实施步骤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季度考核,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粮食、能源、重要矿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强市场监管,认真执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作者简介: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马红祥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