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陇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 时间:2009-05-05
  • 点击:502
  • 来源: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陇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九五”时期,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苦抓实干,基本完成了第九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到“九五”末,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有新的增强,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1.2亿元,年均增长7.4%,提前三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由“八五”末的47.3∶23.1∶29.6调整到37.1∶29.6∶33.3;财政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将达到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比“八五”净增33亿元,增长298%;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接近一倍,达到956元;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增加。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发展还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许多方面的差距正在拉大,诸多成绩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基本没有自我调控能力;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点少,传统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业基础条件脆弱,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农业生产中投入不足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同时存在;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远未形成,体制性障碍严重存在,低幅度的财政增长难以承担多方面的支出需求;基础设施滞后,公共建设欠账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比较突出。

    综合分析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区经济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困难中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必须高度重视困难和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发展。

  二、发展思路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是:坚持高举邓水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为切入点,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非公有制经济新框架为重点,以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中药材加工基地和甘肃东南部商贸中心为突破口,实施“两点一线”、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大办工业,继续强化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大扶贫力度,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工业技术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化进程,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或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粮食自求平衡;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基本构筑起非公有制经济的新框架;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部分地方向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有较大发展。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绝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小康,有30%的县、30%的村达到宽裕型小康,把全区建设成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特色显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陇南。“十五”期间的计划指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8%。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1∶29.6∶33.3调整到2005年的28.5∶36.1∶35.4。

  农业增加值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2.5%。
    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9%。
    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18%。
    粮食产量达到18亿斤,年均增长2.4%。
    财政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6亿元,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年均增加109元。
    人口到“十五”末控制在282.6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

  四、发展重点

  综合分析我区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十五”期间,全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抓好以下重点:

    (一)突出大办工业

    没有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区经济的大发展。要通过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开创新世纪全区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立足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一是有色金属工业。继续按照“规范开采、稳定浮选、发展冶炼、鼓励加工”的原则,推动整体产业的优化升级。建成5个万吨以上冶炼厂,冶炼能力达到10万~15万吨。二是黑色金属工业。以文县碧口为重点,硅电联合开发,继续发展高耗能工业,争取硅铁冶炼能力达到10万吨。三是水电能源工业。加快白龙江、白水江和其他地方的水力资源开发,新增装机容量20万千瓦。四是建材工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结构,扩建、新建3—4个10万吨水泥厂,水泥生产总量达到50万吨。发展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改造传统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五是医药化学工业。建立生物有效成份提取加工龙头企业,在油橄榄、花椒、蔬菜、银杏、中药材、核桃等产品上取得突破,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六是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通过商标注册,改进包装,提高质量,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实现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积极引进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有色金属工业,重点推广电脑自动增减药剂技术和高效低毒药剂,开发锌基合金、纳米氧化锌产品。黑色金属工业,重点压缩普硅,扩大结晶硅。建材工业,关闭小水泥厂,采用新型优质干法旋窑生产工艺,重点发展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真空蒸养技术,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医药化工工业,重点开发针剂、片剂、胶囊等新型医用药品和临床保健新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推广成熟的保鲜贮运和加工技术。

    加快工业技术信息化,运用现代手段管理企业。推广普及网络技术,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实现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广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吸收国内外成熟的工艺监测、化验分析、产品开发和质量鉴定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与政府和主管部门、统计、财税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提高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水平。建立陇南工业经济网页,实现与先进管理技术的接轨。

    开发名优产品。一是全面实施“陇南名牌”战略。继续抓好有色冶炼、水电产业,把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创新放在重要地位。全区每三年评选一次“陇南名牌”产品。二是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研究。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建项目,要努力达到国内或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三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铅锌、硅铁、油橄榄、中药材等产品争取达到国家出口标准。开发培育1~2个能够代表陇南形象的标志性名牌产品,用产品带产业。

    培育工业“小巨人”。以改革为途径,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组建硅铁集团公司、水电集团公司、建材集团公司、油橄榄集团公司、中药材集团公司、黄金集团公司、铜业集团公司、花椒茶叶农副产品集团公司,再组建2~3个铅锌集团公司,上市发行成州矿冶股票,争取上市发行硅铁和水电股票。

    (二)继续强化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高度重视和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努力实现自求平衡,确保粮食安全。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努力推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发挥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在经济林果、中药材、畜牧养殖、冬春蔬菜和食用菌五个方面培育支柱产业。经济林果产业上,按照优化品种,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新发展经济林果100万亩。中药材产业上,按照扩大传统中药材规模,开发新的名贵药材品种,拓宽销售渠道,新建加工企业的思路,新发展20万亩。畜牧养殖产业上,以个体私营为基础,以调整种畜结构和品种结构为重点,以“五良”配套、设施工程为载体,发展规模化养殖户、村、片、带,提高商品量和科技含量,实现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十五”末,出栏商品猪达到67万头,出栏牛达到10.5万头,特种水产养殖量达到1150吨。蔬菜产业上,以“五片两带”(徽成盆地、白龙江、白水江、岷江、西汉水沿岸和平洛河、杨店河)为重点,发展反季节和名特优精细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食用菌产业上,重点扩大袋料栽培,开发花菇、竹荪、猴头、羊肚菌等珍稀品种。通过五大支柱产业的系列开发,使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粮、经、饲比例达到45∶45∶10。各县、乡都要按照自己的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朝着“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方向发展。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粮食生产上,以徽成盆地为中心,建设百万亩优质专用粮食基地;以西和、礼县、武都、宕昌为重点,建设百万亩优质洋芋基地和50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经济林果上,以干果为主建设150万亩花椒基地,70方亩核桃基地,10万亩油橄榄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15万亩银杏基地,25万亩杜仲基地,13万亩板栗基地。中药材产业上,重点建设好5万亩纹党基地,8万亩红芪基地,5万亩当归基地,3万亩大黄基地,l万亩黄连基地,2000亩天麻基地。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大办乡镇企业,全区重点新建成10户产值、销售千万元和利税百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新建12个乡镇企业示范区,5个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开发5个省级名优产品,25个地级名优产品,乡镇企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8%。

    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政府引导、协会牵头、中介服务、资金入股、市场调节、体制多样、开辟通道,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农民运销大户和运销公司。开辟网上市场,产品网上交易。加快市场建设,建设徽成盆地粮食、蔬菜、瓜果批发贩运市场;建设盐官、小川畜禽市场;建设礼县、西和苹果、洋芋批发市场;建设武都、文县,宕昌、康县中药材、花椒、核桃、食用菌批发市场。发展连锁、配送、仓储、直销、联销、代销、租赁业务。

    抓好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新机制为重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十五”期间,建成4个农业综合高效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设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以“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推广间作复种立体栽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建成“万元田”1万亩、“三千田”和“多千田”10万亩;在半山干旱和高寒阴湿地区,普及各项实用技术,消除科技盲点。加强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十五”末,全区农业的科技含量达到42%以上。

努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加快25度以下耕地的梯田化进程,每年完成20万亩梯田建设任务,建成2个梯田化县、105个梯田化乡、1162个梯田化村。“十五”末,农村人口人均达到2亩以上水平梯田(土石山区人均达到1亩以上)。继续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山、水、林、田、路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用,建成8-10个万亩左右的规模精品工程。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积极开发旅游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旅游开发与扶贫相结合,争取把陇南建成功能齐全、生态环境稳定的旅游大区。按照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等条件将全区划分为东部综合旅游区、西部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旅游功能区、南部自然景观生态和民俗旅游功能区。开辟五个类型的旅游线:一是史前、先秦文化旅游线;二是三国、长征旅游线;三是名人诗碑摩崖、宗教、生态旅游线;四是陇南风光旅游线;五是体育、民俗旅游线。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规划实施,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成规模,十五年建成支柱产业。“十五”末,全区接待旅游人数争取达到10万人(次)。

    努力建设甘肃东南部商贸中心。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以武都、成县为支点,辐射周边,规划建设10个大的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即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粮食储运批发市场、林产品批发市场、铅锌批发市场、硅铁批发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建材市场和工业品市场。以此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争取把陇南建设成为甘肃东南部的商贸中心。

    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金融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化支付清算和信息服务系统,开拓城乡保险市场,发挥资金再利用效益。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信贷、融资主渠道作用,发展消费信贷,组织银团贷款,发行公路、水电等建设债券,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推进住房商品化,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济代理等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拓家庭服务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推进非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资产评估、业务代理和广告、会计、法律等中介咨询服务业。

    (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方面有所突破

    推进信息化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发展。要以政府专业经济部门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先导,以企业市场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光纤数字传输为骨干,加快数字化通讯网络建设,发展高速宽带化网络。加快农村信息网建设,优化农村信息通信网络。跟踪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完善移动通信网和高速卫星寻呼网。开办武都、成县、徽县县城网上商城、电子汇兑等现代业务。全区邮政支局以上的网点实现全国联网,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融合。规范政府各部门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数据相互交换、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要逐步发展电子商务。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要抢抓机遇,改变全区交通滞后状况,实现“干线公路达二级、县际公路上等级、乡乡村村通公路、边远山区通汽车”的目标。围绕六纵六横公路骨架建设,对国道212线、316线陇南段按二级路标准进行改造。完成礼县—徐家店、礼县—武山、礼县石桥—草坪、康县—略阳、康县—阳坝—燕子砭、徽县城关—陕西略阳白水、文县东峪口—青龙桥等出口路的改造。建成地区客运中心,扩建九县汽车站。继续同周边地、县联手争取兰渝铁路开工建设。成县支线飞机场前两年论证立项,争取“十五”期间开工建设。

    要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继续走“三水并用,六水齐抓”的路子,坚持除害与兴利、抗旱与防汛、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建成26项重点骨干工程,新增水浇地30万亩,发展集雨节灌29万亩,节水灌溉21万亩,解决518个村、40万人、1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抓好24个重点城镇的供水工程。在白龙江、白水江、犀牛江、永宁河、嘉陵江沿岸发展提灌群;在徽成盆地和骨干产业基地发展喷灌、滴灌、渗灌群。加强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和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实施江河治理工程,建立防汛、灌溉和供水三大体系。

    要统一规划,联合开发,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加快“两江一水”沿岸梯级电站开发。按照省上的规划和前期工作状况,先行建设文县安昌河、汉坪咀,抓紧麒麟寺、横丹、金口坝电站的论证,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完成康县源茂、槐树坝、两当竹林、徽县姚坝、成县常丰河、建村、武都清水河、椒园坝、民族电站的前期论证和立项。同时,要抓好电网建设,建成岷县—宕昌、碧口—文县城关、成县—康县、徽县—两当、西和长道—礼县瑶峪等5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建成文县—岷县220千伏输变电线路;扩容碧口变电所,建成碧成二回线,成县升压,进入国家大电网;改造农村现有35千伏以下线路;延伸、扩展乡村配电线路。到2002年,基本完成全区骨架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十五”末,把陇南建成甘肃南部的能源基地,成为全省电力输出大区。

  加快粮食储备库建设。建成泥阳、哈达铺储备库,每县扩建一个仓容1000吨的粮库,全区仓容规模达到l.5斤。

    要改革户籍制度,调整城镇用地政策,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九县县城详细规划和重点乡镇的规划编制。二是加快县城改造,提高城市化水平。“十五”末,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26%,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30%,武都、成县实现撤县建市,形成全区经济发展中心。其余七县完成旧城改造,规模有新的扩大。三是加快重点乡镇建设。“十五”前期,重点发展黄渚、盐官、碧口、江洛、洛塘等区域中心城镇;“十五”后期,开发建设哈达铺、沙湾、两水、安化、汉王、伏镇、红川、小川、长道、阳坝等10个建制镇。四是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九县县城的供热供水、污水处理、排水防洪、环保绿化、垃圾处理、道路照明、公园建设等配套设施和重点集市的供水建设。五是加强城镇管理,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每县创建一条文明街道,2~3个文明市场。全区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共绿化面积达到8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自来水的普及率达到100%。

    (六)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仍然是我区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巩固扩大扶贫成果,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目标。

    坚持综合开发扶贫。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以“一退二兴三通四改”为主要内容,通过退耕还林,兴修农田水利、兴办支柱产业,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改水、改灶、改厕、改房,把解决群众温饱与改善基础设施和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结合起来,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坚持异地扶贫。拓宽劳务移民渠道,加大劳务移民力度,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移民1万人。

    坚持整村、整片、整体扶贫。对民族乡镇,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增加投入、实施温饱工程、兴办学校、开展培训和提高素质,提高扶贫效益。对高寒阴湿山区,半山干旱区和石山林缘特困区,集中改善基础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稳定解决温饱。

    坚持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积极推行小额信贷扶贫。充分利用世行贷款,用好专项资金。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资源特点、经济流向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重点、分层次地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两点一线”建设。通过项目的重点布局,用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再建一个西成小区,建成碧口硅铁基地。西成小区这一点,以成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为龙头,通过对现有产业的拓展延伸,培育1~2个与铅锌产业相当的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翻番,把西成小区建成甘肃有色工业基地。碧口小区这一点,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水力资源,用3~5年的时间,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把碧口建成年产10万吨的硅铁基地。以上述两点为支撑,优化结构,带动国道、省道沿线乡镇企业、商贸流通和其他加工业的发展。

    坚持区块开发。一是徽成盆地及“两江一水”沿岸高效农业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把现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为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为主的结构;把区域自给平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增收创汇的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副产品的深精加工,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建立示范园区,把现在的自然农业转向科技农业;把现在的粗放生产转向集约化生产;把传统农业转向精品农业;把自给农业转向开放农业,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十五”末,使这一块农业生产的商品率达到35%左右,整体实现小康目标。二是半山干旱农业区。通过兴水改土,推广地膜良种等实用技术,提高优良品种率;通过推广林粮间作,发展水保林、薪炭林,建成一批规模化的经济林和商品养殖带,发展一批能人大户,实现稳定脱贫,有条件的地方向小康迈进。三是高寒及林缘土石山区。继续实施地膜增粮工程和沃土工程,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发展新草场,改造旧草场,提高载畜量,培育区域产业,开展退耕还林,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坚持以城带乡。淡化农与非农的户口界限,吸引农村人口落户城市,增加城市人口和消费量。以城带郊,发展运输型、加工型、市场型、劳务服务型、娱乐休闲型等新兴产业,推进城郊经济城市化。

    (八)坚定不移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继续坚持“举旗放胆、内改外建”的工作思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长期坚持下去。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鼓励其进入非国家明令禁止的国民经济领域。二是充分发挥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贷款担保、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政府职能,扶持和发展一批个体私营经济的集中示范区、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三是拍卖出售、兼并租赁国有企业和国有产权,重组和转换国有企业,发展混合经济。地县原则上不再新办国有企业。四是先发展,后规范,依法保护非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把投资重点放在产业型、开发型项目上。“十五”末,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74400户,私营企业达到700户,从业人员达到11.36万人,完成经济产值3.48亿元,上缴税收达到9920万元。

    (九)大力培植地方财源

    财政是支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权巩固的重要经济基础。必须把财源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要按照增强地级财政调控能力,壮大县级财政实力,夯实乡镇财政基础的思路,努力实现财政状况的明显好转。“十五”末,全区财政自给率达到65%左右。成县、徽县成为节余县,西和实现动态平衡,其他六县财政自给率达到50%以上。

    坚持不懈地抓好财源建设。继续坚持大办创税农业、发展地方工业、抓好现有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五条路子,壮大地方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积极论证创办地级直属项目,通过财政贴息、垫息、融资、有偿借贷和政府担保多种筹资方式,争取建成l~2个利税千万元以上的骨干财源项目。清理回收财政有偿资金,适当集中部门资金,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县乡财源建设。
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据实征收。努力开辟新税源,拓展税收空间。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建立协税、护税和监控网络,减少税收流失。

    规范财政管理。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支出,保证重点支出。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努力将个人经费支出控制在75%左右。加强预算管理和改革,积极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财政监管。

    加强乡级财政建设。全面实行县乡分税制,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统一财权与事权。建立县对乡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乡级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乡级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级财政标准化管理水平。

    (十)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技教育,科技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人才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

    科技发展,围绕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农业新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开展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在农业科技上,以农产品优质为重点,引选结合,以引为主,力争农林畜当家品种优质化程度达到50%以上;以关键技术的组装配套为重点,使重点技术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以特色产业技术开发示范为重点,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以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抓好徽成盆地、白龙江沿岸的4个高效农业示范区,10个特色产业技术开发区。在工业科技上,以新产品开发、企业技术改造和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为重点,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以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重点,制定技术创新企业标准,建成10户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户科技民营企业。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分流科技人员。增加科技投入,实施10大科技项目,完成50个科研课题。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一是切实抓好“两基”教育。成县、徽县、文县、两当、西和实现“普九”,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0%,初中入学率达到85%;高中以下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7.8万人。二是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发展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筹建陇南经济管理学院、陇南职业技术学院和陇南工业学校,全区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所,在校学生达到4100人;职业技术学校达到23所,在校学生达到10000人。三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全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县、徽县、两当、西和、文县基本达到国颁脱育标准,成人中专在校学生达到3000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乡镇中心以上各类学校建立计算机网络。鼓励民间办学,兴办私立学校。四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18万平方米;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85%和60%。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一是实施“2255”人才工程。五年培养20名在省内具有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专家,200名在区内有领先水平的学术科技带头人,500名县级学术技术后备人才,5000名各行业的技术骨干。鼓励职工参加电大、函大、自学考试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教育。二是鼓励基层事业单位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科技人员可以专职或兼职承包科技项目。鼓励各类技术人员走出机关,创办经济实体。实行“两放活”政策,重奖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三是实施“柔性人才流动”战略,试行年薪制、周薪制和一次性成果转让与效益奖励制,积极引进技术人才。鼓励技术入股。

    (十一)认真落实基本国策

    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切实搞好退耕还林(草)。对25度以上耕地实行台埂还林,对常耕地实行田埂还林,对荒山荒坡实行工程还林,对杂灌地进行改造还林。争取九县进入国家生态林建设行列,完成退耕还林100万亩、退耕还草50万亩、封山绿化200万亩。加强草场管理和建设,推广优良草种,培育开发草产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5年完成人工造林225万亩,封山育林(草)20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扩建、新建武都裕河、文县尖山大熊猫保护区,康县燕子河、太平、神龙沟金丝猴、大鲵保护区,两当白皮松保护区,西礼县香山名胜保护区。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成县东河、西和县六巷河的污染和碧口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武都、成县、徽县、西和城区的噪音和灰尘治理。巩固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全区企业的“三废”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武都城区及白龙江、西汉水、成县东河、徽县永宁河、西和县六巷河流域的环境有明显改善。严格执法,坚持“三同时”,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补偿、谁建设谁管理”的责任制。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

    十分珍惜和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建立农田地力补偿制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保持耕地面积相对稳定,实现动态平衡。加强地质资源的勘探,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资源。

    计划生育工作始终是摆在各级党政组织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要坚持“三为主”方针,加强基础管理、人口目标管理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鼓励优生优育,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十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发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流动。积极扩大第三产业,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多种就业形式。扩大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就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范畴,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基金统筹能力,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十三)扩大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要加强宣传,让外界了解陇南。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各新闻媒体都要以“服务经济、宣传陇南”为主题,探索宣传工作的新途径。要搞好对内宣传,办好《陇南报》,建设陇南广播电视大厦,丰富电视节目内容。要加强对外宣传,组织编写旅游、水电、矿产、农副产品资源和文化、历史、民族风情丛书,系统推介陇南。正确利用外事、侨联和港澳台胞等关系,宣传资源优势,推介项目。积极开展网上宣传。二是积极利用外资。根据WTO规则的要求,研究制定利用外资政策,放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水电能源开发、优势产业开发项目。“十五”期间,全区利用外资的规模达到2.3亿美元。三是发展出口创汇。省地联合,加快建立铅锌、硅铁、中药材保健和豆类、水果、肉食品、核桃仁、油橄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和通道。“十五”期间,全区完成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十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道德体系。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建设。争取在武都、成县各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功能较多的体育馆(中心)。建成陇南影剧院,地县“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要有新的进展。广播电视的普及率达到95%。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以提高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文明城镇、文明街道和卫生县城活动、加强社区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生活。重视国防教育。


(十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积极推行村务、厂务、政务公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的开展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以依法治县为重点,深入开展基层依法治理、行业依法治理,推进依法治区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加强行政执法和政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政法部门的执法水平。加强基层法庭(所)建设,努力改善执法条件。 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关心的热点问题。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毒品犯罪、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以扫除黄赌毒为重点,从严查禁各类社会丑恶现象。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能否完成,全区各级党组织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切实加强思想建设。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理顺组织结构。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大力培养和选拔政绩突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干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对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组织建设。要坚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继续纠风治乱,不断开展警示教育,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形式主义,防止虚报浮夸,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快慢,关键取决于各级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要认清全国、全省的发展趋势,正视自己的落后,增强紧迫感;要善于同周边地区进行比较,看到自己的差距,增强责任感;要正确把握区情、县情,发挥各自优势,增强作为感。要坚决克服面对恶劣环境条件,精神不振,信心不足,消极观望,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坚决克服满足现状,自我感觉良好,放松要求,降低工作标准的不良倾向;坚决克服自己不想干,也不愿别人干,别人干起来冷嘲热讽,评头论足,甚至横加指责以及不给投资不干事,给了投资干不好事的不正之风。要树立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公仆意识,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深化各项改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克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是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采取改制、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和拍卖出售等形式,推动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转变。理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关系,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确保出资人到位,强化所有者的监督功能,让全部法人财产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三是改革企业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变企业职工为企业员工,能进能出;按劳取酬,工效挂钩,工资能高能低;以法公推公选厂长(经理),把厂长(经理)的晋升、晋职与企业的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能上能下。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减少行政性审批,把政府的职能和任务真正转向执法和管理。五是要切实抓好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能否有较大发展,关键取决于资金投入,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我区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低、资源开发成本低,吸引区外资金。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设立陇南证券交易所。要进一步探索政府担保与反担保的机制和办法,争取世行贷款和当地银行贷款。要扩大民间投资,引导农民将工程征地、拆迁补偿和劳动积累折股投资,吸引社会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拼盘建设新项目。凡是有经济效益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都可放开,运用市场机制吸引资金,搞好建设、管理、经营,加快发展。

    新的世纪,任重而道远。西部大开发,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顽强拼搏,以干克难,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纲要而奋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