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 时间:2009-05-06
  • 点击:2538
  • 来源:

  为了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提速、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在困难中崛起、发展中跨越的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力实施“六大战略”,主攻“黑绿文”三大产业,大力弘扬老区精神,经济建设实现了许多历史性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改革开放步伐迈得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坚持“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的工作主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7.03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增长1.37倍,年均增长1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在全省的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上升幅度为全省第一,是历次“五年计划”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48.9亿元,是“九五”的3倍,年均增长31.1%,增幅居全省第四,总量由全省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多亿元,是“九五”的6.4倍。投资1.1亿元的庆阳机场改建工程全面完成,正式通航。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75亿元,是“九五”的4.9倍。投资3.56亿元建成了庆西公路,结束了庆阳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投资1.2亿元的庆城至华池打扮梁二级公路和总投资1亿多元的西镇、宁宫、正雕、镇郿4条县际公路建成通车。投资4.2亿元的甜木二级公路顺利开工。新建改建干线公路564公里,新铺油路442公里。组织干部群众大干苦干,修建乡村道路3945公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42亿元,是“九五”的1.9倍。积极实施人饮解困工程,新建人饮工程2.46万处、灌溉工程300处,解决了68.5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35万亩,1.58万户农村居民通上了自来水。生态建设完成投资16.6亿元,是“九五”的3.9倍。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工程大规模实施,人工造林35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32平方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6个,完成投资1.3亿元。城乡电网改造完成投资5.4亿元,是“九五”的1.7倍。实施城镇建设项目680个,完成投资39.45亿元,是“九五”的3.3倍,8县(区)城区供水问题基本解决。庆阳市区以城市“五化”为主的北区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南区开发全面启动,建成了世纪大道、文化广场、体育场、南湖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和一大批开发项目。庆城北区、华池东山等7县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工程成效显著,各县均建起了城市广场,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2倍,城镇化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20%。
  ——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优势资源开发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围绕“黑绿文”三大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西峰油田开发快速推进,石化基地建设进展良好,油田产能明显扩大。原油产量增加到228万吨,比“九五”末增长34%,加工量达到93万吨,增长76%。煤炭资源勘探开发起步良好,正南、宁南煤田普查、详查取得重大进展。新建5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85个,完成投资30.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9.47亿元,是“九五”的2.3倍,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487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8.1%提高到48.7%,增幅居全省第四,总量由全省的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成功举办了四届香包民俗文化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达到100多户,从业人员达到10万多人,销售额达到1亿多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的步伐。积极实施强农富民战略,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开发畜、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全力实施“六个百万”工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地方名优产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肉牛饲养量达到52.2万头,优质苹果、黄花菜栽植面积分别达到72.4万亩和66.4万亩。有14个农产品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得了“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等4个全国性特色产品基地称号。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通达果汁、陇原食品、庆发公司等为主的十大龙头骨干企业群体,已建成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户,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五年共组织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181.2万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33.68亿元。
  ——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外向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房地产、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推进流通现代化为重点,建办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260多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品流通日趋活跃。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2倍,年均递增17%。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建设和开发总面积达到230多万平方米,居民住房商品率达到80%以上,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9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1万户,是“九五”末的3.8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2万户,居全省第二,是“九五”末的14.5倍。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52亿元,是“九五”的8.8倍。 “十五”期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69户,累计达到75户,实现了县县有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2005年出口创汇预计达到7940万美元,是“九五”末的62倍,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2002年,顺利完成了撤地设市,翻开了庆阳发展崭新的一页。企业改革起步早、抓得实,97.8%的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农业生产环节的“零税赋”,农民人均直补11元、减负67元。实施了新一轮市县机构改革,撤并乡镇30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877项。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增加值23.4亿元,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到地方工业增加值的65%,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大口径财政收入由6.5亿元增加到16.5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7%,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小口径收入达到6.72亿元,年均增长12.9%,比“九五”末增长92%,大小口径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争取到农业发展资金、各类专项补助资金24.57亿元;争取到一般性转移支付12.76亿元,占全省转移支付总量的12.45%,是“九五”的23倍;争取到农业税收转移支付5亿多元。财政累计支出91.87亿元,是“九五”的2.25倍。累计增发工资28.8亿元,是“九五”的2.3倍。9个预算单位全部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职工工资实现了按月足额发放,结束了向银行贷款发工资、搞决算的历史。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乡镇卫生院经费供给上划,职工工资补贴平均达到70%以上;企业离休干部全部由财政供养,解决历年拖欠老干部医药费1850万元,老干部两项待遇得到落实,老红军、老八路生活补助费及伤残抚恤金按时足额到位;提高了企业军转干部、8023部队伤残军人、子午岭林区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兑付历年拖欠的干部职工工资1.06亿元,解决企业干部工资805万元,消化历年赤字7419万元。金融部门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2005年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1亿元、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6%和7.4%。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并重,使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衣、食、住、行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9元,净增467元,增长36.1%,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50元,净增2650元,增长63.1%,年均增长10.3%,增幅居全省第三。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落实扶贫资金6.24亿元,农村22.51万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低收入人口减少30%。全市贫困面下降到9.2%,农村总体实现小康程度达到70%,有1个乡、85个村实现了总体小康,建成小康农宅示范点97处。住房、教育、通讯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电脑、轿车更多地进入居民家庭。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发放救灾救济资金7092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置复转军人1469人,招考公务员293人,平均每年净增城镇就业人员826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低于全省4.5%的控制指标。
  ——坚持以人为本,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新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6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达到48%。着力推进素质教育,7个县(区)“两基”达标,高中教育规模扩大,普通高考录取率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三。庆阳师专“升本”,建成了陇东学院。以中小学“危改”为重点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达到7.4亿元,是“九五”的1.7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受惠学生达18万人。新闻宣传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陇东报》改大报、办日报、出彩报,成立了市人民广播电台。我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文艺创演百花齐放,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老区欢歌”艺术团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张学成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大山深处的保尔》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优秀电影进社区”公益放映活动推荐影片。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首次在我市进行了慰问演出,提高了庆阳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达1.28亿元,是“九五”的25.6倍。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节目频道由“九五”末的24套增加到46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市县疾控中心及传染病区科全面建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的能力显著增强。实施各类卫生项目80多项,总投资达1.06亿元,是“九五”的近20倍。体育事业投资达4000万元,是“九五”的2倍,建成了市体育场和华池县体育馆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7.04‰,较“九五”平均水平降低了3.14个千分点。国土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地方工业老污染源治理项目70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开展“三诚”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政务、村务公开,积极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围绕创建“平安庆阳”,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严打”斗争,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社会治安秩序稳定,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成就令人鼓舞。但必须看到,我市仍然是欠发达市,总体上仍处在经济全球化对接期、市场化发育期、产业化提升期、工业化起步期、城镇化聚合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工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增长的方式亟待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突出。体制机制约束明显,对外开放程度低,投资环境仍不宽松,吸引外来资金的能力弱。财政历史欠账大,赤字包袱沉重。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因社会利益调整等原因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仍然突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重。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较为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艰巨,实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十一五”是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着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多,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间产业重组转移和资本流动速度加快,为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加速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国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我市“黑绿文”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劳动力充裕,老区政治优势突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创造了一定条件。对市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驾驭全局和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人民改变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快速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机遇意识,趋利避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解决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提速、科学发展。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战略举措不动摇,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抓,重点实施项目带动、基础先行、工业突破、强农富民、开放开发、科教兴市六大战略,主攻石油和煤炭资源开发、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黑绿文”三大产业,建设甘肃能源石化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创汇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三大基(胜)地,全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实力增强、财政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增收三增目标,奋力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为政兴市的第一要务,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发展机遇,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加快发展速度。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下决心实施一批能够带动全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坚持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统一起来,在加快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资金等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集约型增长上来,做到速度和效益、结构与质量相统一。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始终坚持把产业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关键,紧紧围绕“黑绿文”三大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必须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基本条件。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消除“瓶颈”制约,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改革攻坚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加强社会保障,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把庆阳建设成为西部油城、陇上煤海、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区域中心城市,确保经济发展速度增长12%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前移;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基本实现小康;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27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人均达到10086元,年均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39.2亿元,年均增长7%;第二产业170.8亿元,年均增长15.1%;第三产业60亿元,年均增长10.5%。
  经济结构调整:农林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石化、煤炭工业基地框架初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优化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63∶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4.9%。粮食产量稳定在95万吨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6亿元,年均增长14%。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7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城镇建设:城市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35%。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8.18亿元,小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55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5%以上,5年实现翻番。支出达到53亿元,实现收支平衡。
  社会发展: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基本扫除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9年。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4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5元,年均增长8%。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一)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生命线,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纲,以纲带目,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推进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水平。按照国家产业导向和投资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开发和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能够增加财源、增强发展后劲、对经济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项目,重点实施好陇东石化基地建设、煤炭资源勘探开发、西平铁路、西长凤高速公路、甜木二级公路、扬黄饮水、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庆阳市南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创汇基地建设、工业“十强百户”工程建设等十大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高等级主干公路、铁路、民航立体交通网络框架,大力改善交通条件,重视能源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拓展通达深度,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公路建设以“高速公路接主干,二级公路通县城,三级油路达乡镇,农机公路通到村”为目标,积极实施“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三大工程,完善以庆阳市区为中心,外连周边省区,内通县乡村组,层次分明、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新(改)建公路121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5公里,一级公路154公里,二级公路357公里,三级公路2398公里,农一、二级公路9031公里。其中:国省要道主干线改建完成西峰——长庆桥——风翔路口和雷家角——西峰高速公路、罗家畔——罗儿沟圈一级公路、正宁——早胜一级公路、甜水——木钵二级公路、板桥——合水——西峰二级公路、宁县——镇原二级公路、儒木铺——小园子二级公路等7条726公里,拼力打造以庆阳市区为中心,连接各县的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县乡公路改造及连网路、出境路建设完成32条1170公里,实现境内所有县道、重点出境路段、连网路达到三级以上沥青路目标。打通断头路11条、383公里。完成宁夏彭阳县经镇原、西峰、合水、庆城、华池县至合水太白雷家角二级公路310公里“长征路”建设。铺筑通乡油路1228公里,实现乡镇全部通油路目标。新(改)建农二级以上道路9031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农二级以上公路,5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到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852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31.4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级有较大提高。加快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全市快速客货运输网络和农村客运服务网络。重点配套建设西峰汽车南站和北站、庆阳市货运信息服务中心、庆阳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庆阳石化物流中心、庆阳综合商品物流中心、庆城县汽车南站等10个客货场站和136个乡镇客运站。铁路建设力争西平铁路2006年开工建设,“十一五”中后期建成投运。民航建设重点是增设航线,增加班次,提高航运通达水平。到2010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8万人次、货运量600吨运能达标。
  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扬黄饮水、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和电灌二期项目,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工程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城乡人畜饮水和安全用水问题。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建管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绿色通道等林业建设项目,加快北部地区防沙治沙步伐,力争到2010年,全市25度以上耕地和“三荒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继续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抓好蒲河二期、坝系工程、城市水保、生态修复、泾河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实施,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到“十一五”末,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1880 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2.9%,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加快能源建设。坚持多能并举的方针,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争取新上天然气发电和热电联产项目。依托煤炭资源,积极谋划实施火力发电项目。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城乡输变电网络改造延伸,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和建设任务,实现农村群众户户通电。
  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主体到位的项目建设机制,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质量监督,促进项目建设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扩大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加强资本运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强农富民战略。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向小康生活方式转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营造新环境,树立新风尚,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继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山地立体生态农业、川地设施灌溉农业、塬区优质高效农业。2007年前,全面建成肉牛、肉绒羊、紫花苜蓿、苹果、黄花菜、白瓜籽和油葵“六个百万”工程产业基地,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同时,大力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以正宁、镇原、宁县等为主的优质烤烟基地,以镇原、宁县等为主的杏基地,以环县、华池等县为主的马铃薯基地,以城郊和川塬区为主的蔬菜基地,以宁县、庆城县为主的大枣基地,以环县、华池县、庆城县为主的小杂粮基地,以合水县为主的奶业基地。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由以粮为主向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转变,由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创汇农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10大产业集群、10大行业协会、20个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市场。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0%以上,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
  努力实现劳务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任务,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走出庆阳。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开拓劳务市场,完善劳务输转管理服务组织,建立跨省区长期稳定的劳务输转基地。努力扩大输转规模,提高劳务输转效益,确保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使劳务输转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六小”工程和社会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每年新修梯田25万亩,梯田面积累计达到717万亩,全市实现梯田化。大力推进集雨补灌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实施草畜、果菜、小杂粮等地方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争取每年有10个左右的农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速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扶贫开发和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突出基础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和产业扶贫,切实增强贫困乡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到“十一五”末,山区、贫困片带乡镇力争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一开发,全面推进小康村建设。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标准小康村,山区要积极实施“145”小康家园建设工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市村村通电、通电话,85%的农户实现住宅小康化,全市基本进入小康社会。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工业强市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实现较快发展,促使第一产业由大变优,第二产业由弱变强,第三产业由慢变快,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把大办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主旋律和主攻方向,坚持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并举,做大做强油气化工、煤炭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特色产业支撑工业发展,实现由工业突破向工业强市的转变。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催生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到56%左右。
  全力打造甘肃能源石化基地。按照“落实产业政策,和谐合作开发,创新利益机制,实现地企双赢”的原则,加快油田勘探开发步伐,不断扩大产能,增加炼量。到“十一五”末,原油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年加工量达到500万吨,天然气利用达到5亿立方/年。积极论证新上一批石油化工项目,开工建设60万吨/年合成氨、104万吨/年尿素化肥厂等项目。
  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开发。2006年基本完成正南煤田、宁南煤田、环县沙井子、甜水堡煤田的勘探任务,力争开工建设1--2对矿井。到“十一五”末,形成10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力争跻身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范围。按照“煤—电—化”综合开发的思路,积极发展煤炭化工工业。
  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建材、轻工、原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十强百户”工程,用三年左右时间培育10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和100户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力争每年有1—3户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级重点扶持范围,5—8户进入省级重点扶持范围。把发展乡镇企业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改造恢复和兴办一批果蔬加工保鲜、软质饮料、制革、皮具、毛麻纺织、针织、中西药、金属镁、机制纸等加工企业。重点支持九连山水泥厂等一批建材企业发展壮大,开发一批新型高强、轻质、节能建材。
  大办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重点建设庆阳市南区开发园区、驿马出口创汇示范园区、庆城西川开发区、长庆桥开发区、环县甜水堡工业园区等5个省级示范园区和6个市级园区。到“十一五”末,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25%,税收占到全市总额的20%。
  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方位搞好服务,鼓励全民创业,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向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引导支持民营企业走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路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
  (四)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为重点,培育壮大第三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传统服务业。以市区、县城、重点镇、主干公路为重点,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高标准的综合性和专业商品贸易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全面改造、整合现有商贸市场和零散门店,完善和提升市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专营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相配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格局。以农村客运、旅游客运为重点,加快培育大中型客运集团,建立安全、方便、舒适、高效、快捷的客运体系。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日常维修等社区服务业,形成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有机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规范咨询评估、会计审计、工程设计、广告和市场信息等中介服务业的行业准入和服务行为,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合作。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的改革和建设,发挥其协调、自律和服务作用。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发展信用担保。完善和发展城镇房地产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商品住宅建设,规范并搞活房地产交易二、三级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个人住房信贷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促进住房消费。
  发展现代信息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农村电话、有线电视普及和综合经济信息网等信息基础建设。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完善“网络连乡镇,信息进万家”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周祖农耕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古迹文化、黄土风情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按照各类旅游资源综合配套,旅游、节会、商贸、招商引资一体化开发的模式,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以实施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景区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全面启动建设红军“长征路”和陕甘宁根据地红军西进红色旅游线路。抓紧扩建修缮周祖陵森林公园、北石窟寺、农耕民俗文化村、翟池山庄、华池双塔森林公园、镇原潜夫山公园,整修恢复公刘庙、抗大七分校,新建夏家沟、太阳池、白马池、雕令关等旅游景点。力争周祖陵森林公园、北石窟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南梁)旧址实现AAA级达标。尽快建成西连省内旅游热线,南接西安、咸阳,东连延安、黄陵,北达银川、包头的黄土风情游、农耕文化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石油工业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到201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7亿元。
  (五)着力构筑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同步发展、互动推进的总体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化发展,大手笔运作,高速度建设,硬措施管理,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辐射能力,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小城镇为支撑,以小康农宅示范村为延伸,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加快庆阳市区建设。突出抓好南区开发、北区改造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继续把南区作为城镇建设的“头号工程”,按照“一年拉开框架、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形成新区”的要求,重点实施市政、道路、供电、供热、供排水、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南区开发建设。经过5年努力,把我市建成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明珠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把南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文明开放、秩序优良的城市核心区。到2010年,市区建成区总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30万以上,其中南区规模扩展到12.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万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城市五纵六横主次干道的拓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新建城市道路40公里,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50%、90%;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力争达到6平方米以上。
  加快7县县城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品位”的思路,根据不同县域经济、文化、地理等特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县城品位。力争县城面积扩大1倍,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使县城成为连接市区与乡镇的纽带,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以点带面,以线促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产业聚集、富有地方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城镇网络。到“十一五”末,把长庆桥、董志、肖金、和盛、早胜、平泉、榆林子、驿马、马岭、屯字、曲子、甜水堡、悦乐、太白等建成生产总值上亿元、城镇人口上万人的重点小城镇。5个部、省级试点镇发展成镇区人口2万人、生产总值1.2亿元,形成一批样板城镇。加快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六)围绕财政抓经济,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依托“黑绿文”三大产业开发,积极培植财源,建立多元、立体、有后劲的财源体系。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制度,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加强税收征缴和监管。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建设支出。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财政对“三农”、基层、公共服务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加注重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新型政银、银企合作关系,搭建信用平台,扩大信贷规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和创新机制,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强高素质的党政人才、懂经营的企业管理人才、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健全和完善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注重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到“十一五”末,人才总量达到8.2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297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备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分别占到5.5%、36%和58.5%。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强成人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重视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到2010年,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幼儿学前教育率城镇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建成市级特教中心,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82%以上。积极开展创建示范学校活动,到2010年,建成省级示范高中3—5所,市级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分别达到20所、50所、100所、30所。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实施高中扩招、优质高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等项目,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到“十一五”末,全市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65%、90%和95%以上。
  加快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遏制重大传染病的流行蔓延。实施乡镇卫生院“整县(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加大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爱国卫生体系。强化卫生“三项建设”,加快实施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县(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业务楼建设项目,把市人民医院建设成全省一流的医院。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医药行业管理,增配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改善城乡就医条件和环境,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到“十一五”末,全市人均寿命达到71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0‰、100/十万以下,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健全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做好农村和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惠奖励政策,完善生殖健康服务,推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开发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为重点的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全力打造名优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到2007年,建成市民俗文化博览馆、市民俗文化产业集团、市民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市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中心、环县皮影博览中心,扶持兴办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经营骨干企业100户,辐射、带动生产大户10000户,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生产能手。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十一五”末,把我市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和文化产业开发大市,把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全面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化出版事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县(区)在全面完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力争新建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
  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新闻大厦。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建立广播、影视、网络三位一体,市县乡三级贯通的传媒体系。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现有线电视传输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提升。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96%。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市游泳馆和足球场,市县建起体育站、馆、点、协会、中心、训练队等设施和机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发展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
  (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节约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切实加强水、耕地、森林、草地、石油、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节水为中心,合理配置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建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水价调节为杠杆的节水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抓紧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强化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三废”污染的监测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污染产生。高度重视油区污染治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老油区污染治理和新油区环境保护的责任与措施,通过依法管理和实施环境治理项目,切实解决好石油开发对水域、耕地特别是对城乡饮用水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坚持“先环评,再建设”的原则,严格落实新油区开发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建立健全油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城镇防污治污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及回收利用率。农村积极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肥料、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可降解地膜,发展无公害农业。
  (九)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
  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开放,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
  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完成企业改制任务,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和现代产权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健全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促进民主管理。有步骤地推进粮食流通、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文化、卫生等各类事业单位改革,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积极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占领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名牌产品为目标,突出绿色农产品、特色工业产品、民俗文化产品,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加强全省外贸出口创汇驿马示范基地建设,增强外贸出口聚集效应。在3—5年内,初步建立起特色农产品开发基地与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一体化、出口产品加工企业与外贸市场一体化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全市外贸出口供货总值年均增幅保持在50%以上,到2010年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30%。外贸出口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办好皮影节、苹果节、金枣节等节会,努力把节会办成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确保招商引资规模有大幅度增长。积极组团参加广交会、东博会等国内外重大投资贸易洽谈会,组织以企业家为主的实业团队走出国门考察学习,广泛开展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宣传和项目推介,努力吸引国内外客商特别是知名企业、大财团来我市投资兴业。充分利用我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市尽快融入西安经济圈,承接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社会服务业,千方百计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岗位和机会。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加强就业中介服务,促进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落实失业、城市低保“两条保障线”,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心城乡弱势群体生活,建立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体系,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老龄化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鼓励开展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
  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节处理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化解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切实做好洪水、滑坡、低温、干旱、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工作,努力减少各种灾害损失。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积极开展“平安庆阳”建设活动,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对重大事项行使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加强依法治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努力保持全市人民昂扬向上和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是我市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要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确保《纲要》(草案)确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本《纲要》(草案)是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我市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纲要》(草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规划落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不断突破思维定势,拓展发展思路。树立敢为人先、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理念,论条件不唯条件,讲困难不畏困难,承认落后不甘落后,以超前的胆略、求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奋发有为,大有作为,全力加快发展。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严明规划实施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规划实施。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和责任追究制度,畅通渠道,集思广益,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要不断完善决策落实和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层层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纲要》(草案)提出的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强化检查,严格考核,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级干部抓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突破,以重点工作突破带动全面工作落实。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狠抓规划任务落实。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行政组织机构,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上来。各级政府要在创优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薄弱环节、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机制体制、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努力提高领导和促进发展的水平。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切实解决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问题。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积极引导,重点扶持,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善于通过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破解发展资金难题。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面向群众、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狠抓落实。
  (四)加大评估督查力度,加强跟踪分析,确保规划目标实现。要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实施情况适时进行中期评估,并将评估报告和有关建议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当遇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不可预见因素,社会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政府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催人奋进,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一致,奋发努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提速、科学发展,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奋斗。
  附:1、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主要指标规划表下载
        2、庆阳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