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肃农民报】大山深处帮扶情——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帮扶甘谷纪事
  • 时间:2022-07-12
  • 点击:125
  • 来源:甘肃农民报

  甘谷县大庄镇杨家坡、付家河两村相邻,过去两村一样穷困。如今两村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子美了,村民富了,产业有了,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得益于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帮扶。

  杨家坡村、付家河两村地处于六盘山系的余脉,海拔高度在1426米至2069米之间。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地瘠薄,植被稀少,路窄坡陡,耕地分散,雨水不足。多少年来,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其工作的力度、深度、广度空前迅猛。两村如沐春风,被确定为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联系村。

  实施脱贫攻坚之初,杨家坡村的农业人口共有228户123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09家、贫困人口550多人;付家河村的农业人口共有287户145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23家、贫困人口620多人。

  没有全省资源项目的配置权力、没有联络协调关系的工作便利、更没有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面对大山深处的农家、面对贫困农户的期待,省志办开展脱贫帮扶工作,只有联系单位实际、彰显行业特点、发挥党员干部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帮扶开始,制订脱贫计划是帮扶工作的首要环节。省志办领导和党员干部,尤其是驻村干部,多次到村察看,走访贫困户,调查研究,掌握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日常经济来源、农业生产及其他收入状况,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之后会同村的“两委”班子,反复商讨切磋,按照增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制定脱贫计划、提出帮扶措施、明确目标和责任,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对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分类登记、汇总成册,填写村级的扶贫手册,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随时掌握动态。

  省志办是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属于文化公益类性质。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而这个“纸半张”,恰恰是单位的行业特色,在现代信息社会尤为重要。扶贫先扶志,扶贫须扶智。省志办与甘谷县史志部门协调,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历时四年多,编纂出58万字的书稿《大庄乡志》;省志办补助《大庄乡志》印刷费3万元,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杨家坡村、付家河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上的困难,省志办及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协调相关部门投资50万元,硬化了进入杨家坡村的道路。从此开始,每年,从单位公用经费中挤出十几万元,用于两村帮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善办公条件,省志办向两个村赠送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设施,方便村干部工作。又多次为杨家坡村、付家河村安装太阳能路灯,累计达到20盏。一场场大雨之后,山间洪水冲毁村里的道路,省志办及时施工修复,恢复通行。彻底修复杨家坡村白上组、白下组的排洪沟管道,使山洪畅通无阻。通往杨家坡村阳屲付的桥梁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省志办安排维修,消除隐患。应村民要求,出资硬化付家河村张家湾组的山间道路。通往付家河幼儿园的土路,雨雪天气泥泞,阻碍孩子们出入,出资以水泥硬化路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杨家坡村部的公厕门口,杂草丛生、隐虫纳秽,省志办出资出力,修缮整洁。

  引洮工程的河水到了村里,从主管道到农家用户,还有几十米到近千米不等的距离,需要农村自费安装管道引水;付家河小学、付家河幼儿园,难以筹资;省志办支付自来水的管道安装费。购买省扶贫基金会的“精准扶贫•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安全爱心包”,赠送给两个村的小学生们。消除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状况,美化村容村貌,出资为两个村各修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全村农民有稳定持续的经济收入。这些年,省志办竭尽全力引导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每年春耕,省志办购买化肥等农资,指导村民种植传统农作物;发展养殖,2020年两个村有养牛大户2家、养猪大户4家、养鸡户36家、养蜂户20家。

  要让村民奔向小康,必须要有主导产业,通过省志办引导扶持,杨家坡村村民杨永红创办了合作社,在杨家坡村、付家河村流转土地一千多亩,种植万寿菊、金丝皇菊,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种植、务工。同样,付家河也成立了合作社,帮助农户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帮扶的过程中,省志办选出骨干分子于2015年开始派驻到杨家坡村和付家河村,两位处级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一位干部为工作队员。与此同时,省志办机关5个党支部同杨家坡村、付家河村的2个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脱贫帮扶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山深处,条件有限。驻村干部一日三餐,自己动手。夏天蚊叮,冬天寒冷。但他们不为所动,兢兢业业,甘于奉献。

  年龄57岁的党员干部张林贤,2017年2月到付家河村驻村,一直干到退休。这是全省驻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党员干部。

  在派出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的同时,省志办机关28名党员干部,每人都联系着3户至9户多少不等的贫困户,共结对帮扶234户人家。通过消费扶贫,积极购买农产品。

  大山深处村民,厚道质朴,思想封闭,在竭尽全力的帮扶下,村民消除了“等、靠、要”思想,千方百计地摆脱贫困。杨家坡村杨奉山是一位复员军人,2020年已是69岁的老人,家有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共5口人,生活困难。在省志办的协调下,儿子参加了技能培训,成了建筑工地的抹灰工。家里又整治了撂荒地,种植土豆、胡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杨奉山又在合作社干活挣钱,生活条件随之好转,于2017年脱贫。现在,孙子上幼儿园;自来水入户。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平房。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是增加收入的一条途径,在省志办的帮助下,2020年,两村劳务输出720多人。

  在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杨家坡村、付家河村的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先后累计共有44家农户;新建住房全部达到标准,农户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2018年底,杨家坡村和付家河村的贫困户的年人均收入都已超过6千元,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脱贫数额标准,经过考核验收,两个村整体退出贫困村。2020年,两村的贫困人口脱贫,通过了国家普查验收。

  2021年1月,两个村的村委会分别向省志办送来锦旗。杨家坡村的锦旗赠言是:“倾情倾力助脱贫攻坚,多措并举促乡村发展。”付家河村的锦旗赠言是:“精准扶贫办实事,结对帮扶暖民心。”省志办党员干部,每当在机关会议室看到锦旗时,心里总是热乎乎的。2021年6月,省志办被天水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天水市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春风桃李花满树。如今的两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庄的道路、巷道已全部硬化,村里文化活动广场宽敞,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移动网络覆盖全村。付家河幼儿园有两村130多名幼儿在园;两村的适龄儿童300多人均在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初中在村外分散就读),没有一个失学辍学;村民精神面貌,个个焕然一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年,每当元旦春节前夕,省志办党组都要派出党员干部,带上现金物品食品,到杨家坡村、付家河村慰问特困户;机关党员干部自费购买生活用品及食品,多次到村面见所联系的贫困户,嘘寒问暖。两个村脱贫以后,机关党员干部与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继续保持着联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农村脱贫以后,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发生返贫现象,省志办的驻村干部,继续有效地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帮扶工作在一如既往、毫不松懈地进行。

  【作者郝宗维,系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