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谷县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 时间:2022-09-23
  • 点击:35
  • 来源:甘谷县乡村振兴局

  今年以来,甘谷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坚决守牢防止返贫底线。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坚持“六必访、六必查”,常态化、网格化排查返贫致贫风险,持续跟踪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截至8月底,新识别监测对象75户387人,现有监测对象2866户13863人,通过精准制定和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2025户9917人,风险消除率70.66%。

  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累计整治撂荒地3.22万亩,全面完成去年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今年春季顶凌铺膜15.06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16万亩,建成万亩粮食示范片4个、千亩示范点15个,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落实耕地地力补贴41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350万元、一次性种粮补贴1094万元、粮食作物农业保险1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66万亩,其中夏粮总产8.04万吨,同比增长1.14%,喜获丰收。深入实施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改造老旧果园1.1万亩,种植线辣椒4.3万亩、中药材8万亩,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19家、龙头企业4家;开展“甘味”农产品加工延链增效行动,新建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3处、农业链条延伸中心3个,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4条,“甘谷月季”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甘谷县入选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县乡村“多规合一”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今年37个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坚持产业定带、带上定村、村上办点、连点成线片带化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建设渭河、散渡河、清溪河、泾甘路沿线、南后山区“三河、一路、一片”5条乡村建设示范带,打造37个示范村,聚力推动全域发展。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城乡供水大庄工程基本建成、礼辛工程主体完工。甘谷县东北部及六峰人饮工程备用水源地项目(省列为民办实事项目)、甘谷县2022年农村供水维修养护工程项目进展顺利。金山至西坪段公路、西坪至大庄段公路提升改造项目,磐安至温泉公路提升改造项目,23条53公里农村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项目,172户低收入家庭农房抗震改造项目有序推进。86.2公里自然村组道路、38.2公里产业路、56万平方米村内巷道、六峰镇觉皇寺桥建设项目完工投用。安远至礼辛段公路改建项目、50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51.6公里产业路建设项目即将完成。磐安渭河大桥、塔山桥等2个危桥改造项目,49条水毁道路维修项目全面完工。

  人居环境成效明显。坚持源头防治和日常监管并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村级环境保洁队,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机制,建成乡镇垃圾收集点464处、中转站18处,购置收集转运车133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覆盖率100%。新改建旅游厕所15座,1.2万户农村户厕改造基本完成,8座村级污水处理站达标运行,开工新建六峰污水处理厂、磐安镇污水管网,完成大像山镇白云村等4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拆除乱搭乱建3.2万平方米,清理“三堆”3400余处、村内水塘70余口、村内沟渠70多公里、村内淤泥数量90多吨,完成各类营造林草6.6万亩,实施农村公路绿化150公里,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全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膜回收利用,建成专业化废旧农膜回收点22个,回收利用率达83%;加大畜禽粪污处理,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比例达96%以上。

  乡村治理有声有色。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和关爱服务行动,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大力推行“党建+集体经济”模式,推动基层党支部“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增强联农带农富农能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52个,全县2万元以上村实现全覆盖,5万元以上村占比82.22%。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体系,设立村民议事会218个,选派驻村工作队198支,成立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理事会415个,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15个,引导鼓励群众参与自治实践,开展各类宣讲、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1245场(次)。持续做好技能培训、劳务输转、就近就业三篇文章,全面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充分发挥帮扶车间作用,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295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342个,全县92家就业帮扶车间和11家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就业4623人、带动脱贫人口1630人,各类工程项目和产业项目就地就近就业3120余人,累计输转劳务1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