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谷县:总结创新实践模式 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时间:2023-02-28
  • 点击:0
  • 来源:甘谷县乡村振兴局

  近年来,甘谷县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因地制宜,探索总结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

  打造就地就业“新引擎”。强化政策扶持,设立扶贫车间专项担保基金,制定出台贴息贷款、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扶贫车间转型发展以来累计落实各类奖补资金880余万元。新建一批“子母式”企业、转型一批“作坊式”车间、升级一批“标准化”工厂、整顿一批“后进式”车间,培育发展关联产业,推动车间融入全县产业体系,将脱贫劳动力稳在车间岗位上,实现带动就业与产业发展“双赢”。109家帮扶车间和就业工厂年产值达2亿元左右,带动脱贫群众就业1630多人。

  优化特色产业“新链条”。立足打造全省重要“甘味”农产品基地,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响品牌、做活销售的全产业链开发思路,加快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逐步形成“订单销售、入股分红、技术服务、代耕代种”等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合作社563家、农户3.1万户。打造5大产业发展示范带,全县蔬菜、花椒、苹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46万亩、22万亩、60万亩、7.1万亩;建成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甘味”农产品云上馆1个,在全市率先获批“甘谷辣椒”“甘谷花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同时,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运销大户522户、电商主体4904户、农产品经纪人5800余名,建成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14处。全县扶持花椒、辣椒、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12964户。

  完善村民议事“新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实践,逐步探索推行了村民议事会成员构成“1+7+X”、议事清单“12+N”、议事推进“123”的3大村民议事体系。两年多来,累计开展“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试点258个村(社区),相继打造170个示范村,高标准建立村(居)民议事会258个,推选议事会成员2500多人,议决事项达2800多件。实现了村务公开、村情共享、村事共管,让民主观念在基层扎根,促进了乡村和谐高效发展,推动形成了村民议事能力、自治能力、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和矛盾纠纷、信访问题、不良风气明显下降的“三升三降”乡村治理新格局。

  推行稳岗就业“新举措”。在稳岗拓岗、宣传推介、组织输转、奖补激励等方面创新举措、精准对接,全面推行“3322”工作措施,认真落实跨省务工、输转到协作地区务工、帮扶车间奖补等三类稳岗就业政策,通过乡村公益岗位安置、项目建设带动、帮扶车间吸纳等方式稳好三类监测对象,建好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信息台账、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台账等两种台账,做好就业动态监测、职业技能培训两方面服务,持续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2022年带动脱贫群众就业6.0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76亿元。

  塑造耕地发展“新优势”。全面落实政策性补贴措施,鼓励支持有劳力且愿意复耕的农户自主复耕复种1.84万亩。由村集体和农户按4:6比例分配托管经营收益,既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全县村集体托管复耕0.78万亩。对户上缺少劳动力或短期无法耕种的,采取自己找、干部帮的方式,联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亲朋好友代耕代种0.7万亩。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443亩、水毁农田修复2749亩、旱作农业示范种植9000亩,整治交通不便、土壤瘠薄等原因形成的撂荒地,推动复耕复种。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打包流转成片撂荒地,发展规模产业,实现经营主体和外出农户“双赢”。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70万元,完成撂荒地整治1.17万户3.43万亩,实现了稳粮、增收“双提升”。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