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发改动态/ 正文
甘肃:新兴产业激活发展的“一池春水”
  • 时间:2017-03-29
  • 点击:58
  • 来源:

编者按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经济发展定下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表面上看是增速换挡,实质则是发展动力的接续转换。“争取更好的结果”,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动能转换尤为重要。

地区发展动能,有时表现为新与旧的转换——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有时表现为升与降的统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包括能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经营成本等指标在内的十多个“下降”,这类“降下来”,显然是为了让发展质量更好地提升上去;有时表现为对合力的追求,或区域合作,或产业协同,或管理协作……总之,发展各个环节的动能积蓄与转换,支撑起步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一季度即将过去,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全国各地发回报道,深入探寻地方发展新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表示,就甘肃省而言,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关系创新驱动发展全局的关键,能够助力创新型甘肃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甘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甘肃省2016年度经济运行成绩单上,一组数字尤为亮眼:

2016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3.1%,较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6个百分点;

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3%,提高1个百分点……

数字传递变化。当前,新兴产业日益成为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激活了甘肃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以试验区为龙头,以创新平台为抓手

甘肃省发挥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龙头带动作用,探索欠发达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实施六个一百工程、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筹措财政资金23亿元设立了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撬动总资金规模44亿元,为2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10.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兰白试验区为龙头,以河西、沿黄两条星火产业带为重点,以天水装备制造、陇东能源化工、金武新材料、酒嘉新能源4个创新集群为支撑,整体推进、次第跟进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甘肃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抓手,积极争取国家新认定兰州科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水性合成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光转换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大禹节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组建37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优化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目前,甘肃共设立国家级重点创新平台58家,培育各类省级创新平台701家,这些平台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队伍,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近1000项。

推动创新创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力。甘肃省通过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搭建“双创”载体平台、强化财税支持力度、加大试点示范、拓宽“双创”发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实施陇原“双创”千亿元行动计划,建立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新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14家、“星创天地”33家、小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家,累计认定103家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打造创业就业孵化平台200个,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34个,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促进“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与“铺天盖地”的“双创”有机结合。2016年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6.59万户、注册资金4583.32亿元,分别增长12.69%、40.02%,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728户;着力加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2016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0家、总数达437家;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些好的苗头,部分领域出现了一些亮点和成果,初步形成了“互联网+精准扶贫”、“互联网+社会管理”、“互联网+电商扶贫”、“互联网+文化旅游”等较为成形、有影响力的典型模式。甘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成为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平台和抓手。兰州市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应用,全面整合政府社会服务管理各类基础数据,形成了集智慧电子政务、社会管理事务和民生电子商务为一体、市县乡村四级互联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系。陇南市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与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合作,把深藏在大山中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了全国市场,大幅提高了农产品收益,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创出了一条电商扶贫的新路子、新模式。培育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消费热点,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均增长30%左右,高出全省消费增幅20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2%,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高速增长,支撑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

提升传动动能,培育新动能

培育优势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甘肃省研究出台《加快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相结合,实施“371”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催生一批新产业和企业群,打造10条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预计到2020年,十大产业链总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成为甘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培育认定58户骨干企业,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股权资金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拓展市场空间。积极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和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扩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不断拓宽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扶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发展。2016年,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3.1%,较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6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13.6%、比规上工业高7.5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2.2倍,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