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7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198
  • 来源: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1.62亿元,增长12.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92亿元,增长22.77%;大口径财政收入6.34亿元,增长23.32%,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增长23.93%;工业增加值39.98亿元,增长2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6亿元,增长14.78%,物价指数提高1.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88万美元,增长67.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5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3043元,增长8.6%;城镇新增就业0.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9。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46%,粮经饲种植比例达61.2:28.4:10.4。主要农作物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98.64万吨,肉类总产量达12.1万吨,蔬菜产量达112.68万吨,棉花产量达2.5万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市乡镇企业个数已达3万户,从业人员24.55万人,2006年完成增加值56亿元,增长18.8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2244工程成效显著,新建日光温室10512亩,新建小康住宅20509户,完成移民搬迁20760人,劳务输出43万人(次),培训农民工49.2万人(次)。

 (二)工业经济发展加快,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大力实施工业富市战略,着力解决工业企业发展的困难,全年协调落实铁路装车1.86万车皮,外运工业产品1123万吨,同比增长20.4%,为7户重点企业融资3700万元。在各项工作的推动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9.2%,同比提高3.23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投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全市实施续建项目185项,总投资96.94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54.6亿元。新开工项目210项,总投资39.9亿元,完成投资18.47亿元。开展前期项目172项,总投资182.7亿元。在各类建设项目的带动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2亿元,增长22.77%

 (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得到加强。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已由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四个应急项目已启动实施。水资源分配方案及年度水量调度实施计划全面落实,两次向民勤蔡旗断面调度水量1080万立方米。围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项目,完成人工造林8.0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36万亩,幼林抚育7万亩,补植补造16.91万亩,绿化道路494公里。

 (五)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0项,拟引进资金39.36亿元,建设实施144项,实际到位资金15.85亿元。威龙葡萄基地、红沙岗1号井田建设等进展良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发展生产硅铁、谷氨酸、植物色素、白牦牛肉等4种产品出口,创汇420多万美元,增长103.3%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有30.65万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广播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9%和95.8%,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98万人,为3183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安排就业2684人,占零就业家庭的84%。人口、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新的发展。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6.4%,第三产业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1%左右,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2007年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人水沙三大要素,进一步加大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集中精力抓好应急项目的建设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把关井、压田、分水、调结构和移民搬迁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来完成,确保关井670眼,压田10万亩,移民2万人。加大汇报争取力度,使石羊河流域规划尽早得到国家批复。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统一调度、科学配置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推进用水方式转变,力争年内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7个百分点,力争完成新增日光温室3万亩的任务。加快阳光产业示范园建设步伐,力争建成高效生态示范园区4个,示范面积达到18.4万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水资源涵养林保护和绿洲生态建设,努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争取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1.8万亩,通道绿化100公里,封山(沙)育林(草)13万亩。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酿造葡萄、加工型玉米、啤酒大麦、优质瓜菜、高原夏菜等高产优质高效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全力实施22345工程,努力完成生态移民2万人,建设小康住宅2万户,发展日光温室3万亩,输转劳动力41万人次,农民技术培训50万人次。进一步抓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草畜业,全力实施好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加快推进舍饲圈养、小区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和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大力实施工业富市战略,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认真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引导企业积极完善管理制度,依法诚信经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化、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红沙岗年产240万吨原煤矿井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园区建设,加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改造落后工艺设备,不断推动工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四)继续实施开放活市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强对外协作与交流,努力吸纳市外企业落户武威发展,力争完成招商引资落实到位资金15.37亿元的任务。认真做好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工作,实施好北方四省重点风沙治理,市医院医疗设备更新、城南集中供热、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多种贸易形式开拓出口商品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力争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80万美元以上。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调整提升现有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挖掘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地域文化。积极扶持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办好第六届天马文化旅游节的同时,大力发展雪域高原、沙漠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五)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力争达到17%以上。狠抓在建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重点抓好西营和红崖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县区农村饮水安全、东立交引线工程等项目实施。积极争取新开工建设红沙岗铁路专用线、牛家花园至祁连至旦马、民勤县城至西山路口、杂木河杂木寺水电站、0.5兆瓦光伏发电等项目。积极做好项目争取工作,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积极对接投资项目,争取有更多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重点做好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天然气、水电、风电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项目季通报、年总结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的稽察检查力度。

 (六)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做好已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工作。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我市各项配套措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和政府投资公益项目代建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七)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建设和谐武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开展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力争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建设。积极争取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抢救性文物保护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医疗和社区卫生事业,加快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努力扩大参保面。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力落实各种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扶持体制和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统筹解决城乡就业。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加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力度,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杨顺芳 殷鑫 )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