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2025年金昌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综述
  • 时间:2025-11-11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25年“金蛇献瑞贺新春 福满镍都幸福年”社火秧歌闹新春活动现场。

基层理论宣讲走进农村社区广场。

省级非遗项目永昌节子舞常年活跃于广大农村。

金川区“移风易俗故事汇”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现场。

金川区“村BA”篮球比赛现场。

永昌县金川西村冬季“村晚”活动现场。

文艺工作者在永昌县红山窑镇水泉子村进行墙体绘画。本文图片由金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张诗雅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乡村振兴则是文化振兴的“体”。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金昌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有关部门,紧扣“打造和合善治的文明之城”使命任务,着力提振群众精气神、培育农村好风尚、凝聚社会正能量,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铸魂强基 文明新风滋养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乡亲们,咱们今天聊聊党的惠农政策,就像咱家种地,政策就是‘好肥料’。”在永昌县焦家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员用方言讲解政策,台下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金昌市持续巩固拓展“10+N”基层理论宣讲矩阵,创新打造“金”味宣讲品牌,通过“小板凳”“炕头会”“街边讲台”等微宣讲形式,以“唠家常”的方式把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清楚、讲生动,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截至目前,各级宣讲团累计下基层开展宣讲2600多场,受众超过11.2万人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昌市坚持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一体推进,以扎实举措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移风易俗“破陋习”,文明新风“润心田”。“有钱不能太膨胀,移风易俗不能忘,婚丧嫁娶讲节俭,不丢脸……”在永昌县焦家庄镇“送文化下乡”活动中,移风易俗三句半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今年以来,金昌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主题巡回宣讲18场,制作发放宣传彩页、海报等3万多份,营造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浓厚氛围。

  全市12个乡镇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礼堂全面开放,为村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服务,发布《金昌市白事通》,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同时,创排《移风易俗树新风》《八说移风易俗》等12个文艺节目,并在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展播。清明、中元节期间,协调市公交公司开通4条“文明祭祀·绿色出行”公交专线,引导群众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

  ——文明实践“有温度”,志愿服务“暖人心”。“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中秋,吃月饼、看演出,比家里还热闹!”今年中秋节,永昌县东寨镇一位七旬老人高兴地说。金昌市优化“文明实践+”工程,构建基地、驿站、服务点三级网络,打造“文明集市”“所站联合”等服务模式,组织“文明实践我行动”“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等活动1300多场。

  在第四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展示交流大赛中,金昌市推出“非遗进万家”“乡村阅读伙伴”等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文明实践项目。常态化开展“一月一主题”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创新打造“文明集市”全时域服务矩阵,设计先进典型事迹展陈、惠民政策宣讲等6大类20多个文明实践体验场景,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文明实践服务。

  ——文明创建“树标杆”,道德力量“聚人心”。金昌市深化“五大创建”工作,2个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评选全国和省市县最美家庭1086户、星级文明户202户。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巡展10场,策划“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邀您一起文明过年”主题宣传活动,刊播宣传视频7期,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惠民共享 文化雨露滋润心田

  “以前借书要跑县城。现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就能‘一卡通’借阅,还能在线看‘艺术慕课’,太方便了。”永昌县水源镇农家书屋管理员感慨道。金昌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12个乡镇分馆全覆盖,建成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数字文化赋能乡村。“陇上飞阅”“文化金昌”“百草园”等平台推送“文化微视频”“艺术慕课”等资源,年服务群众超过20万人次。应急广播、“户户通”运维、高清机顶盒推广等项目,有效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村里的‘村晚’比城里的晚会还热闹,不仅能看节目,还能自己上台表演。”金川区双湾镇村民王秀莲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金昌市坚持“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益性巡演,组织戏曲进乡村进校园99场、文化进基层362场。支持各乡镇举办“四季村晚”“村歌大赛”“村BA”等“村字号”文体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截至10月底已放映2086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实施19个乡村全民健身提升工程、13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2个多功能运动场建设项目,切实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我们的作品都是身边事,演的是农民,看的也是农民,所以大家喜欢。”民间艺术工作者买天海说。2025年,金昌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鼓励文艺工作者扎根乡村创作,推出《山乡巨变金昌篇》《河西新村歌》等反映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文艺精品。扶持县级及以下艺术团体,运用地方戏曲、特色曲艺等形式,创作演出《彩礼新风》《乡村振兴带头人》等群众喜爱的作品。支持农村自办团体开展“我们的节日”文艺演出、诗歌故事会、梨花诗会、芍药散文节、楹联征集、书画摄影创作等活动,多层面、全方位展现金昌农村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成果。

  守正创新 历史文脉赋能乡村振兴

  “以前只知道村里的长城敌台是老建筑。现在经过修复保护,成了游客打卡地,还能带动我们卖农特产!”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村民马占祥的话,道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为乡村带来的变化。

  金昌市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两方面协同发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焕发新生。

  守护历史文脉,让文物“活”起来。金昌市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周边建设管控。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金昌段建设,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烽火台和敌台展示利用、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服务设施提升等项目,完成明长城永昌段毛卜喇堡1—3号敌台安防、永昌北海子塔保护、大沽政治部红色标语修复等工程,实现文物保护与乡村发展相得益彰。

  传承非遗技艺,让手艺“火”起来。今年,金昌市组织开展全市非遗资源线索征集,新发现钩织、通背八极拳等非遗线索7项;新认定金川剪纸、白刺果炮制等市级非遗工坊5家。争取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播活动。将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建设示范村镇建设结合,评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示范点)”6个。其中,永昌县红山窑镇、焦家庄镇、朱王堡镇为“金昌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和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为“金昌市民间文化艺术示范点”。

  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金昌市培育开发“非遗+研学”“非遗+民宿”等旅游线路7条,打造灯俗文创产品、永昌地毯伴手礼等20多种非遗文创产品,有效提升非遗工坊市场运营水平。精心策划“正月里唱大戏”“非遗润童心”“元宵话非遗”等“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20多场,高质量举办“金蛇献瑞贺新春 福满镍都幸福年”2025年社火秧歌闹新春活动,各级媒体平台直播浏览量超过70万,成为展示金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共同发展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闲暇时间走进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果园,只见孩子们乘坐观光小火车穿梭于园艺景观之中;树荫下棋牌对决正酣;遮阳棚里烧烤露营热闹非凡。

  “周末带孩子来龙景果园,既能避暑又能烧烤,环境好、价格亲民,是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市民徐展颜道出众多游客的心声。

  今年以来,金昌市持续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和支持力度,让文旅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引擎”。

  壮大乡村旅游,让乡村“富”起来。金昌市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已完成火星1号基地“未来科学空间”沉浸式研学体验、永昌县南坝乡文旅康养提升、金川区龙景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补短板等项目,开发科普研学、生态康养、数字田园、智慧农庄等新业态。全市建成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旅游样板村,永昌县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金昌市还在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样板村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建设智慧停车场、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积极争创文旅品牌。今年成功创建金川区“三角城村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1个,培育“长城人家”“戈壁民宿”等国家等级民宿2家。

  振兴传统工艺,让特产“俏”起来。金昌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动“非遗+特产”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以灯俗、节子舞、刺绣、永昌地毯、金川刻字、织褐子等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品。开发沙漠茶、绵羊奶、有机蔬菜等“旅游农产品”,包装“金昌好礼”“甘味金品”系列产品30余种。积极开展“智慧促消费”专项行动,整合特色资源,开设乡村旅游旗舰店,推出电子消费券,推动“云游乡村”、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今年1月至8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今日之金昌,既有“文明新风拂面来”的精神之美,也有“文化产业促增收”的发展之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昌市将继续深耕文化沃土,培育振兴动能,让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让文明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