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 地震 气象
国土资源
【土地利用】 据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情况统计,截至2003年10月31日,甘肃省土地总面积68216.05万亩。按土地分类:农用地38095.26万亩,其中耕地7027.76万亩;园地300.26万亩;林地7600.95万亩;牧草地21213.36万亩。建设用地1439.39万亩。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06.39万亩;交通用地90.95万亩;水域42.05万亩。未利用土地28681.40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27796.97万亩;其他土地884.42万亩。
【耕地保护】 坚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一方面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动态巡查和跟踪管理,并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和面积落实到人,全省已累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48.49万片(块)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57121个,保护面积6071.18万亩,保护率平均达83%以上,比国家规定高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2003年批准占用的耕地落实了补充的区域和责任单位,并及时进行了检查验收。同时,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2003年全省开发整理复垦土地10.61万亩,其中耕地7.84万亩,与建设占用、灾害毁损等减少的耕地相抵后,全省净增耕地5.36万亩,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地籍管理】 土地产权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城镇、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完成45.36平方公里。完成35个县(市)的基准地价更新工作。颁发城镇国有土地使用证14.89万本,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59.82万本,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3179本。为13个集团公司的156个单位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书2862本。开展了城镇住房用地的确权工作,登记发证26764本。调处土地权属纠纷1831件,已调处结束1804件。完成10个县(市、区)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完成了7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依法明确了省级土地登记的范围、职责,理顺了省直机关、中央驻甘企业、事业单位和跨市县的行政区域使用国有土地单位的登记发证工作。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采取提前介入、上门服务等措施,积极为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完成了西气东输甘肃段、兰武铁路二线、兰州铝厂技改、312国道临泽至清水段、兰州至临洮、兰州至海石湾、山丹至临泽、白银至刘寨柯等建设用地的审查及报批工作。全年共批准城市建设农用地征用、转用批次用地56个,共批准用地13199.93亩,其中耕地7681.57亩。对项目用地区域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对用地区域压覆矿床情况进行了审查,提高了建设项目用地的安全系数。对西气东输、兰武二线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现场解决,主动上门服务的行动赢得了中石油总公司和铁道部的赞扬。
【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 按照《甘肃省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方案》,采取了加强领导、全面部署,广泛宣传,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及时督查,认真整改,严格验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基本查清了全省供地用地底数,1999至2003年期间,以划拨方式供地15149件共16069.15公顷;以出让方式供地4793件共3963.20公顷。所有供地程序基本合法,在保证经济建设的同时节约和保护了耕地。二是清理开发区(园区)用地取得明显成效,全省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共94个,整改中撤销、整合43个、继续保留51个。目前已撤销土地面积1113.3公顷,退回土地面积289公顷,现已全部复耕。三是查处了各类违法违规用地案件,全省发现各类土地违法行为总数8243件,治理整顿中制止、查处7915件,占总件数的96.2%,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四是认真查找和整改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规范了办事程序,加强了各业务环节监督管理。五是边查边改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清理了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地方性优惠政策,集中统一管理土地的职能职责得到了落实,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得到新的提高。目前,全省14个市(州、地)全部通过阶段性自检验收,正在申请国家验收。
【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进国土资源“阳光行政”工程,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为切入点,加强了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力度。一是建立健全了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城市建设用地集中统一供应、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和公布、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集体决策等六项基本制度,对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全省共出让国有土地1576宗17023.95亩,收取土地出让金13.7462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其中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613宗5350.75亩,收取土地收益6.95亿元,是2002年的2.26倍。二是加大矿业权市场建设力度。制定了《甘肃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暂行办法》,规范了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行为。全年出让探矿权、采矿权184宗,收取矿业权价款5974.48万元。其中出让采矿权181宗,缴纳采矿权价款278.48万元。特别是新周、黄庄两个煤矿的成功拍卖,开创了我省采矿权公开拍卖的先河。矿补费收缴入库4700万元,是年目标任务3000万元的156.7%。
【国土资源规划】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了全省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并坚持依规划按计划批地供地。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已上报国土资源部预审。完成了全省市、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调研。《甘肃矿产资源规划》全面实施,全省市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任务基本完成,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加强了各类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工作,强化了规划的宏观控制作用。
【国土资源信息化】 土地资源信息方面:地藉管理信息系统已建成运行,并已应用于地藉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全省已有34个市(县、区)已建成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占应建数的39.5%。全省已有53个市(县、区)建成城镇地藉数据库,占应建数的61.6%。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和60%的乡镇已在土地利用方面实现了数字制图。这些数据库的建成和应用,已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矿产资源信息方面:培养了一批技术专门人才,已建成了甘肃省1︰50万、1︰20万、1︰5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水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地球化学数据库,大中型矿产地数据库等一批大中小各种比例尺的地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数据库,并运用GIS技术,建立了三十多个找矿重点区,为全省地质勘查工作的部署决策和选区立项提供了依据。同时,甘肃省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探矿权管理数据库、采矿权管理数据库、矿查资源储量数据库、地质资料数字化数据库和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都已建成运用,这些都为“数字甘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矿产资源概况】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56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91%。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1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38种、水气矿产2种。编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地636处,大型矿床59个,中型矿床133个,小型矿床444个。在全国排序居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34种,前十位的有61种。截至2002年底,全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85个(亚)矿中,与上年相比,10种资源储量有所增加,34种资源储量有所减少,41种无变化。全省有矿山企业2012家,从业人数15.22万人,开采利用矿种67种,年产固体矿石量6378.25万吨,液体矿量144.9万吨。矿山企业采选工业总产值55亿元,采选工业销售产值56亿元。
【找矿找水】 2003年国家投入地质矿产勘查项目10个计1683.10万元;省安排地质矿产勘查项目27个计1997.10万元。新颁发勘查许可证445个。通过这些地质勘查项目的开展,发现了一批新矿点,原有的成矿带及矿化区也有了新的发现,扩大了资源量。在北祁连西段铅锌银找矿取得重大发现,在北山华窑山、玉山一带发现白钨矿带。地热资源综合勘查成效明显,在兰州、天水等地打出了地下热水,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在镇原县找到了水质优良的水源地,解决了当地人畜饮用问题。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要求,省厅制定了工作方案,省级确定35个整顿重点,各地确定195个重点对象。开展了两次督查和互检,年终检查验收14个市(州)全部达标。其主要工作成效有四个方面:一是持证开采意识明显提高,全省采矿许可证持证率达到90%;二是查处重点难点问题230个,整改率达80%;查处无证开采1105起,查处越界开采148起,责令停产整顿矿山178家,关闭整改不合格矿山290家,罚没款85.3万元;注销采矿许可证74个,注销勘查区块120个,追缴矿补费123.8万元;查处违法行政2起,结案2起,配合司法机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起,追究刑事责任6人;核准43个汇交单位欠交地质资料433份,现已补交266份。三是查处河道无证采砂114起,责令停产整顿30家,关闭133家,设立禁采区117个。四是14个市(州)和部分资源重点县完成了区域性矿产资源规划(初稿),完善了矿政管理、执法监察、错案追究、公开办文等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组织了“4·22”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通过预审,报国土资源部审查。完成了《甘肃省矿山尾矿、固体废料及地质环境调查整治报告》的编制、审查及上报工作。由省政府发布实施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成立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系统。各地也相应地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在全国率先颁布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要求》。加强了对小厂坝铅锌矿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管理。加强了临夏盆地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的保护。景泰黄河石林、平凉崆峒丹霞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麦积山、冶力关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张荣珍)
防震减灾
【地震概况】 根据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报告,2003年甘肃省内共发生M≥2.0地震868次。其中,2.0~2.9地震740次,3.0~3.9地震108次,4.0~4.9地震17次,5.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中强地震活动达到了196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发生了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民乐—山丹6.1级地震是1990年天祝-景泰6.2级地震以来的最大地震。2003年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成丛活动特征,M≥3.5地震集中在7月、10月和11月;在空间上M≥4.0地震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地震带的嘉峪关-景泰地区,M≥3.0地震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地震带和甘东南地区。
【重大地震事件及其影响】 10月25日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发生在2003年祁连山中东段6级左右重点危险区的西部边缘,地震类型属双震型。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共发生余震683次,其中4.0级以上地震5次,3.0~3.9地震14次,2.0~2.9地震62次,最大为10月25日4.3级。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和山丹县霍城镇交界一带。震中烈度Ⅷ度,等震线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分布,总体走向北西。地震总体特点为,震害和有感范围大,烈度偏高、破坏严重。涉及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肃南县的14个乡镇47000户,20万人。倒塌房屋23万多间,严重破坏5万多间,造成10人死亡,重伤14人,轻伤32人,47818人无家可归,受灾总面积约为3229Km2,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
11月13日岷县—临潭—卓尼5.2级地震发生在甘东南,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共发生余震22次,最大余震为3.8级。发震断裂为北西向的临潭-宕昌断裂。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甘肃省岷县堡子乡兹那村一带。震中烈度Ⅷ度,等震线形状呈椭圆形分布,总体走向北西。地震总体特点为,与甘肃省同等强度地震相比,震害和有感范围大,烈度偏高、破坏严重。涉及定西市岷县,甘南州临潭和卓尼县辖区,受灾13000户,6万余人。毁坏房屋46241m2,严重破坏219916m2,造成1人死亡,重伤17人,轻伤116人,10344人无家可归,受灾总面积为367Km2,直接经济损失为8791万元。
【地震监测预报】 坚持监测工作服务于地震预报和科研的思路,认真查找在观测资料质量和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台站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筹集专项经费购置了备用设备、计算机和不间断电源等大型易损设备,对台站的近百台仪器、计算机软硬件和通讯设备进行了维修保养,确保了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和台站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数字化前兆台网接收各中心台站发送的前兆资料,数据完整率达到99.8%;数字化遥测台网中心较好地完成了速报任务,速报地震436个,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对地震三要素速报的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在全国大震速报评比中获第二名;网络中心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成为防震减灾普法和科普知识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指导地方地震监测台网完成了河西9个台站、河东5个台站的仪器设备维修、3个地震观测仪的标定、2个地电仪和2个无线传输电台的调试、5个电磁波台的数字化改造方案设计等工作,保证了地方地震台网的正常运行。在中国地震局召开的全国地震台站工作会议上,省地震局监测中心和兰州观象台被表彰为“全国地震台站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国地震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省地震局共获得16个前三名。其中,第一名5个,第二名8个,第三名3个,优秀率为100%,获奖项目居全国之首。
强化震情跟踪加强预报科学研究,实现了准确的地震短期预测。通过及时落实各种异常、加密观测和数据报送、在地震危险区布设流动观测仪器、地震速报对控制区内的2.0级以上地震当天处理、启动了25个县近300个宏观观测点、加强各类信息的交流沟通等方式,全方位的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工作。9月28日,省地震局主要领导向省政府分管省长做了汇报,明确指出未来3个月内甘肃及边邻地区,尤其是祁连山中东段、甘东南等地震重点危险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并于10月10日将发震时间缩短为2个月。结果10月25日民乐-山丹发生了6.1、5.8级地震,11月13日岷县-临潭-卓尼发生了5.2级地震。
【震灾预防】 加强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震灾预防能力。加强指导,稳步推进各市、州(地)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截止目前,兰州、天水、定西、平凉、金昌、白银、临夏、武威等市、州(地)和部分县(市、区)已发文或制定细则,明确将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其中兰州、天水、平凉、定西已进入政务大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定西、平凉、临夏、金昌、武威、白银等市、州(地)设立了兰州地震工程研究院工作站,组织开展了资质单位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抽查与工作质量现场检查,为扩展和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市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地震应急及紧急救援】 成立了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根据甘肃省的地震环境和震情形势,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省地震局积极负责组织筹建,编写了“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方案”,购置了仪器装备,对队员进行基本培训,在武警甘肃总队的共同努力下,于11月20日举行了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暨授旗仪式。它的成立标志着我省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了我省地震应急和紧急救助能力。
【地震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省地震局按照科技体制改革方案优化重组了西部强震预测和黄土地震工程两个重点学科,承担的科技部基础研究项目、十五攻关研究项目和社会公益研究项目均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大震遗迹保护”项目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发行;“中国地球固体潮汐观测时值数据库建设及共享服务”项目基本摸清全国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网井(约100余口井)的潮汐响应的量化特征,为今后全面调整全国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提供了定量依据;“石窟文物抗震保护技术对策研究”项目在石窟抗震稳定性计算方面取得部分成果;“强震短期前兆异常特征的物理分析和解释”项目在震情跟踪和异常判定方面取得较强的应用实效;“地壳介质地震波和电性各向异常的正反演研究与解释”项目研究成果在国际交流中得到国外同行的肯定;“黄土地区震害防御与减轻技术研究”项目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其成果以《黄土动力学》专著形式出版发行;由我局承担的其他在研项目均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际交流合作。省地震局积极向科技部申报中法合作电磁项目,该项目已通过技术评审;参加了本年度中法会晤,并与法方商定了2004年的科技合作计划;组织接待了法国、日本等国专家的科学考察,派出有关人员出国考察进修。
【“网络”项目建设】 制定了“甘肃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实施细则;目前“甘肃省数字测震台网”建设进入初勘阶段,项目实施组对25个拟建台址进行了实地勘选,完成了初步勘选报告;“甘肃省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完成技术设计报告,并对100多个台址进行了勘选;“甘肃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二期改造装修工程指挥大厅的内外部装修,抗震加固、综合布线正在施工中;“兰州市活断层探测”完成野外勘选和探测设计,为项目的具体实施做好了准备;“甘肃省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已完成了工程设计方案及台站初步勘选。
(吴瑾冰)
气 象
【气候评价】 2003年全省气温普遍偏高,降水量大部地方偏多,日照正常略偏少。第一场透雨偏早,部分地方早春旱较重,春末夏初旱明显,沙尘暴出现早、范围小、次数少,区域性冰雹偏少、局地成灾,暴雨频繁、暴洪灾害范围大、局地灾害较重,连阴雨次数多、范围大。2003年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可谓“风调雨顺”,是好年景。
全省年平均气温0.7~15.5℃之间。与常年相比,全省大部地方偏高0.5~1.5℃,其中甘南南部偏高1.0~1.5℃,河西西部和陇东正常。
全省年降水量在40.0~883.3毫米之间。与常年相比,全省大部地方偏多2~6成,其中陇东大部偏多4~6成,河西西部正常略偏少。全省和河东年平均降水量是近10年来最多的一年。
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418.5~3301.0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河西、中部和甘南正常,其余地方偏少10%左右。
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沙尘暴、暴雨、冰雹等。
干旱。3月上旬~3月下旬,甘肃省部分地区出现了早春旱。全省春旱面积约1850万亩,其中重旱约990万亩。干旱影响局部地方春播进度,个别地方无法按时下种。干旱还使临夏回族自治州84个乡镇,27万人饮水发生困难。春末夏初,甘肃自西向东出现少雨时段,大部分地区旬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9成,对旱作农业区部分农作物正常生长不利。8月上中旬,兰州、白银、临夏等市(州)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伏旱,旬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9成,对秋作物的正常生长有一定影响。
沙尘暴。沙尘暴出现早,1月中下旬,河西局部地方出现沙尘天气。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少。春季只有4月9日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沙尘暴,在历史上不多见。夏季7月20日出现了2003年较强区域性沙尘暴,在近十年少见。
暴雨。年内全省出现局地暴雨和区域性暴雨11次。其中,2003年7月14日20时-15日20时,河东地区出现了11站暴雨天气过程。8月25日08时-26日08时,陇东地区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庆阳市庆城县降水量达184.8毫米,合水县达133.5毫米。8月28日08时-29日08时,全省出现了6站暴雨天气过程。
冰雹。2003年全年冰雹日较历年偏少,全省共出现了54站的冰雹天气,其中只有1次区域性冰雹天气。
龙卷风。5月25日18︰00-18︰20,武威市民勤县勤锋农场二分场出现了龙卷风,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次。根据资料统计显示,自建国以来全省只有1975、1977、1985和1991年出现过龙卷风天气,属历史少见。
年内主要天气灾害事件为连阴雨。
连阴雨。2003年分别出现了5次连阴雨天气。7月中旬和8月下旬,河东地区大部普遍出现了连阴雨,降水缓解了前期的旱情。尽管阴雨日数较多,光照欠佳,一些高山及阴湿带土壤湿度过大,不利于秋作物成熟生长,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9月下旬,全省大部多阴雨天气,雨量也较大,对马铃薯等秋作物成熟收获影响较大。10月上旬河东地区的降水偏多或特多,持续时间为3~7天;10月上中旬气温持续偏低。阴雨天气影响到陇南地区等地冬小麦适期播种和油菜苗期生长,气温偏低致使陇东地区冬小麦生长缓慢。
【气象服务】 2003年气象服务工作紧紧围绕甘肃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抗大灾,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气象服务,以为农服务为重点,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主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气象服务,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各级党政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全年提供专题气象服务及临时性决策气象服务专题材料2000多份,累计发送雨情快报111期,雨情呈阅件30期,收集和上报灾情近200份。发布沙尘暴天气快报4期,向中国气象局发送非实时报告38期。
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预测了2003年沙尘暴偏少、4月9日和7月20日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准确预报了7月15日陇东区域性暴雨、7月22日定西局地大暴雨、8月26-27日平凉、庆阳区域性大暴雨、5次连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巴家咀水库根据气象服务采取提前泄洪,确保了水库下游甘陕两省87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扑救“4·15”迭部森林火灾期间,省局及时成立了气象服务领导小组,组建灾区观测站,实施现场人工增雨灭火,提供一周滚动精细化决策气象服务200多期,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荣获“扑救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4·15森林火灾先进单位”称号。10月25日张掖市发生地震后,省局抗震救灾气象服务及时到位,受到中国气象局表扬。
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显著。各地为“2003年全国乡洽会暨第二节天马旅游节”、“全国葡萄酒质量鉴评酒员年会”、第十五届西部交易会暨第二届庆阳香包节等社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从10月1日开始,为“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提供了准确的加密观测和要素预报气象保障服务。
7月15日,开始开展了全省72小时城市电视天气预报业务;8月1日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联合正式对外发布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建成兰州皋兰山城市生态气候监测站;开展了干旱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黑河调水决策气象服务和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制定了《甘肃省沙尘暴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将沙尘暴纳入全省灾害性天气考核。新开展了全省80个站120小时指导预报项目和业务质量考核上报工作。
年内飞机人工增雨作业33架次,累计105.5小时,航程达4万公里,增加降水7.21亿立方。
【气象业务与现代化建设】 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天水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试运行,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土建工程开工建设,张掖雷达完成了前期论证工作;“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甘肃项目,年内又完成25个自动气象站,5个单雨量站,5个中规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4个沙尘暴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张掖、酒泉L波段探空雷达投入业务运行;省局建成了主干千兆、桌面百兆的高速局域网;引进了美国SGI公司的ALTIX3700千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建成内部资料共享平台,实现了实时内部资料的内部共享;完成了甘肃干旱气象网、中国沙尘暴网等网站建设,搭建了手机短信平台。实施预测减灾5个业务现代化项目建设。
省局制定了《突发性天气短时预警服务紧急预案》,修改完善了兰州市预报服务信息发布办法;组织开发了HALAFS新产品,MICAPS2.0和区域级气候业务系统实现业务试运行;开始实施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一期工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完成了现时预报系统建设方案和陇南地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申报工作;省局承担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兰州城市生态气候监测系统的项目建议书的申报工作已经完成;卫星遥感地面检验及校准系统建设的设备采购、规范制定、人员培训、组织管理及开展地物波普监测业务等准备工作开始实话;制定了天水、武威农试站改革方案。
皋兰山气象科技园建成,省局业务档案楼8月4日正式开工,年底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了天水、北道2站迁站的前期准备工作。
【科研教育】 2003年,共承担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面上基金在研项目4.5项)。完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发表论文179篇,其中核心期刊62篇,SCI、EI、ISTP发表6篇,完成专著、文集3部。《干旱气象》首刊质量较原《甘肃气象》有大幅度提高。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牵头,组织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联合申请的“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人员管理机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开展局校合作,聘请客座研究人员,设立博士、硕士点,营造“宽松工作氛围、紧张工作步骤、浓厚学术气氛”的科研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目前在读博士9人,在读硕士66人,占职工总数的3.9%。
(李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