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政办发〔2016〕17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有关企业:
《甘肃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于稳增长、惠民生、促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科学指导“十三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4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结合甘肃省情和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交通运输部建设“四个交通”的总体要求,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陆水空邮并举、建管养运并重”,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当好发展先行官,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不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而且在支撑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交通运输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提升工程、“1236”扶贫攻坚等重大决策都把发展交通运输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举全省之力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开启了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征程,确立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举措。《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意见》(甘政发〔2014〕105号)、《甘肃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交通运输部对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签署了部省扶贫共建协议等,为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交通运输成为了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促改革的前沿阵地、惠民生的重要保障。破瓶颈、补短板、保基本,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全社会的共识,交通运输战略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2.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到“十二五”末,14个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贯通、86个县市区政府驻地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贯通、100%的乡镇以沥青(水泥)路贯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高速公路新增里程、原有省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重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特别是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488亿元,是“十一五”的2.95倍,再创历史新高。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607公里,总里程达到3600公里,县通高速比例达到62%,连霍、青兰、十天等国家高速公路在甘肃境内全线贯通。新建、改建二级公路458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94万公里。全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1万公里,比“十一五”增加2.12万公里。新建成国家级公路枢纽项目7个、省级公路枢纽项目5个、区域级公路运输枢纽项目36个、乡镇汽车站436个、建制村停靠站点6479个。实施了黄河白银四龙至龙湾航运建设二期工程等水运建设项目,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14公里,新增码头泊位98个。金昌、张掖、夏河3个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二期T2航站楼和庆阳机场等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运,全省民航机场数达到8个,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达到55%。邮政普遍服务网点达到1656处,快递营业网点达到4000个,实现了乡镇邮政局(所)全覆盖、县城快递网点全覆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运输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建材、能源、消费等相关领域和配套产业发展,对增加有效投资、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群众就业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和体制改革显著推进。修订出台《甘肃省农村公路条例》等4部地方性交通法规和《甘肃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办法》等2部省政府规章,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交通运输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开展“三基三化”(基层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基层执法站所的标准化、基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大行政审批改革,精简下放公路重点项目、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公路运输站场前期审批权限;建立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确保了交通运输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到位、落实到位,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效提高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模式,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设立交通投资基金,推行交通项目建设PPP模式,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建立交通投融资实体,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路况质量稳步提升。组建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和省民航机场集团,并被列为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交通建设筹融资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整合厅属施工、设计、监理等企业组建省交通建设集团,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推进交通建设项目市场交易监管改革,将省级交通基建项目招投标全部移交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保证了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4.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运输发展与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建成乡镇通畅工程1936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4.2万公里,解决了51个乡镇、7083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力度,农民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创建国省干线“畅安舒美”养护示范路段、标准化养护路段、平安公路示范路段1.1万公里,实施养护维修工程1万公里。加强运力调度和组织协调,强化运输市场监管,全省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平稳有效,保障了重点物资运输和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开展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加快推广高速快运、商务快巴、旅游专线、赶集公交等特色客运服务,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公交都市、电商物流等试点工作。顺利实现“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上线运行。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等惠民政策,共减免车辆通行费45.6亿元,交通运输为服务民生工作作出了新贡献。完成高速公路路网智能监控、ETC电子不停车缴费、隧道安保、管理设施、应急保障、服务区“六大系统”升级改造和35个收费站改扩建工程项目,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全国先行的路警联合、路政养护、清障救援、消防救援、医疗救援、气象服务“六位一体”高速公路交通调度指挥体系,ETC实现全国联网,全省高速迈入“一卡畅行全国”时代。加强路政执法队伍建设,在全行业组织开展“执法形象推进年”活动。加强公路路政巡查,构建了多部门协作治超工作机制。开通了黄河兰州段水上公交和依水旅游景点水上客运路线,积极开展航道养护,实现了航道安全畅通。积极构建对外空中通道,新开通兰州至迪拜、圣彼得堡、香港等国际(地区)航线,新增一批兰州至国内大中城市航线,民航开通国际国内航线达129条。邮政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快递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邮政行业业务总量达到16.3亿元,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其中快递业务总量完成3541万件,业务收入完成7.3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6.5%。快递企业品牌总数达到30个,独立法人企业145家,分支机构1500家。
5.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有效转变。以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为引领,以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启动“互联网+交通”工程,推进互联网与交通运输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有效转化的推广应用体系,探索实践了湿陷性黄土筑路技术、旧油皮全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性技术。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建成了资金监管、计划统计、应急处置和北斗物流云等重大信息化项目。实现了全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覆盖全省14个市州中心城区、58个县区、75家三级以上汽车站。清洁能源公交、CNG出租汽车应用、公路隧道绿色照明等得到大力推广,兰州市成功入围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城市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6.交通运输发展举措有效健全。不断建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机制。推广实施《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甘肃省公路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办法》等质量安全制度,提高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了参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公路工程质量责任数据库和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体系,行业管理和安全质量工作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创建活动,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加强行业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约谈、重要事项报备等制度,初步形成约谈、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惩戒约束机制,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全行业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提升,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加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圆满完成全国首次交通战备综合应急保障演练、公路交通警地联合应急演练和舟曲泥石流、岷县漳县地震灾害等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
7.从严治党和行业软实力建设有效加强。全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交通运输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抓好省委巡视发现问题的整改。汲取交通系统部分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着力防范廉政风险。注重层层传导压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整风肃纪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推动交通运输系统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深入实施“人才强交”、“科技兴交”战略。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实现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扎实开展“学树创建”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为交通运输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工青妇工作、机关服务、档案管理、离退休职工工作主动有为,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同时,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交通网络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供给能力依然不足。综合交通线网总体规模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综合运输大通道仍不完善,综合运输枢纽尚未建立,全方位开放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交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城乡间发展水平不均衡;交通运输仍处于综合交通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建设、运营阶段缺乏统筹,衔接性和协调性不足。二是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与公众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通达密度不高,运力装备、经营结构、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和粗放,服务质量和效益较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行车难、等车久、乘车挤”和“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依然存在;货运物流市场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足,物流服务业务仍停留在简单的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交通运输提供的基本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多层次的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动力不足,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缓解交通运输供给不足,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较大;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完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发展要求。“十三五”时期我省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新机遇、新挑战,将使全省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发展方式、供给重点等发生重大变化,也对“十三五”时期甘肃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断提升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作为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交通运输要继续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设“幸福小康路”、突出重点建设“康庄大道路”、创新发展“特色致富路”、着力推动“平安放心路”,稳步扩大交通网络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民基本出行条件,坚定不移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有效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交通运输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升级。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进入相对中高速阶段,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从“供给侧”看,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将带动产业布局、城镇化、旅游业等发展,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调整运输组织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总体供给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使交通运输在稳定增长中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积攒后劲。
3.适应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导作用。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甘肃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建设,将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交通运输要发挥先行引领作用,根据全省“一群两带多组团”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阶段性特征,构建有效覆盖各级城镇节点的多层次运输网络,为资源要素流通、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创造有利条件,满足省内各级城镇节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客货运输需求。
4.破解生态发展新矛盾要求努力实现交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资源使用、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各个领域和发展全过程,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全面支撑国家及省上的生态文明建设。
5.适应行业治理新趋势要求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交通运输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全省关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有利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各项重大改革,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加快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环境,维护运输市场公平,形成适应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三)阶段特征。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城镇化建设、扩大开放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1.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网。当前,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都具备了相当规模和水平,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已初具规模。“十三五”时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重点将逐步转向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综合枢纽、民航机场和内河水运等骨干网络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领域的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将加快形成,整体效能进一步发挥。
2.各种运输方式加速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城镇化趋势愈发明显,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土地、环境等刚性约束日益加剧,单一运输方式各自发展对于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水平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随着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的落实和深化,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进程将明显加快,运输结构逐步优化,一体化运输效率和水平将加快提升。
3.客货运输需求结构加速调整。随着国家和全省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客货运输需求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客运方面,民航等快速化运输需求更加强烈,城际、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公路客运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稳步增长,人民群众对出行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货运方面,保税物流、电商物流等高附加值货物和多批次、小批量货物运输需求显著提高,货运结构加快调整,货运一体化水平将成为衡量物流效率的重要标志,多式联运发展需求明显增加。
4.交通新业态不断涌现。“十三五”时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互联网+交通运输”加速推进,将成为推动交通运输产业重构的重要动力,催生形成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相结合的“O2O”(onlineTooffline)交通运输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5.改革创新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投资回报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债务风险加大等压力将进一步凸显,资金、劳动力、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的驱动力逐步减弱。交通运输发展将更多依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法制和标准建设等制度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应用、运输组织优化等技术和管理创新。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实施“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抓手,以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趋向,以聚焦“保基本、补短板、抓重点、拓业态、促衔接、强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提质增效升级。
1.一条主线:转型升级。切实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发展方式,由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转变,由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实现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和治理能力的提质增效。
2.两个抓手: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1)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切实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和水平。
(2)创新驱动。以提升行业综合保障和支撑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创新型行业建设,形成开放协调、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攻关、决策支持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和信息化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有效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发展。
3.四个趋向: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
(1)综合交通。落实“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和全省“三大战略平台”等战略部署,科学运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际间、城乡间的发展,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增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创新运输服务模式,为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服务。
(2)智慧交通。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面融合,加强“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建设、道路运输、应急救援、公众服务以及行政决策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
(3)绿色交通。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更加注重优化交通路网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推动交通运输从依靠资源消耗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4)平安交通。坚持安全监管全覆盖和安全隐患全排除,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树立行业安全至上的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4.六个着力点:保基本、补短板、抓重点、促衔接、拓业态、强服务。
(1)保基本。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保障改善服务民生的要求,着重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通快递等托底性任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兜住发展底线。
(2)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国家高速待贯通路段、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等薄弱环节建设,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优化网络结构,发挥路网的整体效能和网络效益。
(3)抓重点。紧扣国家战略导向,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全省重要通道及骨干网络建设,抓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和重大政策的落实,为塑造全省发展新格局提供支撑和引领。
(4)促衔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体系及集疏运网络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融合发展;做好与中长期发展改革目标的衔接,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兼顾好需求与可能的平衡。
(5)拓业态。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发展理念,推动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交通运输业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等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交通+旅游+消费”、“交通+房车+基地+制造”、“交通+通用机场+制造+运营”、“交通+钢结构+桥梁+盾构机”、“交通+节会+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
(6)强服务。适应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差异化、多样化的交通运输需求,增加高品质、快捷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客运服务供给,扩大更加经济、高效的多式联运货运服务供给,全面提升交通服务品质,打造交通运输服务升级版。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扎实推进交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群众满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使交通运输成为我省“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先行引领,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三)基本原则。
1.创新发展,增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交通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强化交通文化创新,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2.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交通运输资源要更多地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加快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综合运输体系内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3.绿色发展,低碳环保。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交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通过结构调整拓展交通绿色发展空间。推广低碳环保运输装备应用,推动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发展。健全政策、法规、标准、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形成推动绿色交通发展的长效机制。
4.开放发展,合作共赢。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大通道建设,以交通运输的网络连通推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力。继续深化与周边省区的交通合作发展,在规划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有力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和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5.共享发展,普惠城乡。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力交通运输领域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城乡交通等领域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客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配送健康发展,有效支撑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7000亿元,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转型升级、支持保障有力可靠”。到2020年,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客运快速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得到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整体达到先进水平;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安全和应急保障充分有力,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群众满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通道完善。完善辐射全国、沟通“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的“两横七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两横:欧亚大陆桥通道、兰州—平庆—延安通道;七纵:延安—平庆—天水—陇南—九寨沟通道、兰州—成都通道、兰州—重庆通道、银川—兰州—西宁通道、银川—平庆—西安通道、内蒙古—金武—西宁通道、口岸—酒嘉—格尔木通道),通道运输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满足人员和货物的高效流动,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公路畅通。全省骨干公路网络全部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不断推进,实现公路“五通”(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省际出口公路畅通、口岸公路畅通);贫困地区“康庄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网络。到2017年,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8000公里、比重达到80%以上,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4000公里、比重达到80%以上。
(3)航路广通。民用机场布局不断完善,通用航空健康快速发展,航空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航线开通,与国内省会城市和重要旅游、商贸城市航线直通。到2020年,全省民用机场力争达到12个,实现市州民航服务全覆盖、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达到85%;开通航线力争达到160条,国内通达城市达到85个,国际(地区)通航城市达到20个。
(4)水路开通。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显著改善,兰州、临夏、白银、陇南等4个重要港口实现规范化运营,水运在旅游客运中的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到2020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力争突破1000公里,等级航道里程达到700公里以上,占通航里程的70%以上。
(5)邮路融通。基本形成统筹均等、供给多元、开发融合、便捷高效、与小康社会相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邮政普遍服务运行体系和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通达国内外的快递服务体系。深入开展运邮合作,推动邮政站所和快递处理配送中心与枢纽、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到2020年,邮政普遍服务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基本达到100%;快递服务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6)枢纽互联。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和“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体系,基本形成“一主三副、多极多点”(以兰州—白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张掖、金昌—武威、临夏、合作、定西、陇南、敦煌等地区性交通枢纽为支撑,以县乡集散性枢纽为基础)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在全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的枢纽地位显著增强,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
2.运输服务转型升级。基本形成多方式可选、深层次融合、换乘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和高效、经济、可靠、便利的现代货运体系,运输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管养效能明显提升,运输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均达到100%。
3.支持保障有力可靠。
(1)信息技术先进适用。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服务“一点通”,公众出行“一卡通”,服务监督“一号通”。到2020年,重点区域内城市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率达到100%。
(2)科技标准创新规范。交通运输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在交通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率进一步提高。交通行业标准化理念深入普及,标准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能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用交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3)资源环境低碳绿色。交通领域逐步实现规划设计生态化、建设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到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15年下降6.7%和7.9%。
(4)安全应急可靠高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及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明显提升,交通应急保障充分有力。到2020年,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不超过12小时,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
(5)行业治理科学务实。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逐步建立与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更加规范,依法行政水平和行业监管能力明显提高。
甘肃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 标 |
2015年 |
2020年 (预期) |
属性 |
|
基础 设施 |
公 路 畅 通 |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
3600 |
7300 |
预期性 |
县级城市通高速公路比例(%) |
62 |
100 |
预期性 |
||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 |
58 |
≥80 |
预期性 |
||
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 |
45 |
≥80 |
预期性 |
||
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 |
82 |
100 |
约束性 |
||
航 路 广 通 |
民用机场数量(个) |
8 |
12 |
预期性 |
|
民用机场服务覆盖市州城市比例(%) |
67 |
100 |
预期性 |
||
民用机场服务覆盖县级城市单元比例(%) |
55 |
85 |
预期性 |
||
开通航线数量(条) |
129 |
160 |
预期性 |
||
水路 开通 |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公里) |
914 |
1017 |
预期性 |
|
通航里程中的等级航道比重(%) |
50 |
72 |
预期性 |
||
邮 路 融 通 |
村邮站(个) |
2580 |
16019 |
预期性 |
|
快递园区(个) |
1 |
≥12 |
预期性 |
||
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 |
88 |
100 |
约束性 |
||
快递服务网点数(个) |
4000 |
8000 |
预期性 |
||
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 |
31 |
100 |
预期性 |
||
运输 服务 |
公路: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 |
45 |
≥60 |
预期性 |
|
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 |
67 |
≥70 |
预期性 |
||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 |
89.5 |
100 |
约束性 |
||
民航航班正常率(%) |
﹣ |
>80 |
预期性 |
||
新建(购置)运输船舶标准化达标率(%) |
63 |
100 |
预期性 |
||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
﹣ |
100 |
预期性 |
||
重点快递企业全国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投递率(%) |
52 |
>85 |
预期性 |
||
智慧 交通 |
重点区域内城市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率(%) |
﹣ |
100 |
预期性 |
|
高速公路ETC覆盖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
绿色 交通 |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强度下降率(%) |
﹣ |
≥6.7 |
预期性 |
|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碳排放强度下降率(%) |
﹣ |
≥7.9 |
预期性 |
||
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车中的增幅比例(%) |
﹣ |
≥30 |
预期性 |
||
平安 交通 |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时) |
2 |
≤2 |
预期性 |
|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小时) |
12 |
≤12 |
预期性 |
||
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分钟) |
30 |
≤30 |
预期性 |
||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违法超限运输率(%) |
﹣ |
4 |
预期性 |
||
邮寄渠道安全监管系统覆盖率(%) |
﹣ |
100 |
预期性 |
三、构建优质的基础设施网络
“十三五”时期,全省将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公路畅通、航路广通、水路开通、邮路融通、枢纽互联等工程建设,积极衔接铁路连通工程,实现“五路互通、枢纽互联”,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建成功能配套、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交通骨干网络,满足交通运输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求。
(一)完善综合运输通道。立足我国向西开放以及跨区域合作的要求、打造丝绸之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黄金通道,基本建成沟通亚欧大陆腹地、连接东西、辐射周边省区的“两横七纵”综合运输通道,即欧亚大陆桥通道、兰州—平庆—延安通道等2条横向通道,延安—平庆—天水—陇南—九寨沟通道、兰州—成都通道、兰州—重庆通道、银川—兰州—西宁通道、银川—平庆—西安通道、内蒙古—金武—西宁通道、口岸—酒嘉—格尔木通道等7条纵向通道,形成对外高效衔接、对内通达顺畅的发展轴线和国际、省际以及城市群的交通快捷走廊。
(二)实施公路畅通工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建设好“康庄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公路管养水平和服务品质。
1.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全面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甘肃境内路线。围绕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和物流大通道,积极推进建设年限较早、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线建设。结合县县通高速目标,加快推进对省际、区域和城际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的省级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省会多路辐射、市县全面覆盖、省际有效连通、运行通畅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十三五”时期,新建高速公路3700公里以上。
2.国省干线提级改造。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为重点,加快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提高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强化普通国道未贯通路段建设,基本消除无铺装路面。积极推进普通省道提级改造,改善落后地区对外交通条件。推进城市群城际通道、经济走廊内车流量饱和路段改造,选用合理方式推进国省道城镇过境段改造。“十三五”时期,新(改)建普通国省道约12000公里。
3.农村公路畅通安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以64个贫困县区为主战场,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加快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适度推进县乡道路联网工程。努力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完成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的安全隐患治理任务。加快推进“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以及危桥)改造,有序推进返砂通村油路改建,有效提高农村交通发展的公平性和均等化水平。“十三五”时期,新建农村公路约62000公里。
4.专项公路巩固拓展。根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加快完善战略战役通道及联络线布局,促进国防交通和地方交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马鬃山口岸公路的技术状况,加快推进G215线马鬃山至口岸段建设,打通马鬃山口岸主通道;强化与内蒙古策克、甘其毛道口岸,新疆老爷庙、霍尔果斯等口岸的路网衔接。按照“5A级景区以高速公路连通,4A级景区以一级公路规划布线,先实施一幅”的原则,加快实施景区连接公路提等改造工程,有效改善景区对外交通通行条件。根据“内畅外通、互联互通、率先畅通”的总体要求,构建兰州市“139”(1横3环9纵)城区道路网和“321”(3环21射)环城公路网,促进城市内外路网合理对接、高效衔接、率先畅通。“十三五”时期,新建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道路1136公里、兰州“321”环城公路网1287公里以及一批国边防公路。
专栏1 公路畅通工程建设重点 |
高速公路。加快实施G75兰海高速临洮—渭源—武都段、G30连霍高速兰州南绕城段、G7京新高速白疙瘩—明水段、G1816乌玛高速景泰—中川机场段、中川机场—兰州南段(兰州中通道)和合作—碌曲段、G3011柳格高速敦煌—当金山口段、G8513平绵高速平凉—天水段和武都—九寨沟段、G69银百高速甜水堡—罗儿沟圈段、G85银昆高速彭阳—大桥村段、G0611张汶高速张掖—扁都口段和赛尔龙—郎木寺段、G30连霍高速清水驿—忠和段(兰州北绕城东段)等国家高速项目。积极推进两当—徽县、双城—达里加、北山—仙米寺、白银—中川机场、肃州—航天城、打扮梁—庆城、庆阳—平凉四十里铺、静宁—庄浪、正宁—榆林子、会宁—通渭、张家川—天水、张掖—肃南、临夏—大河家、卓尼—合作、灵台—华亭、尕秀—玛曲、王格尔塘—夏河等具备省际通道功能和通县功能的省级高速项目建设。争取建设定西至临洮、定西至通渭、景泰至会宁、夏河至同仁、西和至宕昌等省级高速公路项目。 普通国省道。重点推进G309、G312、S301线等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和断头路段建设;积极实施G247、G341、G345、G567、S209、S215线等调整新增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加快推进通乡连镇普通国省道建设;优先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干线公路网断头路、出口路、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和金塔核技术产业园连接线建设;同步实施危桥、涵洞、安全防护等路网结构改造工程,不断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 农村公路。新建建制村通畅工程2万公里,重点解决剩余的3036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问题,确保到2017年实现全省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新建较大人口规模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1万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1万公里,推动农村公路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实施窄路面公路拓宽和路网完善工程0.4万公里、“油返砂”及其他农村路网改造1.7万公里,完善精准扶贫乡村基础设施网络。此外,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万公里以上,实施危桥改造工程10643延米,提升农村路网的安全保障能力。 专项公路。加快实施鸣沙山·月牙泉景观大道、酒航路—胡杨林景区、康县—阳坝镇等一批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实施兰州南—永靖、定远—河口(张家台)等兰州“321”环城公路网及一批国边防公路。 |
5.公路养护管理。围绕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加大养护工程实施力度,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公路管养效能和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养护工作制度,有序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干线公路养护,切实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积极推进养护技术创新,结合养护工区或大道班建设,完善机械配备,整体提升路况水平。
(三)实施航路广通工程。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不断完善航线网络,努力构筑连接国际、通达全国、覆盖全省的空中通道。
1.机场建设。将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打造成为西北重要的航空枢纽、欧亚航路机场、航空公司基地机场,依托机场积极推进兰州国际空港城建设。加快容量受限机场迁建和改扩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快建设通用机场及配套设施,形成功能完善的通用机场体系。“十三五”时期,新建4个民航机场、一批通用机场,规划一批起降点。
专栏2 航路广通工程建设重点 |
机场建设。重点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飞行区工程、航站区扩容改造和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实施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提升机场保障能力;实施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造嘉峪关国际航空口岸;加快建设陇南成州机场,新建平凉、临夏、武威、定西机场,推进天水机场迁建,抓紧开展金昌、张掖、夏河机场改扩建和临洮等新建项目前期工作;在民航机场兼顾通用航空运输机场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在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重要建筑物、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国有林区等规划一批起降点。 航线开通。加强与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的合作,开辟兰州直飞阿拉木图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航班及货运航线;加快开辟敦煌、嘉峪关至境外的航线;加密中川机场至国内所有省会城市、重要旅游商贸城市、国内前50位机场的航线航班;强化省域支线机场之间及与中川机场的有效衔接,完善支线航空网络。 |
2.航线开辟。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空中通道建设,引导航空公司加密现有国际航线,构建航空直飞快线;强化与门户及区域枢纽机场的联系,优化各联盟机场的航线;完善通达省内及连接周边省区的支线网络,进一步增强支线机场通达性;创新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开拓旅游航线;积极开辟货运航线,增加货运吞吐量形成新的增值业务。
(四)实施水路开通工程。以打造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惠民航道”为重点,切实加大地区性重要航道和港口建设,促进内河水运事业加快发展。
1.航道工程建设。以增加通航里程、提高航道等级为切入点,加快黄河航道的建设与发展,统筹考虑洮河、白龙江及其他适航航道、库区航道开发,同步推进黄河兰州段、白银段、刘家峡库区、白龙江等旅游航道开发。“十三五”时期,新增通航里程约103公里,新增等级航道里程约270公里。
2.港口码头建设。以兰州、临夏、白银、陇南四个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港口功能规范化、码头专业化。推动港口与临港物流园区、旅游景区的融合发展,加强港口与公路的衔接,构建功能合理、运作顺畅的内河港口布局体系。
3.航道养护管理。坚持科学养护,以黄河等级航道为重点,全面提高航道养护水平。推进航道养护专用船舶建设,认真实施航道维修工程,建立专业养护队伍,实现航道养护正常化、规范化,切实提升养护质量。
专栏3 水路开通工程建设重点 |
内河航道。实施黄河大河家至炳灵寺航运建设工程、黄河乌金峡库区及龙湾至南长滩航运建设二期工程、黄河白河口至玛曲县城段航运建设工程、洮河九甸峡航运建设工程、黄河兰州城区段航道改造工程、白龙江碧口库区航运建设工程、洮河刘家峡河口至吧咪山码头段航道整治工程。 港口码头。实施黄河白银港海事搜救码头工程、黄河兰州新港航运建设工程、全省库区客运码头建设工程、全省农村公路渡口改造工程、白龙江陇南港海事搜救码头工程。 |
(五)实施邮路融通工程。以建设“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绿色邮政”为抓手,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推动快递业提质增效,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民航枢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邮政和交通节点设施融合,完善全省邮政融通基础网络。
1.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邮政网点布局,进一步强化农村邮政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升级,有序推进网点分级管理。支持邮政企业整合“三农”服务站资源,设立相对固定的村邮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村邮站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村村建站,逐步解决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不直接通邮问题。贯彻落实信报箱系列国家标准,做到与住宅楼“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监理、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创新末端投递方式,推广智能包裹箱,探索与信报箱的整合,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终端体系,提高邮政普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十三五”时期,新建邮件处理中心1个,新建村邮站13439个。
2.快递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快递园区,形成辐射西北片区、支撑跨境贸易的快递枢纽带。鼓励快件处理中心建设,支持快递下乡,加大城市投递终端建设,构建“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的快递服务网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配套衔接、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快递骨干网和末端投递网。
专栏4 邮路融通工程建设重点 |
邮政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乡镇邮政局(所),新建村邮站13439个,支持智能包裹箱建设。改造农村地区网点91个、危旧县局房19个,更新车辆531辆,安装安防设备286套。新建1个邮件处理中心。 快递服务设施。新建12个以上便捷高效、技术先进的快递园区。新建快递服务网点4000个。新增快递车辆2000辆。 |
(六)实施枢纽互联工程。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进一步优化枢纽布局,提升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统筹规划大兰州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布局。加快构建“一主三副、多极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进一步整合铁路、公路、民航、内河水运、城市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资源,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顺畅转换,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
1.积极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结合铁路客运站、机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传统客运站(点)改造等契机,打造一批现代化、立体式的综合客运枢纽,提高出行服务能力和中转换乘效率。
2.积极推进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全省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适应全省产业布局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公路、铁路货运站和港口、机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武威、天水三大国际陆港建设,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和陆路货物集散中心。
3.加快各种运输方式站场建设。进一步加快机场枢纽和港口码头建设,积极推进兰州、天水、酒嘉、张掖、平凉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加强地区性枢纽城市公路客运站的统筹规划布局,加快完善县级客运站、乡镇客运站和建制村停靠站(点)建设。
专栏5 枢纽互联工程建设重点 |
枢纽站场。续建平凉客运枢纽站、定西综合客运中心等4个综合客运枢纽,酒嘉公路运输枢纽综合物流园区、兰州货运北站、兰州货运西站等3个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平凉快速客运站、嘉峪关汽车站等22个普通公路客运站;新开工兰州新区综合客运枢纽、天水高铁综合枢纽站等9个综合客运枢纽站,兰州东川物流园、兰州新区公铁联运现代物流园等21个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甘肃陇运旅游客运站、张掖西站改扩建工程等49个普通公路客运站。 农村客运站。实施300个乡镇站,4000个行政村停靠站。 老旧车站改造。实施老旧车站改造项目50个。 |
四、打造交通运输服务升级版
以便民、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升公共客运便捷舒适水平、提升货运集约高效发展水平、提升运输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运输体系全方位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建设。
(一)提升公共客运便捷舒适水平。
1.有序发展城际快速客运。依托高速公路和机场枢纽建设,加快完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城市连通的大容量、快速捷运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公路客运在城际旅客捷运系统中的补充作用,推动城市群、城市带间公路快速直达客运发展。优化道路班线客运结构,优先实现兰州至全省各市州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班线车辆高等级化。完善航路网络布局,积极开展“空中丝绸之路”沪兰疆大通道、广兰大通道单向循环航路建设。持续推进航班延误专项治理,民航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80%以上。
2.完善多层次的城市客运服务系统。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积极做好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工程申报工作,全力推进全省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推动快速公交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合理发展,在兰州、武威、金昌、张掖等城市规划开通衔接轨道站点的公交线路,实现城市公共客运与城际轨道的零距离换乘。构筑大容量快速城市公交系统和城市公交优先通行网络,大力发展“互联网+定制客运”,拓展常规公交服务范围,在人口密度高、城市交通较拥堵的城市鼓励开展夜间公交、社区公交、接驳公交、商务公交、公交微循环线路等新型公交服务模式。优化城市公交枢纽站场布局,加强城市公交站场建设,重点推进与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相配套的城市公交站场和换乘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完善出租汽车运营模式以及运力投放、价格动态调整、经营权出让等机制,依法依规引导专车服务。重视慢行空间,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解决城市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在通航航段继续延伸推广“水上公交”示范工程。
3.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试点,以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为重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有序推动兰白都市圈、陇东陇南城市带等城镇密集地区实施城镇客运班线公司化、区域化改造和公交化运营。稳步推进城区公交逐步向城郊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开展镇村公交试点,打造“甘肃惠农公交”服务品牌。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客运发展,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4.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加快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推动公路客运与铁路、民航、水路旅客的联程联运与联网售票,大力推进客运“一票制”联程运输服务。推进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联互通,鼓励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与旅客联程运输相适应的票务清分系统、行包托运政策、交通标识系统和定价机制,推动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体系。支持公路运输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公铁、空巴等联程运输服务,积极开通与中川机场、各支线机场以及兰新客专、宝兰客专、兰张城铁等铁路沿线火车站衔接的客运班车。
(二)提升货运(物流)集约高效水平。
1.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以多式联运型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为主要载体,利用甘肃通道优势和已开通的国际班列资源,加快推进公铁联运发展。围绕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推动发展小件货物空陆联运,积极发展卡车航班对接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创新多式联运全程运输组织模式,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大力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推动建立以多式联运枢纽和信息系统为组织平台的资源整合模式。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网络型甩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衔接甩挂发展,努力构建全省甩挂运输网络。
2.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推进城市配送发展,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商务等部门在兰州、天水、武威、庆阳等地区开展城市配送试点工作。推动城市周边具有干支衔接功能的大型公共货运枢纽站场建设,促进城际甩挂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的高效转换。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利用城乡客运系统,积极推进客运班车发展代运邮(快)件服务。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推广“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构建产销运一体的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线”模式,开展县至乡镇、沿途行政村的双向货物运输配送服务。
3.加快快递业发展。实施快递“上车、上机”工程,推动快递业与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业的无缝衔接、快速转换和快捷运递。实施“快递下乡”服务拓展工程,完善农村地区快递基础设施,加强快递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健全农产品快递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快递网络,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服务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互联网+快递”,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鼓励制造业外包服务环节依托快递网络,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强快递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对寄递服务的新需求。推动快递企业完善信息化运营平台,发展代收货款等业务。推进智慧城市平台向快递企业开放,实现基础平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4.推进专业物流发展。推动危险品运输跨区域联网联控技术和协同机制创新,加快实现全程无缝隙监管,促进危险品运输有序发展。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创新,支持定西、临夏、甘南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冷链运输加快发展。依托机场、航线建设,推进航空物流、空港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完善大件运输管理规制,创新超限运输管理手段,健全跨省、跨部门联合审批机制,推进统一审批、综合协调和互联互认,进一步完善大件运输护送机制。
(三)提升运输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1.着力推进装备技术现代化。适应多式联运发展需要,加快标准化、集装化运载单元和托盘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专业化公路货车车型,积极发展厢式、冷藏、城市配送等专用车辆,力争全省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所占比重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探索推进轻量化挂车的应用,推广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标准的物流车辆装备。鼓励老旧重型货运车辆报废更新,鼓励发展中高级公路营运客车,中高级客车在营运客车中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运营车辆。积极推动卫星定位、运行监测设备配置作为营运车辆准入条件。根据航空货运市场发展需求,鼓励引进全货机,实现航空货运专业化运行。大力发展经济高效、节能环保船舶,规范和促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新建(购置)运输船舶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
2.建设诚信优质的机动车服务体系。开展汽车维修业品牌连锁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研究,加快维修企业联网,开放配件供应渠道,促进维修服务进高速服务区、进农村、进社区,推进维修企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专业化维修经营,发展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创造附加值高的专业修理企业。加强营运车辆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维修服务规范创建工作。鼓励公交、大型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建立专业化维修机构,为车辆提供可靠的维修服务和技术保障。破除汽车维修配件和技术垄断,逐步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
(四)提升运输体系全方位开放水平。
1.拓展对外客运网络。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敦煌机场国际航空港建设,积极开辟兰州、敦煌直飞中亚西亚国家的航线。引导航空公司开通、加密现有国际航线,加强省内主要机场与国际枢纽机场的联系。促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与中亚各国机场之间高效中转,推动其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全省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提供以兰州和各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至新疆、内蒙古、陕西、四川、青海、宁夏等周边省份主要城市的快速公路客运服务,构建公路运输通道,努力打造全省立体化对外快速客运网络。
2.完善货运开放网络。围绕甘肃与中亚西亚国家的点对点联接和直达交通发展优势,开辟到全国主要城市和中亚、西亚主要货运枢纽的国际货运航线。以兰州、酒嘉、天水等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依托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覆盖省内各市州、紧密联系国内主要城市和经济区的大宗物资、鲜活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各种专业物流的跨区域直达运输系统。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和各支线机场,打造连通全国、覆盖全省的高附加值航空物流服务网络,鼓励货运航空公司开辟更多国际国内货运航线。
3.推动交通运输便利化。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运输企业的合资、合作和交流,引进吸收先进运输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实施省内外企业联盟发展战略,通过企业业务“嫁接”、合作“联姻”或引进规模物流企业等方式,刺激和带动全省货运物流企业发展。鼓励快递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依托快递网络开展综合集成制造和分销配送,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推动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与甘肃交通运输企业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合作平台等方式深化合作。统筹谋划全省交通运输房车露营地(驿站)空间布局,鼓励开展“落地自驾、异地交车”等跨区域的旅游汽车租赁业务与旅游包车客运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并试点建设一批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
五、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互联网+交通”行动推进方案》,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推动绿色交通建设。把安全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运行、管理全过程,推动平安交通建设。
(一)推进智慧交通运输发展。
1.挖掘大数据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整合、升级交通基础通信专网,构建连接全省各市州和厅属业务局的交通基础通信骨干网络,形成技术先进、稳定可靠、安全耐久的通信传输网络,为全行业信息系统运行提供基础链路保障,实现全行业通信“一张网”。完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GIS-T共享平台,实现交通地理信息统一采集、储存、管理、更新、发布和共享,建立规范的交通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搭建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行业业务应用“一张图”。建立省级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开展交通运输大数据分析,增强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运用能力,实现交通大数据全面接入、安全存储、高效运算、统一管理和开放共享,为全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提供软硬件支撑环境。
2.提升交通信息化服务品质。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加快推进跨行业、跨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推动交通运输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地推广形式多样的交通信息服务APP产品,基于互联网平台向社会提供出行引导、智能公交、汽车租赁、汽车维修等服务,实现信息服务“一点通”。优化和完善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顶层设计,拓展在地面公交、城市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停车场、加油站、陇原交通卡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实现公众出行“一卡通”。全面推进“12328”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部、省、市三级联网,保证相关信息的自动转接和处理,畅通服务监督、投诉举报、咨询服务渠道,实现服务监督“一号通”。到2020年,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联网售票服务基本覆盖全省,重点区域内城市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率达到100%,重要交通服务场所公共WIFI/4G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6 智慧交通发展重点(“互联网+交通”3125行动计划) |
三大示范领域及12项重点行动。一是优化完善“互联网+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是推进通信网络及数据采集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和云平台、交通运输地理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重点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出行服务、互联网+道路养护、互联网+道路运输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三是全面推进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管理、互联网+行政执法、互联网+运输监管、互联网+建设管理、互联网+无人机应用。 五大基础支持工程。重点是加快推进云数据中心、电子支付系统、“互联网+交通运输”孵化中心、“12328”平台、交通“一卡通”等工程建设。 |
3.提升交通运输监管能力。积极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在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路政执法管理、综合养护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路网、全流域交通管理的协同运行和应急处置。加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非现场执法,实现违法行为的自动在线筛查、取证,推进执法案件(文书)数字化,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行政执法信息共享互认。深入推进建设市场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提升建设养护信息化管理水平,研究推进BIM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预警预测、统计分析、档案管理、督察督办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交通运输在线协同管理。
4.营造交通运输信息化安全集成环境。完善交通运输信息通信骨干网和外场监控网络,加强交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强化交通运输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建设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平台。以云数据中心为核心,搭建统一的安全保障和运维体系,打造高效集约、安全绿色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环境。
(二)强化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1.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强化结构性节能减排,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等低能耗运输方式,积极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加强技术性节能减排,推进交通运输能源清洁化,促进新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加快推进LNG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装卸设施及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支持加气、充换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继续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推进管理性节能减排,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治理能力,探索研究重点区域交通运输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机制。
2.加强交通环境保护力度。积极组织实施“零弃方、少借方”、“实施改扩建工程绿色升级”、“积极应用建设信息模型(BIM)新技术”、“推进绿色服务区建设”、“拓展公路旅游功能”等五大专项行动,推进生态工程技术在设计、建设、养护和运营等全过程的综合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无痕化、智能化,建设现代化生态型交通基础设施。加强水污染防治,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系统,强化公路服务区、港口、枢纽站场等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继续强化交通噪声污染防控,推广实施生态型声屏障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河西内陆河地区、黄河上游地区及黄土高原地区的公路工程修复。结合不同区域自然生态条件,着力提高公路、水路等交通主干线沿线绿化美化水平,持续推动“绿色通道”、“生态公路”、“生态港航”建设,以绿色公路建设专项行动为依托,创建1—2个绿色公路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省级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加快构建省级行业环境监测网络和统计平台,逐步实现对行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及客货运输活动全方位的环境监测,满足行业开展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需求。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科学布局交通基础设施,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岸线等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综合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交通工程建设方案,高效利用线位资源,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严格控制公路建设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创新设计理念,优化施工工艺,大力推进施工节能、节水和节约原材料工作,推广节能型养护装备材料。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公路服务区和港口的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鼓励交通建设企业加入区域资源再生综合交易系统。继续推进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建设一批废旧沥青回收再生利用设施。
专栏7 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建设重点 |
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建设。初步建成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骨干框架,重点覆盖国家高速公路、内河主要港口及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等涉及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交通基础设施。 |
(三)加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能。全面提高普通公路抗灾防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特别是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投入力度,大力整治公路安全隐患,加强灾害防治和危桥(隧)改造力度,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计划完成率达到100%。加强内河水运安保工程建设,合理设置码头引道,配置必要的指示标志、船岸通讯和船舶助航、消防、安全救生等安保设施,完善水上安全管理设施,提升水上安全保障和搜救水平,航道整治工程计划完成率达到100%。到2020年,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实现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力争达到30%,工程建设百亿元投资事故件数、死亡人数下降率力争达到4%。
2.推进交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制定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制度标准,明确相应的职责、程序、内容和法律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源辨识、评估、控制、教育培训、检查考核以及重大风险源报备等制度。规模以上客运和危险品运输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特大桥梁、长隧道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巡视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开展交通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到2020年,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率达到100%,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率达到100%,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实施率达到95%。建立内部审查机制,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构建自我检验、自我修复、自我优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中介服务、专家咨询等全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订安全监管考核标准,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开展公众交通安全生产知识宣教活动,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3.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快国省道运行监测体系建设,重点营运车辆全面实现联网联控,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入网率达到100%。完善治超监控网络,严厉打击公路运输超限超载行为,到2020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违法超限运输率持续控制在4%以内。创新航空安保工作机制,推进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现代空管系统,推动航空公司加强运行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内河高等级航道安全监管系统布局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重点船舶的动态运行监测。建设邮寄渠道安全监管系统,落实安全设备配备标准和“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3个100%制度,强化邮政寄递渠道的安全防范工作。
4.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推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应急救援机制,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深化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周边省份和地区初步建立相关的安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各种运输方式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形势分析预警,加强应急演习演练和信息报送机制建设。继续完善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站建设,提升公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应急保障组织机构及专业队伍,合理布局应急运输装备集结地、应急物资储备点和救援中心体系建设。提升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不超过12小时。强化民航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影响民航运行的突发公共事件和航班大面积延误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水上交通事故应急能力建设,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
专栏8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建设重点 |
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制定与《安全生产法》相配套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规章制度。完善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重点监管名单、责任追究、“一岗双责”、隐患排查治理、奖惩激励、诚信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生产约谈、挂牌督办、监督检查等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巡视。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完善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规范,构建交通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开展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推行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和问责结果公开。提高公路水路客运和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强制退出机制。重点营运车辆实现全国联网联控。设立曝光台并及时曝光非法违规行为。及时公开交通运输事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安全生产重大事项。 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全面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规模以上客运、危险品运输以及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役特大桥及长隧道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深化“平安交通”建设,推进“平安公路”、“平安车”、“平安船”、“平安站”、“平安港”、“平安渡口”、“平安工地”评选、考核。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风险源报备制度。督促企业诚实守信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有效实施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改善危险品运输工具和设备设施安全技术性能,强化运输和生产作业过程的远程监测监控能力。全面开展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 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保障。加强安全管理力量配备,完善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建设,保障安全生产费用和工作经费。建立安全与应急专家队伍。做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诚信管理、在线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理念和知识宣传。积极培育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并规范其服务行为。 |
六、增强现代综合治理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法治思维贯穿到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始终,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切实提高行业治理能力。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开创交通运输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一)深化交通运输改革。
1.深化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健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以“6873”交通突破行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地方铁路等管理,研究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经济性、社会性等多个层面,开展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性研究。加强与国家部委关于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政策、标准的对接,做好项目储备,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土、住建、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点战略同规划、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大综合交通运输改革探索,选择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
2.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要求,完善交通运输发展“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中央专项资金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社会资本全方位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努力形成中央投资、社会资本、信贷资金、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办交通的格局。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收益约定方式,参与重点公路、机场港口、枢纽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将交通项目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等可开发经营的资源作为政府投入,着力推进PPP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基金发展。
3.深化公路建设及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划分建设事权、明确主体责任”的原则,落实省、市、县三级公路建设事权,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国家高速公路和国道建设,市州政府负责地方高速公路和省道建设,县市区政府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完善公路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在落实法人责任制、改革工程监理制、完善招标投标制、强化合同管理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行公路建设项目自管、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不断提高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事权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顺畅、科学高效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国省干线养护专业化、农村公路养护社会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公路养护组织模式,处理好养护公益性服务与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关系。加强路网运行管理,促进公路养护、应急保畅、收费运营和路政管理的有效衔接,建立信息共享、资源优化、能力互补、协调有力的公路运行管理机制。
4.深化交通企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厅属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交通企业改制脱钩步伐。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类别,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体系和运行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绩效考核。以理顺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为主线,推进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和综合考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做大做强做优交通运输企业。结合事企分离改革,加强检测资源整合,建立公路水路公益性与经营性检测机构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5.完善现代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探索分类建立负面清单,完善交通运输市场规则,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不断优化市场监管手段,加强对新型运输服务模式的管理。消除运输市场壁垒,着力解决地方保护以及阻碍企业网络化、联盟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促进运输资源跨方式、跨区域优化配置。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考核标准,加强信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建立综合运输服务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与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用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具体措施,加快建立跨地区、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二)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1.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结合交通运输部门“三定”方案,科学界定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之间、公路、水路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能和权限,完善交通运输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精简交通运输行业行政审批事项,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由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行使的行政审批项目外,其余逐步下放到市县交通运输部门。切实减少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生产经营领域的审批项目和环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完善联合审批制度,积极推进网上审批。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行政问责。探索制订交通运输行业投资、建设的负面清单。
2.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相对集中执法权,强化市县两级交通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加快县级交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整合路政、运政、海事等执法资源,建立权责一致、高效有序的交通综合执法体制。积极探索跨部门交通联合执法的有效路径。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三基三化”建设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公正、文明、严格执法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执法队伍。组织开展“七五”普法,加强交通运输部门干部、职工和执法人员学法用法能力建设。健全交通运输执法经费财政保障制度,推动将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纳入行政序列。完善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加强收费公路、治超站点、城乡结合路段等重点领域的执法整治。
3.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加强交通立法的调研、评估,推进城市综合运输、公共交通、公路水路运输、公路航道安全保护、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重点领域立法,着力构建科学、完善、有效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根据行业管理需求和改革进程,及时修订交通地方法规规章。研究出台《甘肃省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甘肃省治理超限运输管理办法》,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备案审查制度和定期清理制度,及时做好现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及公布工作。
4.坚持依法科学决策。全面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建立健全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快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工作规程,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三)提升管理创新能力。
1.完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加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究、推广、应用,重点推进运输服务、工程建设与养护、信息化、安全应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出台标准化管理办法,组建省级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充分利用标准支撑和保障全省交通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统筹推进标准、计量、质量“三位一体”建设,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夯实质量基础。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通过质量监督抽查、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工程验收、标准符合性审查等形式,完善交通运输标准化实施的监督机制,切实提升标准化的执行力。
2.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以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示范工程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力争实现关键环节、重点部位的技术突破,发挥重点科研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跟踪行业科技发展动态,积极推广和应用成熟可靠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行业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积极争取部级重点科研平台的认定工作,完善全省交通行业科研基地布局,依托省批复建设的“两个重点实验室、两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完善行业重点实验室布局。稳步推进区域研发中心建设,持续改善基础科研条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湿陷性黄土筑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环保节能技术应用、“交通+钢结构+桥梁+盾构机”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鼓励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新,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高效转化的推广应用体系。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建立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建设实施计划,抓好重大项目、重要政策、重点工程的落地生根。强化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建设、环保、林业、文物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确保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把控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评估,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考核目标、任务要点、工作要求,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前期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强化交通项目审批的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跟踪办理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各市州做好所属区域内重点项目前置性手续的办理,属于国家审批的项目,由各部门确定专人到国家对口部委进行跟踪衔接,直至完成审批,属于省级和各市州审批的项目,相关部门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并行工作、强力推进、特事急办,加快审批进度。建立动态项目库,全面、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切实做好项目的跟踪管理、跟进推进和考核评估工作。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
(三)拓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能力。围绕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畅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建立安全高效的交通建设资金链。认真落实已出台的交通建设优惠政策,进一步争取国家提高交通建设项目补助规模,抓好国家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的政策机遇,为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各级财政对公益性较强交通建设项目的资本金补助。加快甘肃省交通投资基金、甘肃丝绸之路交通发展基金和甘肃公路建设基金落地,采用PPP模式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交通投融资平台的直接融资功能,通过开展债券、中长期票据、保险资金、短期融资等业务,挖掘交通现有资源潜力,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积极与银行开展合作,扩大信贷规模,提高授信额度,保障全省交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四)严格质量监管,提升交通建设品质。强化质量控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四项建设制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工程全寿命设计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强规划和项目勘察设计质量、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交(竣)工验收工作。全面推行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建立标准化设计施工管理长效机制,保证交通标准化建设质量与应用水平有效提升。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构,专业监督、社会监督相互促进,实现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全覆盖。强化质量考核,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从业单位质量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度。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环境监理制度和相关环保要求,加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绿色交通。
(五)强化安全监管,深化平安交通建设。强化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安全发展观念,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标本兼治、科技兴安,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突出重点,狠抓难点。深入推进“平安交通”建设行动,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安全与应急体系建设,切实解决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构建安全监管责任网络,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设施装备建设,注重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推进智慧化防控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稳中下降、“平安交通”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安全应急责任更加明晰落实、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体系。
(六)注重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智力支撑。深入推进“人才强交”战略,以全面提升交通人才队伍素质为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为着力点,抓住培养、吸引、使用3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观念、制度和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坚持领导人才队伍、经济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术工人人才队伍一起抓,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继续通过公开招考、智力引进等方式,为厅属企事业单位补充引进一批优秀大学生和技能人才,解决人才断档的问题。推崇和发扬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加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培训的软硬件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效能。支持科研骨干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基地,打造一批行业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对各级各类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以适应岗位需求、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岗位技能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八、预期效果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1.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沟通亚欧大陆腹地、连接东西、辐射周边省区的“二横七纵”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建成,甘肃在国家交通网中的通道功能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交通运输在促进全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宽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2.骨干运输网络全面建成。国家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全面建成,省内各市州、所有县区以高速公路连通,乡镇以普通国省道连通,普通国省干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口岸公路和主要省际出口畅通,重要景区连接公路顺畅。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中心,通达国际、直通省会、连接市州的空中交通网络趋于完善。陆空联运、无缝衔接、互联互通的骨干交通网络全部形成。
3.城乡运输“毛细管”基本疏通。城乡“断头路”、“瓶颈路”大大减少,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提前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防排水设施逐步完善,渡改桥工程进一步推进,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显著改善,乡镇汽车站、停靠站布局建设更趋合理,为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提供强力支撑。
(二)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1.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快速化、多元化的城际客运服务体系,民用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城际班线公交化运营取得突破。城乡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客运“车头向下”稳步推进,通达深度不断提升。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建设稳步推进,城际、城市内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顺畅。
2.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兰州国家级区域物流枢纽、兰白核心经济区综合物流中心、河西走廊和陇东陇南等地区物流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货运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水平不断提高。统筹交通、邮政、供销、电商等农村物流资源协调发展,城乡配送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交通运输支持保障水平全面提升。交通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兰州等较大城市对内拥堵、对外不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体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省重要景区连接公路畅通,可进入性差的问题得到根本缓解,交通运输房车露营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群众出行满意度整体提高。
(三)经济社会效应充分释放。
1.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作用全面发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地依托农村公路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农资送到地头、客商进入园区、产品直达市场,有效促进农畜产品、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村公路真正成为农村的发展路、农民的致富路。
2.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全面增强。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兰州国家级区域物流基地、天水国际陆港、武威国际陆港、兰州中川、敦煌、嘉峪关国际空港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设施,积极发展出口加工、商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外向型经济,基本建成以兰州为中心、点线面结合的交通物流网络,现代交通运输对完善区域分工、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基地、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作用全面增强。
3.服务宏观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全面释放。“十三五”时期,约7000亿元的交通投资将有力带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创造近千万个就业岗位,为建材、电子、能源等提供广阔需求空间。交通运输在稳增长、扩内需、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4.对全省转型升级的先行作用全面体现。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循环低碳、节能减排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交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安全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更加顺畅,综合交通运输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撑甘肃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作用全面体现。
九、规划环评
(一)环境影响分析。本规划涉及公路、民航、水运等多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大、涉及面广。
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重要生态系统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实施对重要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林地、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地等丰富生物资源生态系统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公路等线性工程的切割和阻隔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也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将会限制和威胁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具体影响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走向、选址、设计、施工作业和运营方式等有关,也与生态系统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区域内生物习性等密切相关。
(2)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实施将会对土地利用格局、利用类型产生一定影响。对耕地的占用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同时,占地会使土地利用价值发生转变,对农田的占用使原有价值被交通营运带来的价值所代替;对林地的占用将使其生态价值降低,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水土流失影响分析。规划实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包括公路路基等工程施工,如开挖山体、掩埋山坡或填高路基等,将造成局部地形改变和植被破坏,导致地表失去保护层,易造成水土流失;航道建设因河道挖掘、施工、加宽、疏淤等,使河道径流量、泥沙量发生变化,码头建设将减少河岸植被覆盖率,引起水土流失。目前,水土流失在甘肃省中部黄河地区、南部秦巴山地区及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较为严重。
2.自然环境影响分析。
(1)水环境影响分析。建设过程中对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路线通过桥梁跨越河流时阻断或阻碍水体使水流状态改变,影响水体正常自净过程;规划项目选线或选址如离水源地太近,将会对水源地或水源地持续供水产生影响;营运期公路服务区或管理处的生活污水,船舶航行产生的废弃物和港口营运产生的生活污水,机场飞机及机场道面清洗废水和行政、生活区产生的生活污水等也对当地水环境产生阶段性影响。
(2)噪声及振动影响分析。建设过程中营地、料场、材料预制场地的工作噪声,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周围人群和动物产生影响,这种噪声及振动污染属暂时性影响,会随着项目施工的结束而消失。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交通噪声及振动影响会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增大,包括机动车辆行驶、船舶运行和飞机起降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污染源一般为非稳定态源。
(3)环境空气污染影响分析。建设过程中水泥、石灰、沙石等装卸、运输、拌合过程中大量尘埃散逸到周围环境空气中,施工车辆和机械运行时排放出的污染物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沥青搅拌、铺设过程中产生的含有THC、TSP和苯并芘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沥青烟气等;营运期沿线服务区、养护工区使用的锅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车辆、飞机、船舶运行时排放的CO2、CO、NOx、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铅、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实施涉及到占地、用地及损坏原有植被林木,会对土地原来使用群体的利益产生影响或损害其利益。还会造成一定的拆迁搬迁,同时,对沿线电网、输水管线等公用设施及文物资源产生影响,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或特殊地区,对于民众心理、宗教习惯产生影响或理念冲突。同时,通过改善全省交通基础建设条件,为人民群众方便快捷的出行提供交通条件,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4.运输事故环境影响分析。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量将大幅增加,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装载危险品的车辆、船舶等发生运行事故泄露时,危险品通过土壤、水体、空气污染,会引起动植物受害,通过地表水体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转移以至影响到人类健康,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会导致直接受影响人群致病、生活困难等其他更为广泛深入持久的连带性影响。
(二)环境保护要求。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全省“十三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和技术标准,在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要求的同时,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实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建设优质耐久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强度双控行动,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统筹利用基础设施通道、线位、枢纽等资源。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积极探索以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推进甘肃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节材建设、运营及养护工艺,加强主要建材的循环利用,推动交通线路沿线绿化发展。
2.加快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装备。提高运输装备、设备能效和排放标准,严格实施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源消耗量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推广高效能、低排放的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提升交通运输装备生产效率和整体能效。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车等节能环保型运营车辆,运用优惠补贴政策,鼓励使用天然气动力、电动等节能环保型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促进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城市内合理布局车用加气站、标准化充换电站(桩)等公共设施。
3.加快完善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基础支撑体系。加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运输能源节约、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新能源利用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产品、工艺的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绿色交通科技推广平台,重点推进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技术的应用研发与推广。
4.加快提升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管理能力。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保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行业监管的重点,逐步建立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交通环境统计平台和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环保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和节能环保评价监测机制,把节能环保等要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开展工程环保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和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监测,逐步开展运营工程的环保后评估工作,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和评估项目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专栏9 “十三五”时期交通环境保护要求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优先、避让为主”为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融入规划并统筹实施,使规划期内交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 规划阶段。坚持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绿色交通的发展战略,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机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合理确定交通发展规模、项目布局、选址方案等,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使交通发展为经济繁荣服务,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进步服务。 设计阶段。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利用高新技术、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合理确定路线走向、技术等级及建设方案,宜桥则桥,宜隧则隧,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尽量少占用土地、林地和草地,当涉及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地等一些特殊、敏感的生态目标,均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设方案,同时按照生态敏感目标的具体特点,研究和采取避绕、减缓和补偿等相应保护措施。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优化设计方案,保证环保投资。 施工阶段。加强施工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降低施工噪声、扬尘,合理选用取料场和弃料场,合理用水和弃水,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采用文明施工,减少对项目占地以外的植被破坏,严格控制施工期物料装卸、运输、堆放、拌和等过程中的扬尘和废弃污染。切实落实施工临时用地和取土坑的生态修复措施,采用植被恢复、取料场复耕或造田还耕等措施,减少施工用地对路域绿地的破坏。 运营阶段。加强路域的全面绿化,以保护路基、美化路容、改善景观、降低噪声干扰、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强化收费站、服务区及机场行政生活区等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及处置,建设良好的交通生态系统。严格管理有毒有害危险品运输,加强监督,防止突发事故,预先制定紧急事故应对方案,一旦发生事故能进行应急处理,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强化养护过程中污染防治管理,减缓沥青烟、VOCs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管理环节。项目建设前期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为重点,认真做好项目选址的多方案环境综合评价;在初设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和环境保护设计;在施工阶段,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做好环保重点工作,确保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在运营阶段,加强路域的全面绿化,加强路域环境监测,评定敏感路段的污染程度,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将落实“三同时”制度贯穿于交通建设的每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