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保 护

 

【综述】  2001年,是甘肃省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注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城乡环境保护并抓,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举,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年全省环境保护投入达9.29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0.8%提高到0.87%,在国民经济增长9.4%的情况下,14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城市和河流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

【环境法制建设】  根据省政府2001年立法工作计划,省环保局会同省政府法制办对《甘肃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进行了多次协调修改,经法制办会议审议通过,正式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待审。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规范市场秩序,开展了地方性环保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的清理,共清理法规2件,规章4件,政策文件16件,按规定上报省人大和省政府。同时,对现有36项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取消了20项。

开展了全省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根据全国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省出动7794人次,对3192家企业进行了检查,共查处397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违法行为,重点对“15小”、“新5小”和污染转移项目进行了查处,其中关闭取缔85家污染严重企业,要求69家企业停产治理。2001年,全省环保部门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713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5件。

为促进依法行政,省环保局确定在8个地、市、州和20个县(市、区)开展了环保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在兰州市城关区环保局进行了创建环境法制服务平台试点工作,促进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执法公示制得到体现,行业作风明显转变,监督机制逐步健全,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01年,甘肃省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兰州、天水、白银、金昌4市年内均完成了空气环境质量或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计划,全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已完成7个专题,全省有21个市、县上报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修编125个。以供水、道路、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开,年内国债共安排甘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8个,嘉峪关、白银、金昌、武威、平凉、敦煌供水扩建和兰州二热供热管网等7项工程建成投产,全省设市城市可新增日供水能力53万吨,新增城市集中供热管网32公里,新增城市道路20公里,新增城市排水管道15公里。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嘉峪关、白银、金昌等城市开展了绿化城市活动,全省设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3.5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平方米,小城镇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全年完成投资21.15亿元。

城市环境保护不断拓展。省政府在下半年召开了全省城市节水与水污染防治暨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并先后颁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省上继续对5个省辖市和11个县级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行定量考核,先后以甘环委发[2001]4号文和甘环发[2001]87号文分别通报了考核结果,并在《甘肃经济日报》上刊登公布。

【工业污染防治】  2001年,甘肃省工业污染防治有了新的进展,全省共完成210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达2.07亿元。省政府批准的《黄河甘肃段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得到较好实施,相继完成了白银公司三冶炼和铅锌冶炼厂酸性废水治理等21个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建设了燕儿湾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永登县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尤其是刘家峡化肥厂完成了油改气的技术改造和兰州煤制气厂停产,消除了炭黑废水和含酚废水对黄河兰州段的污染。关停取缔黄河沿岸严重污染环境的164家“十五小”企业,完成工业废水治理项目102项,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2万多吨。

兰州、白银、金昌、张掖等4个被列为二氧化硫控制区城市的污染防治取得成效,二氧化硫年日均值降至1995年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活动,加强了兰州市医疗垃圾处理的监管,兰州维尼纶厂废渣得到有效整治,对国有二七九矿等单位危险品的运输、储存等进行了严格管理,开展了兰州市放射性污染物申报登记工作。

【环境监测】  2001年,省环保局直接用于全省环境监测系统能力建设资金达105万元,是近年来较多的一年。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部署,省环保局组织协调完成了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兰州市托管站的建设工作,该站从第一季度开始正式向总局上报黄河兰州段水质自动监测周报。省环保局还组织开展了全省有关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省环保局与省气象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制作的技术准备、模式选择、预报发布、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确保了从6月5日正式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内有关电视台及报纸发布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省环保局组织编制完成了《甘肃省环境监测能力“十五”计划纲要》。省环保局组织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编写印发了《1996-2000年甘肃省环境质量报告书》,并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各地、市、州也全部完成了“九五”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省环保局对嘉峪关、金昌、兰州、天水、平凉等市(地区)所编环境质量报告书进行了通报表彰。

【环境科技】  2001年,甘肃省环保局共确立环境科研项目24项,涉及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环境管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防治等7个方面。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经过两年多努力,各专题及子课题逐步进入成果鉴定阶段,省环保局组织完成了国际环境科技合作9个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审核、推荐和甘肃国际环境科技合作项目库的建立,其中1项已被列入2002年中日技术合作重点项目。在省环保局和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2001年甘肃省“环境杯”科技奖评审中,有9个单位的13项成果共72人获奖。同时,环保系统3个项目荣获200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甘肃省生态环境调查及对策研究》获二等奖。此外,年内由省科技厅、省经贸委分别组织,省环保局主持完成17项环境科研课题、新技术、环保新产品等成果鉴定。

【环保产业】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组织开展了2000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基本情况大规模调查,由省环保产业协会负责完成了《甘肃省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甘肃省环保产业发展纲要》。调查表明,截止2000年底,全省从事环保相关产业企、事业单位共459家,从业人员17420人,环保相关产业已拥有固定资产总值54.7亿元,年产值12.3亿元,年利润1903.8万元,环保相关产业年产值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983亿元的1.3%。

在省环保局的积极推动下,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中板厂和高线厂顺利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和认证工作。获得甘肃省首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证书。与此同时,省环保局组织完成了对全省15家上市公司及有关二级公司环保情况的年度现场核查工作。省环保产业协会还对33家企业的55个产品进行评审,颁发了《甘肃省环境保护产品推荐证》,并对13家企业的15个产品进行了年检换证。

【环境监理】  全省各级环境监理部门共对各类污染处理设施进行了16215次现场检查,据统计,全省污染处理设施平均运行率达到了92%,完好率达到87%以上。全省共规范化整治排污口2849个,排污口立标6203个,占计划整治数的100%,金昌、白银、天水、兰州等市还在部分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了污染设施自动监控系统。为了加强中考、高考期间的噪声监督管理,省环保局向各地市州发出文件,提出要求,各地市州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据统计,“两考”期间全省共受理投诉举报1158个,实施夜间巡查13423人次,罚款24.44万元。此外,全省各级环境监理部门共实施“三同时”现场监督检查2091次,限期治理项目完成现场督查3000次,排污许可证现场监督检查7748次。全省14个地市州于10月底以前全部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电话,并制定实施了相应的管理、受理、查处、回复制度。

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有了发展。兰州市环境监理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装备建设,市政府批准将该所编制由30名增加至50名。金昌市在办公大厅设立了政务公开及办事指南电脑触摸屏。各地、市、州的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措施普遍落实。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二级标准化监理站(所)6个,三级标准化监理站(所)14个。

【对外合作与交流】  省环保局与瑞典曼伯格水处理公司接洽,并邀请外方有关人员,对白银、武威、金昌、天水等市的污水处理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定了污水处理及外资引进方案。省环保局配合日本国际协力集团,对黑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考察。9月,接待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委员两次对定西地区小流域生态治理和省内重点污染治理项目考察。省环保局向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亚行等机构推荐上报了甘肃省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能力建设等环保贷款和赠款项目,派员参加了国家环保总局与亚行合作举办的“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国际合作会议和培训。省环保局还组团或派员到美国、欧洲等参加了环保会议、交流和考察。

(赵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