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

 

【综述】  2001年末,全系统共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44563件,比上年增长48%。其中立案查处9806件,增长93%。查处万元以上大案364件,比上年增长109%,案件总值9781万元,比上年下降2.5%。罚没金额1181万元,比上年增长37%。端掉制假窝点740个,取缔无照经营10380户,依法吊销营业执照1068户。查获假冒伪劣物品13个大类,总标值3500多万元。全系统共移交公安部没查处的经济违法案件11件、涉案人员15人。

【促进多元市场主体发展】  一是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各级工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一道,注重深入企业帮助他们找对策、理思路、当参谋,尽力为企业排忧解难。鼓励企业走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多元主体投资、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公司制的路子;把耐心咨询、悉心指导、热心服务、关心发展贯穿于登记管理全过程。促进了国企改革和公司制企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企业登记管理,严把主体准入关。各级登记机关进一步规范登记行为,坚持按登记法规办事,注意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坚持登记与监管并重。尤其对生产经营烟花爆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企业作了逐户审查。并积极参与了对成品油、土炼油、煤炭及“五小”企业的清理整顿。

2001年,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4220户,比上年减少1615户,下降27.7%,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进行了企业改组;注册资金1078.5亿元,比上年底增长13%。全省累计登记内资企业71531户,其中法人企业32424户;注册资金1225.4亿元。全省新登记外资企业57户,投资总额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注册资本1.9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全省累计注册外商投资企业882户,投资总额24.6亿美元;注册资本1.9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全省累计注册外商投资企业882户,投资总额24.6亿美元;注册资本16.1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9.3亿美元。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29.8万户,比上年底净增2.5万户,增长9.2%;从业人员54.7万人,比上年底净增4.5万人,增长9.0%;注册资金32.3亿元,比上年底净增6亿元,增长22.8%。个体工商户在总量增加的同时,经营效益也增幅较大,同比增长20%左右。全省私营企业总户数达19686户,比上年底净增1779户,增长10%;从业人员27万人,比上年底净增4.6万人,增长20.5%;注册资金161亿元,比上年底净增44.6亿元,增长38.3%。此外,各级工商部门积极协助政府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全年接纳安置下岗职工7931人。

【规范市场秩序】  重点抓了七项工作:一是取缔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市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共检查取缔非法收购拆解报废汽车窝点83处,依法取缔自发形式的收购拆解市场11个。二是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检查,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全省系统共检查农资经营门点4764户,查获了一批假冒伪劣农资,总共达1300余吨。核法和换发粮食资格收购证共1659户,取缔无经营农资资格经营户323户。三是严厉查处制售假药、假冒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系统共检查医院、诊所和医药门店1.5万多家,当场查封、收缴不合格一次性医疗注射器2300万只、过期和假冒药品总标值500余万元。四是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工作有了初步进展。重点加强了对电力、保险、铁路、邮政、商业银行等垄断性行业以及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电信等公用事业单位不正当竞争的专项整治,初步打破了垄断行业的强制经营行为。全系统共查处反不正当竞争案件275件,比上年增长63%;案值509万元,比上年下降74%。五是下大力整治文化市场。配合有关部门关闭了全部电子游戏厅。对全省1300多家“网吧”进行了逐户检查,其中依法取缔关闭无证照“网吧”197家,责令其补办证照758家,对其余378家“网吧”进行了引导和规范。六是严厉查处传销与变相传销,维护了社会稳定。全省共查处传销和变相传销案件16件,比上年增加6件;端掉传销窝点36处,驱散传销和变相传销人员3000多人次。七是配合证监、公安等部门对非法证券、期货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将3起“证券黑市大案”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取缔了10家期货违法交易所,严厉打击了“兰州红K线工作室”金融集资诈骗活动。

【加大消费者保护力度】  各级工商局把整顿市场秩序与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各级消协的组织建设,确立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点工作和目标;坚持以“绿色消费”为主题,大力开展了“3.15”宣传咨询活动,举办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大型专题晚会和电视、广播专题知识讲座,增强了广大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和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各地建立完善了“12315”专线投诉举报中心,省局和部分地县局挤出资金购置“12315”申诉举报流动专用车30余辆,这一“民心工程”的启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全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5300余件,调解成功4800余件,解决率为9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40万元。此外,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创建消费者“满意街区”活动,共创建36条满意街区,并于200余家工商企业建立了维权网络,使“维权”工作更具群众性和广泛性。

【强化监督管理】  在商标监管中,重点查处了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和企业名称行为;加大对名优品牌的保护力度。开展了全省第三届著名商标认定工作,认定甘肃奇正实业有限公司的“奇正”药具等89件商标为甘肃省第三届著名商标,促进了“陇货精品”和各类产品品牌的培育与发展。全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商标544件,全省注册商标总数达到6076件。2001年,全省系统共查处商标侵权案184件,收缴假冒商标标识86万余件。

在广告监管中,重点整治了虚假违法医疗广告、药品和保健品广告,规范了新闻媒体广告,查处了利用新产品上市、节日促销、巨奖销售、营销策划等方式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的误导和欺诈行为,加强了广告监测,全年共监测媒体广告53万多条,其中违法违规广告2.5万条,违规率达21.2%。查处违法广告案722件,罚没款82.9万元。

在合同监管中,重点抓了合同鉴证、业务培训和积极做好抵押物登记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合同签约和履约行为。查处违法合同案85件,案值2071万元;办理抵押物登记4544件,抵押物价值116亿元;鉴证合同6.6万份,鉴证金额144亿元。

【加强法制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了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全系统的“三证”情况,即行政处罚机构资格证、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监督证进行了年审,“三证”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二是广泛开展了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工作。2001年,省工商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三五”普法先进单位,并及时提出了“四五”普法工作要点。先后举办了两期法制学习班,保证了持证培训任务的全面完成。三是加强了地方立法和有关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完成了《甘肃省合同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已发布实施。根据我国加入WTO的要求,省工商局组织专门力量,全面开展了有关行政审批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本局规范性文件的自查清理工作,共清理我局起草或实施的地方性法规9件、政府规章和规章性文件34件。初步清理出本局的规范性文件1691件,清理工作仍在进行。

【加强干部管理】  全省工商系统坚持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本身实际,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市场巡查制,走“小局大所”之路,实行企业属地监管,把企业登记的初审权、案件查处权、片区监管权下放到工商所,进一步加大了工商所的监管执法力度。按照垂直管理的需要,省局注意理顺人、财、物管理机制,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动职能转变,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向运转协调、执法统一、强化监管的目标不断前进,初步发挥了垂直管理的效能。

按照省政府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机构改革方案,省工商局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各地州市、县市区工商局的领导班子和省局机关的处级干部进行了考核选拔和重新任命,提出了任职要求,完善了干部管理制度。省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县处级干部请销假制度》、《全省系统劳动工资管理办法》等。

(孙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