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01年,我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西部大开发建设步伐。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9.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紧密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确保了全省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1年全省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总悬浮颗粒物仍是我省大气环境中的首要污染物,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略高于上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比上年有一定的改善,黄河干流水污染有所减轻,但部分内陆河流域污染仍十分严重。主要城市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城市声环境质量仍以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为主,污染状况与上年基本持平。
环境状况
水环境
200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796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722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54.6%,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减少3073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245万吨,较上年增加608万吨;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2.1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占41.3%,生活化学需氧量占58.7%(见表l、图1)。
表1 废水排放及化学需氧量排放年际对比
项目 |
废水排放量(万吨)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 |
年度 |
工业 |
生活 |
总量 |
工业 |
生活 |
总量 |
2000年 |
23795 |
16637 |
40432 |
57828.4 |
80584.3 |
138412.7 |
2001年 |
20722 |
17245 |
37967 |
50020.6 |
71113.2 |
121134.2 |
增减率(%) |
-12.91 |
+3.65 |
-6.1 |
-13.5 |
-11.75 |
-12.48 |

河流状况
全省14条主要河流中,白龙江、北大河、洮河、金川河、黄河和黑河水质相对较好,污染相对较重的河流是石油河、石羊河和马莲河。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见图2)。

黄河甘肃段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其中兰州段为I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子氨和挥发酚;白银段水质为Ⅲ类和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挥发酚,总铅、总砷等重金属实现达标。近几年来,黄河甘肃段干流水质污染沿流程加重的趋势得以缓解(见图3)。

渭河陇西段化学需氧量和硫酸盐污染明显加重,水质劣于去年,属劣V类水质;天水段为Ⅳ类和劣V类水质,总磷和亚硝酸盐氮的污染较上年明显减轻。
泾河为V类和劣V类水质。八里桥、拦洪坝断面污染综合指数比去年有所下降,平镇桥断面化学需氧量和挥发酚超标严重,污染重于去年。
黑河水质相对较好,为Ⅱ类和Ⅳ类水质。但与去年相比.由于高崖水文站和蓼泉桥断面在枯水期非离子氨超标严重,致使整体水质受到影响,污染略有加重。
石羊河有机物和总磷污染突出。在两个监测断面中,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超标倍数为全省最高。
水库状况
全省水库水质比去年有所改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生化需氧量。在16座水库中,水质达到1类的有1座(刘家峡),水质达到II类的有3座,水质达到Ill类的有2座,水质达到IV类的有2座,水质达到V类的有4座,水质为劣V类的有4座水库。
本年度水质好转的水库有:刘家峡、崆峒、皇城、党河、黑山湖、赤金峡、鸳鸯池和解放村水库。水质污染加重的有:黄羊、双塔和月牙泉水库(见表2)。
表2 水库水质类别
水库名称 |
实测类别 |
主要污染指标 |
刘家峡 |
Ⅰ |
—— |
黑山湖 |
Ⅱ |
—— |
鸳鸯池 |
Ⅱ |
—— |
解放村 |
Ⅲ |
—— |
崆峒 |
Ⅲ |
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
党河 |
Ⅳ |
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
皇城 |
Ⅳ |
总磷 |
金川峡 |
Ⅴ |
总磷 |
桑科 |
Ⅴ |
总铅 |
西营 |
Ⅴ |
生化需氧量 |
月牙泉 |
Ⅴ |
PH值 |
赤金峡 |
Ⅴ |
化学需氧量 |
红崖山 |
劣Ⅴ |
总磷 |
南营 |
劣Ⅴ |
生化需氧量 |
黄羊 |
劣Ⅴ |
生化需氧量 |
双塔 |
劣Ⅴ |
硫酸盐 |
措施与行动
2001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498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2.34%,废水重复利用率为81.97%。全年共完成水污染治理项目58个,在建项目65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5.7万吨/日。
2001年,完成了刘家峡化工集团公司炭黑废水治理、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污水处理改造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治理项目。同时,白银公司冶炼厂酸性废水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继续深化黄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执法大检查。渭河、泾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正在抓紧编制。
大气环境
2001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2793.3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1483.8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为1309.5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为31.00万吨、11.44万吨和11.91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61%、8.48%和18.59%。全社会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5.49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达4.07万吨(图4、见表3)。

表3 全省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年际对比
项目 |
二氧化硫 |
烟尘 |
年度 |
工业 |
生活 |
总量 |
工业 |
生活 |
总量 |
2000年 |
31.19 |
5.67 |
36.86 |
12.5 |
4.19 |
16.69 |
2001年 |
31.00 |
5.49 |
36.49 |
11.44 |
4.07 |
15.51 |
增减率(%) |
-0.61 |
-3.2 |
-1.00 |
-8.48 |
-2.86 |
-7.07 |
状 况
2001年,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总悬浮颗粒物仍是我省大气环境中的首要污染物,全省14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未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有11个城市年均值超过了国家三级标准,但年均值比上年下降0.05毫克/立方米。全省二氧化硫年均值比上年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污染主要集中在白银、张掖、金昌和兰州4个城市,其中白银和张掖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超过了国家三级标准。在对酸雨进行监测的城市当中,金昌市于9月份出现两次酸性降雨,PH值最低为5.04,其它城市尚未出现酸性降雨。二氧化氮各城市年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见图5、图6、图7)。



措施与行动
2001年,全省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为 58.34%,工业烟尘去除率为93.00%,工业粉尘回收率为85.68%、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同。全年共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88个,在建项目102个,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44.75万标立方米/小时。
2O01年,兰州、天水、金昌、白银和嘉峪关市编制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方案,嘉峪关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一批重点大气污染源得到治理、兰州第二热电厂的3/4侧简易脱硫工程以及金川公司焦亚硫酸钠综合利用二氧化硫工程等相继完成,张掖市集中供热工程进展顺利,西固热电厂6~10#锅炉静电除尘设施更新改造通过验收。同时,对“五小”企业进行了查处,关闭小水泥112家、压产118万吨,小玻璃8户、压产860万重量箱,小煤窑984处,取缔和关闭小冶炼58户,淘汰落后生产工艺76台(套)。
城市环境
城市地表水状况
2001年,在全省监测的28条河段中,I类河段2条,II类河段3条,Ill河段2条,IV类河段7条,V类河段3条。劣V类河段11条。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另外、总磷和非离子氨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与去年相比,水质好转的河段有黄河白银段等6条河段,水质污染加重的有黑河张掖段等4条河段(见图8)。

城市大气环境状况
兰州市从2001年兰州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看,空气质量Ⅲ级和好于Ⅲ级的天数为301天(其中Ⅰ级6天、Ⅱ级113天、Ⅱ级18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2.47%,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同时,因受冬季采暖及沙尘天气的影响,冬、春两季的污染形势仍很严峻。
天水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值均达标,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
嘉峪关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值均达标,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
金昌市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值由历年的超三级好转为本年的超二级,说明金昌市在治理二氧化硫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9月份出现酸性降雨,应引起重视。
白银市空气污染程度排在全省首位,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
其它城市张掖市二氧化硫及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其年均值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武威、平凉、西峰、临夏和合作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年均值均达标,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武都、定西、酒泉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未达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见图9)。

城市声环境状况
全省15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3.2-61.6分贝;酒泉、武都、定西平均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其余10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平均等效声级低于55分贝。与去年相比,区域声环境质量达标的城市明显增多(见图10)。

15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2.3-74.2分贝。污染较重的城市为临夏、平凉和武都,平均等效
声级超70分贝;张掖、兰州和白银接近70分贝。全省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总路长360.47公里,超过国家标准(70分贝)的干线长度112.87公里,占监测总路长的31.3%。其中,在对兰州市的52条道路交通噪声监测中,超过标准的路段有55.4公里,占监测总路长的44.2%;嘉峪关市和合作市没有超标的路段,声环境质量较好(见图11)。
措施与行动
2001年,全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处理系统投入运行,七里河一安宁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由上年的37.32%提高到42.06%。兰州市继续加快南北两山绿化步伐,新增绿化面积20.5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20.19%提高到23.46%;嘉峪关市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实施了城乡防风林带、酒钢尾矿坝防风林带和小区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17.20%提高到21.9%。2001年,兰州市顺利完成了天然气置换工作。居民用户14.57万户,公福用户320家。刘家峡化肥厂、兰化大化肥完成了油改气项目,并投入生产、兰州市煤改气(电)工程也取得初步成效,已完成茶浴炉改造3004台。在冬季污染严重时期,对兰钢、兰州第二热电厂、西固热电厂等47家企业部分生产设施采取了限、停产措施。经过省、市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达到全年三分之二的目标(见图12)。
工业固体废物
状 况
200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85.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63.3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847.8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94.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0.18万吨,比上年减少17.68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10506吨,比上年减少4338吨。(见图13)
措施与行动
200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28.26%,贮存处置率为73.28%,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固体废物治理项目22个,在建项目24个,新增固体废物处理能力2.3万吨/年。
2001年,进一步加强了对城市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全省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完成了对中低放固体废物西北处置场等4家重点单位的监测。加大了对放射性废渣产生单位的管理,全年收贮核技术应用单位的固体废放射源61枚,收贮固体放射性废物1立方米。
生态环境
耕地状况
耕地面积我省耕地总面积341.8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52%,人均耕地为0.13公顷。全省耕地的基本特征是:山地多、川(塬)地少,旱地多、水地少。
耕地质量全省耕地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2.84%。全省年均降水量仅约300毫米,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我省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垦殖率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垦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逐渐减少。
措施与行动
我省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目前共划定重点(基本)农田保护区(片) 145.83万片(块)、保护面积410.56万公顷。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98.23万公顷;全省目前建立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31个全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县.3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市(县〕,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开展了40个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全省有4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绿色食品的实物总产量11万吨,绿色食品企业23家,产值6.6亿,实现监控面积3.8万公顷。
森林状况
我省是一个少林的省份。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720.8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17.41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1.58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79.44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7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47万公顷以及无林地面积296.30万公顷。全省森林蓄积为1.9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37%,低于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加上农田、草地的季节性覆盖,全省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仅有23%左右。在现有林地中,灌木和疏林占有较大比例,天然林木的面积则逐年萎缩。
草地状况
全省天然草地1790.42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39.4%,其中可利用面积1607.16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35.39%。我省草地面积居全国第六位。目前全省天然草地约有9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8%,在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全省天然草地严重“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高达71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
生物多样性状况
我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各类脊椎动物872种,其中,哺乳类169种,鸟类495种,爬行类67种,两栖类32种,鱼类109种;有无脊椎动物12门,近6000种,其中昆虫有28目4000余种。目前已记录、定名的高等植物45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78属292种(包括药用藏类植物82种);裸子植物8科24属59种;被子植物198科980属4000余种。另外,我省的被子植物中存在着大量的古老科属和孑遗属、种。
措施与行动
截至目前,我省先后制定了《甘肃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6个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全省目前已建立自然保护区40个,总面积达806.77万公顷,占省国土总面积的17.8%。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31处,地区级1处,县(市)级3处。全省建立森林公园49处,总面积达3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39处,森林生态旅游区1处,其中在国有林场范围内建立森林公园32处。建立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基地3处,建立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3处,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
气候概况
2001年,全省年平均气温普遍偏高,各季气温大部分地区也明显偏高。全省年平均气温在0.9(乌鞘岭)~15.7℃(文县)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方气温比常年偏高0.7~2.3℃,其中河西偏高1.5~2.3℃,中部、陇东大部偏高0.8~ 1.7℃(其中灵台和兰州分别偏高2.3℃和2.0),陇南偏高0.7~1.4℃。全省年平均气温是近40年来第二个偏高年,其中河东是第三个偏高年份。
全省年降水量大部地区正常偏少,在36.6(马鬃山)~734.9mm(康县)之间,冬季河西偏少,河东偏多;春季和夏季大部偏少,秋季偏多。与常年相比,其中河西西部和中部偏少2~3成,其余大部正常偏少。年日照时数在1695.3(徽县)~3464.7小时(马鬃山)之间,大部分地方接近常年。全省出现了前春旱和春末至夏季连旱,春季大风和沙尘暴频繁,晚霜冻严重,夏季局地冰雹、暴洪成灾,河西出现干热风,秋季出现连阴雨。农业气候年景属于偏差年份。
沙尘暴
2001年,全省沙尘天气出现时间早,频次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沙尘暴主要出现在l~4月,6、7月份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扬沙和浮尘天气。全省共出现区域性沙尘暴9次,尤其以4月6~8日和4月28~29日的范围广,强度大。沙尘暴区主要出现在河西、中部和陇东北部等地区。
4月6~8日,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影响,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白银、兰州、临夏、庆阳等地先后出现大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金昌出现强沙尘暴,最小能见度为零。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值范围为2.22~21.17毫克/立方米,最大超标倍数为69.57倍。
4月28~29日,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白银、兰州、定西等地先后出现大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金昌出现强沙尘暴,最小能见度小于50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值范围为4.24~62.53毫克/立方米,最大超标倍数高达 207.43倍。
大风、扬沙和沙尘暴对当地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健康财产造成重大危害。全省农作物、塑料大棚、日光温棚、地膜毁坏严重,河西沿沙漠边缘农田道路被沙掩埋,部分地方农田表土和已播种的种子被大风吹走,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从2000年~2001年对全省沙尘暴的监测结果看,沙尘暴对我省的影响,无论是在发生时间、波及范围还是在造成危害等方面,都呈不断加剧的趋势(见表4)。
表4全省沙尘天气监测结果年际对比表
年度 |
影响范围 |
发生时间 |
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范围(毫克/立方米) |
最大日均浓度超标倍数 |
2000年 |
金昌、武威、张掖、嘉峪关、兰州、甘南、酒泉、定西、敦煌 |
3月、4月、6月 |
1.78-192.9 |
642.00 |
2001年 |
兰州、武威、张掖、金昌、敦煌、庆阳、定西、酒泉、白银、平凉、嘉峪关 |
1—7月 |
0.75-62.53 |
207.43 |
环境保护专栏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2002年2月2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了“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宋照肃在讲话中强调指出,环境质量关系一个地方的形象,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陆浩省长在讲话中要求全省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陆浩省长还与各地、市、州专员(市、州长)签订了2002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对在2001年度全省目标责任书考核中,完成责任书的6个市地以及基本完成责任书的9个地州市(包括甘肃矿区)进行了表彰。
环境标准和制度建设2001年,及时配合国家环保总局完成了《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2个标准的修改工作;与中国证监会兰州特派员办事处会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甘肃省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关于规范甘肃省环境管理体系咨询认证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规范甘肃省环境保护产业市场的通知》,从制度上保证了我省上市公司以及环保产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环境科研与环保产业2001年,全省共承担新立项环境科研课题28项,涉及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7个方向的内容。其中横向课题1项,纵向课题27项。全年共有17项环境科研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或省经贸委组织的鉴定,有13项成果荣获甘肃省“环境杯”科技奖。
2001年,全省环保产业调查结果表明,全省从事环保相关产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249个,装工人数17420人,拥有固定资产总值547084.7万元,年产值122726.3万元,年利润1903.8万元,环保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占有一定位置。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1年,全省共有的建设项目753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732项,环评执行率97.2%,其中省管项自57项,环评执行率为100%。经环保部门审批的732项建设项目总投资78亿元,其中环保投资3.3亿元,占总投资的4.2%。本年度建成投产的项目259项,“三同时”执行率为88.4%,“三同时”合格率99.2%。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2001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92908.6万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87%.其中:用于污染源治理投资29368.2万元,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1780.7万元,用于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1760.3万元。在污染源治理投资中,安排了治理废水投资9347.6万元,治理废气17162.3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 2001年,根据《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05年远景规划》,修定并完成《甘肃省“十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启动实施了黑河上游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成立了甘肃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与办公室,具体负责黑河上中游、玛曲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分别与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兰大环资学院联合编制了两个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
环境监理工作 2001年,全省各级环境监理部门共实施各类污染源监督检查5万多次,规范化整治排污口单位2849个,排污口立标6203个,占计划整治数的100%;兰州等5个地市已在部分重点污染源安装了自动监控装置。全省污染处理设施平均运行率达到了92%。全省有13个地州市及26个县(市、区)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电话。“两考”期间,全省共受理投诉举报电话1158个,实施夜间巡查13423人次,出动车辆3261台次。
2001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2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7.14万元,查处125起,查处率100%;污染事故赔偿总额116.04万元,罚款总额47.62万元;收到群众来信4061件,年内查处和办复4039件,查处率100%,办复结案率达到99%以上。全年全省共接待环境问题及污染纠纷来访人数523人次,纠纷查处率达到100%,办复率、结案率均达到98%以上。
环境保护执法 2001年,省环保局对历年来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清理,共清理法规2件、规章4件、规范性文件6件。同时,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和《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全省环保部门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713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5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2001年,在省辖5市和11个县级市(县)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其中,省辖五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总平均分为69.76分,比2001年度增加2.93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四项指标均有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和气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大批燃煤炉窑灶得到改造,使用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对外交流与合作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省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更加活跃。2001年,我省环保系统应邀组团赴美国出席了“2001年中美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工作投资研讨会”,与到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与技术交流和项目洽谈;还应邀组团对英、法等国家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与两国环保部门的同行和有关机构进行了技术交流;选派有关管理干部执行了中德款境合作项目任务和其它专项考察任务以及赴美国、日本等国的专项培训。
2001年,接待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委员赴甘肃考察团、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黑河考察团、亚行环境与社会发展局考察团、日本环境考察团、亚州地区巴迪基金会考察团、瑞典曼伯格水处理公司等外国代表团和国际组织代表团的来访,与多家外国新闻机构和媒体进行接触,对我省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宣传。
环境宣传教育 2001年,我省组织协调省内三家主要媒体全程采访“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活动。“六.五”期间,由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局等四个部门联合在兰州召开《甘肃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团省委及省、市、区环保局联合举办了世界环境日兰州地区大学生保护母亲河、绿色文明陇上行系列活动。省环保局、嘉峪关市政府在嘉峪关市联合召开了“嘉峪关市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动员大会。省环保局组织了3次“环保行”采访宣传活动。各种宣传媒体环境专题栏目播发新闻稿件1200篇(条),25万人直接受到环境教育。省委组织部和省环保局联合举办了地市级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高级研讨班,各地州市负责环保工作的领导同志、环保局局长等30余人参加。举办县级环保局长、企业环保处长岗位培训班各一期,全省有6所学校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16家企业经考核评选为全省环保先进企业。
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2001年,我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茧自缚取得明显进展,投资近300多万元,由日本无偿援助的兰州、天水、嘉峪关天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均已投入运行。省级环境信息系统两网发布重点环保信息、每日新闻近400余条,全省空气质量周报50多期,网上下载环保信息24期。全年发布环保信息20期,专报信息6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