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

【职能机构】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是主管全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调查、评价、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省政府组成部门。内设15个处室(含机关党委和纪检监察),行政编制81名(其中单列2名)。厅直10个事业单位,编制123人。归口管理省地勘局、省有色地勘局和省测绘局,共有在职职工9376名(其中省地勘局6572名,省有色地勘局231 3名,省测绘局491名)。各市(州、地)均成立了国土资源管理局(处),县(市、区)均设置国土资源职能管理机构,乡镇设土地管理所或专职土地管理员。

【土地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临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坐标在东经92°13'一108°46'、北纬32°31'一42°57'之间。全省总人口2592.58万,辖14个市、州、地87个县、市(区)。全省土地总面积45多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土地26.31亩,人均耕地2.82亩。省内地势高亢,地貌复杂,大致可划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等地貌单元,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7.8%平原及河谷川地仅占22.2%。

【土地利用】  据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情况统计,截至2002年10月31日,按原土地分类:耕地4.88万平方公里;园地0.19万平方公里;林地4.8万平方公里:牧草地14.18万平方公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87万平方公里;交通用地0.18万平方公里;水域0.71万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9.66万平方公里。按新土地分类:农用地25.36万平方公里;建设用地0.96万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9.15万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和成矿条件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不但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而且组分复杂、规模各异,远景可观。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56种,  占全国已知矿种的91%。甘肃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1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37种、水气矿产2种。已知各类矿床、矿点、矿化点约3500余处,其中,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1种,有探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地606处,矿区数795个。甘肃省在全国排序居第一位的矿产有11种,前5位的有29种,前十位的有53种。已开采利用的矿产66种。全省有矿山企业2177家,其中国有矿山218个;按规模分:大、中型矿山约占8%,小型矿山占92%;从业人数17万余人。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制品业历史悠久,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3%。

【找矿找水】  2002年共落实国家大调查项目18个、矿引、费项目10个,省留矿补费项目19个,共计投入地勘费用2880万元。2002年新颁发勘查许可证336个,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共计501个。通过这些地质勘查项目的开展,发现了一批新矿点,原有的咸矿带及矿化区也有了新的发现,扩大了资源量。截至2002年底,阳山金矿资源量已达100吨;肃南县小柳沟铜钨矿提交铜资源量20万吨,钨资源量30万吨;卓尼县赛日欠银矿获储量1000吨;在代家庄地区发现一中型铅锌矿产地,铅锌矿储量已达30万吨;金塔县紫山子新发现煤炭资源量1亿吨以上;礼县李坝金矿5号、6号矿床总体金矿储量增至50吨。组织开展了全省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加大了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力度,在严重缺水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临夏市和肃北马鬃山地区打出了优质地下水,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困难。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完成了省、市两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工作。完成了文县等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任务。加强了对武都等3县县城泥石流灾害治理、小厂坝铅锌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项目的督促检查管理,使工程质量达到了全优。组织完成了和政、宕昌两县泥石流灾害治理勘查及可行性研究。完成了全省矿山尾矿、固体废料及地质环境调查摸底工作,小厂坝铅锌矿等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已全面展开。在积极争取建立了敦煌雅丹刘家峡恐龙两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同时,建立了黄河石林、崆峒丹霞两个省级地质公园。

【国土资源规划】  全省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部完成并审批实施,加强了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工作,强化了全省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省、市、县三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已基本完成。《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已经国土资源部审批,将由省政府颁布实施。市、县两级矿产资源规划正在加紧编制,经抽查进展情况良好,2003年6月底全部完成。

【国土资源法制建设】  修订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已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议通过施行。制定了甘肃省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和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责任制考核办法;制定了国土资源审批事项会审制度、违法案件会审制度、执法监察报告备案制度、执法监察督办制度、执法监察错案追究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标拍卖中违纪违法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坚持了规划修编、用地报批、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审批、矿业权审批、矿补费减免等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内部会审制度以及土地使用、矿产勘查开发全程监督、巡回检查制度。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省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214件,已结案1168件,结案率达96%;查处矿产违法案件84件,结案率100%。继续开展了执法模范县创建活动。审批事项经三次下放、取消、合并,现保留29项,比原来减少了43.1%。共清理出规范性文件200件,其中废止100件,修订15件,保留85件。

(张荣珍)

防震减灾

【地震概况】  根据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报告,2002年甘肃省共发生M2.0级地震750次。其中,M2.0~2.9级地震639次,M3.0~3.9级地震96次,M4.0~4.9级地震12次,M5.0~5.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M5.9级。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成丛性,M4.0级地震主要集中在3月、12月;M3.5级地震主要集中在3月、9月、11月、12月。地震活动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河西西部、祁连山中东段和甘东南、甘青川交界三个地区。M4.0级地震主要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带和甘东南地区的玛曲——武都一带,与2001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水平相当。

【重大地震事件及其影响】  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的5.9级地震,是中国大陆地区本年度发生的最大地震。经考察,这次地震发生在河西西段的酒泉盆地内,地震发生时有很大的地声发生。有感范围东起张掖市;西至阿克塞;南起甘青交界;北到肃北马鬃山。震中烈度为Ⅶ度,极震区呈长椭圆形,Ⅶ度区长轴走向N65ºW,长23km,短轴13km,面积410平方公里,Ⅵ度区面积2890平方公里。根据现场考察结果分析,发震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的旱峡——大黄沟断裂。本次地震间接死亡2人,轻伤350人,露天滞留受冻患病8200人,受灾总户数17175户,受灾人口65500人,受灾面积891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5430.59万元。

【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工作根据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与改造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观测岗位责任制,重新修定了资料检评、仪器使用和奖惩等制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台站(网)管理办法。“九五”项目中对部分台站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进行的数字化改造工作在2002年度全部完成,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兰州地震遥测台网、前兆数字化台网、前兆台网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目前运转状况良好;由联合国资助建设的兰州大尖山地震监测台阵,2002年度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第一阶段验收,设备和技术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法共同合作建设的兰州地磁观测站已被接纳为国际实时地磁观测网成员台;监测一线的全体职工,始终把提高观测资料质量作为地震监测工作的重点,全力保证地震观测工作的连续性,努力提高观测资料的内在质量,使地震监测工作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甘肃省地震局2001年度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地震监测预报先进单位,参加全国地震观测资料评比的37台项中,共取得前三名14项,优秀率达100%。

【地震预报】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以后,甘肃省地震形势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小震活动水平提高,前兆异常此起彼伏,宏观异常时有出现。为了提高地震分析预报的科技含量,预报中心科技人员将“七五”至“九五”期间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在全面系统清理、审查地震预报思路、理论、技术途径和方法、指标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及甘肃省特点的综合性预报指标体系。针对本年度全省震情形势的特点,制定了短临预报方案和工作措施,加强了对重点危险区的震情跟踪工作。通过加密观测、加强与邻省资料交换与信息沟通、及时落实各类宏、微观异常,保证了重大震情事件判定的准确性,较好地处理了部分紧急震情事件。对玉门5.9级地震做出了较好的中期预报和震后趋势判定,为政府的震后应急和救灾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甘肃省地震局预报中心被中国地震局授予2001年度地震监测预报及地震现场工作优秀集体。

【震灾预防工作】  继续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起草制定了《甘肃省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甘肃省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甘肃省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在各地继续开展防震减灾执法检查的基础上,2002年以配合全国人大防震减灾执法检查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防震减灾执法检查和法制监督工作。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朱开轩为组长的执法检查组,分别听取了省政府和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市政府及省地震局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7个地震台和3个政府部门、企业的工作情况,甘肃省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的工作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省人大常委会专门致函省政府要求尽快落实解决。此次执法检查促进了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的依法行政意识,有效地推进了全省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

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得到加强。截止目前,按照《甘肃省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各市、州、地政府制定了本地区有关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章或规范性文件,部分市、州、地已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纳入了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重要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法制化管理工作初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宣传继续深入。编印了地震重点危险区领导干部、中小学生、社会群众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读本;指导兰州市地震局对兰州地震博物馆展馆宣传教育基地进行了改扩建;继续利用《地震知识》、《工作动态》和《防震减灾工作简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防震减灾工作和知识的宣传;汇编印发了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防震减灾法及其配套规定,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甘肃省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评为“三五”普法先进集体。

【地震应急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完成了玉门地震的灾害评估工作;基本完成甘肃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录入和建库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好地震应急日常工作,切实做到了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加紧推进省级地震紧急救援系统建设,利用全国人大在甘肃省进行防震减灾执法检查的契机,向省政府上报了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组建的基本框架方案。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中。

【地震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  由甘肃省地震局承担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大震遗迹保护”、“敦煌文物保护数字化研究”进展顺利;科技部公益性研究专项“黄土震害防御与减轻技术研究”在黄土地震灾害区划图编制、黄土生土建筑抗震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期评估得到科技部的好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已发表论文20多篇,中期评估检查获得专家好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地壳介质地震波和电性各向异性的正反演研究与解释研究结果在国际交流中得到国外同行的肯定。承担的地震联合基金、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都出色地完成了计划任务。在做好各项在研项目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争取课题,申报各类课题32项,已获批准16项,总经费172万元。本年度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继续做好中法数字化微震观测、电磁观测、活断层合作研究,中美和中日黄土动力学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接待美国、日本等国家来局(所)访问的专家15人次,联系办理赴国外交流访问17人次。中法科技合作项目以良好的势头稳步向前发展。

【“十五”项目建设情况】  “甘肃省防震减灾观测技术系统改造与建设”项目已完成“甘肃省数字测震台网”、“甘肃省区域地震前兆台网”、“甘肃省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甘肃省数字强震台网建设”、“天祝地震前兆台阵建设”等子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和勘察设计工作;“甘肃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改造工程;“兰州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已完成野外初探和预研究工作,取得了深沟桥断裂和刘家堡断裂探测的初步结果,“十五”重点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

(吴瑾冰)

 

【气候评价】  2002年度全省各季气温明显偏高,降水量上半年较往年偏多、下半年偏少,季节分布不均,春末夏初降水偏多,春、秋季出现连阴雨,伏秋连旱严重。

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0.8~15.9之间,与常年相比,全省各地平均气温为正常偏高,偏高约0.8~2.1,其中河西偏高1.0~2.0,河东大部偏高0.8~2.1,河东年平均气温已连续8年持续偏高。

年降水量全省各地在49.7~587.0毫米之间,全省各地降水分布不均,河西比常年同期偏多2~8成,河东除陇东正常外,其余地方偏少2~4成,河东年降水量连续8年持续偏少。年日照时数全省各地在1901.8~3409.0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河西大部地方正常,河东偏多5%~16%,其分布特点为:春季大部正常略偏少,东部和南部地区部分地方偏少10%~21%;夏季正常略偏多,西部地区正常略偏多,其余地区接近常年;秋季除西部地区偏少外,其余大部正常偏多;冬季正常略偏少。

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沙尘暴、冰雹、暴雨等。

干旱:伏秋连旱严重,7月上中旬~11月中下旬全省大部地方出现了严重的伏秋连旱;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6成。大范围、长时间的伏秋连旱和持续气温偏高,影响了秋季农作物的正常拔节孕穗和灌浆成熟及产量的形成。由于降水偏少,致使河源来水锐减,造成全省主要河流来水量偏枯,水库畜水不足。2002年黄河全年来水量仅为10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5成左右,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分别比去年同期少蓄水36.9%和18.2%,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紧张的状况,对下游水力发电和来年农田的灌溉用水影响较大。

沙尘暴:沙尘暴开始晚、结束早、次数偏少。沙尘暴开始于3月16日,结束于5月5日,3~5月出现区域性(3站)沙尘暴6次。大风和沙尘暴对当地社会和经济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均造成一定危害,许多农作物和农业设施被大风和沙尘暴刮走或毁坏。

暴雨:年内暴洪灾害较轻,共出现暴洪5次。全省约有26个市(县)、78个乡(镇)局地遭受暴洪袭击,受灾最严重的是庆阳、古浪、靖远、宕昌、岷县、临洮、正宁、镇原、武山、凉州、北道、秦城等市(县、区),农作物受灾面积21.2万亩,成灾9.4万亩,损坏房屋44间,伤13人,死亡45人,牲畜4669头(只)。

冰雹:全省先后遭受6次冰雹灾害,5~7月最多。遭受雹灾危害较严重的是陇东部分地区、定西地区南部和天水市,涉及46个市(县)、299个镇(乡),农作物受灾面积260余万亩。

主要天气灾害事件为连阴雨、大风和干热风。

连阴雨:4~5月,河西中东部和河东地区出现连阴雨,持续时间一般为5~10天,最长为15天。9月初至9月中旬,全省大部出现连阴雨,持续时间为5~14天。这两次连阴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使旱情有所缓解,但是春季连阴雨对冬小麦影响较大,由于日照不足,对冬小麦抽穗、扬花不利,也加重了条锈病的蔓延。秋季连阴雨造成了20%的玉米倒伏,导致减产1~2成,此外还对果类、葡萄的着色和糖分积累,棉花裂铃吐絮和纤维品质不利,并对复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不利影响。

大风:7月20日,威武市凉州区6乡镇遭受大风侵袭,玉米、葵花等农作物大面积倒伏,致使部分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总受灾面积58084亩,损失逾1200万元。

干热风:6月中旬~8月上旬,河西走廊部分地区出现7次干热风天气,一般为中等偏弱强度。干热风对春小麦和一些经济作物的正常发育和产量有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地区的孜然产量减产50%,甚至绝收,经济损失惨重。

2002年上半年农业气候条件是近10年以来少有的好年景,1、2月冬麦区降雪偏多,春季和夏初大部地区降水偏多,第一场好雨出现早、雨量大,5月出现连阴雨,均匀、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夏粮丰收。下半年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出现严重的伏秋连旱,对秋作物生长十分不利,影响旱作农业区秋粮产量,9月上中旬出现连阴雨,对旱情有所缓解。全年降水偏少,致使河源来水锐减,主要河流来水量偏枯,水库蓄水不足。黄河上游出山口流量创1956年有记录以来的极小值,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蓄水偏少,水资源紧张,影响了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气象服务】  省气象局和市(州、地)气象局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把决策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努力拓宽业务服务领域,主动、及时地开展了全方位的气象服务。不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充实和完善了决策服务机构,修改了全省周年服务方案。根据党政领导部门的需要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主动地向有关部门提供了旱情、墒情、雨情、灾情及重要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为省委、省政府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全省周年服务方案和决策服务系统建设,组织建成了中国沙尘暴专业网站;开展了数值预报模式引进的前期调研工作;加强了对下级台站的业务指导,通过9210卫星网下发短期、中期、气候预测、气候评价、决策服务等15种预报及服务类指导产品,给基层台站提供了时效更长,时空精度更高的指导产品和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编制了《甘肃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表彰办法》;编写了《黑河流域人工增雨(雪)作业体系工程》和《国家气候观测系统榆中试验示范基地》的项目建议书,并上报中国气象局。制定《沙尘暴年鉴》编辑出版方案,积极争取参与《沙尘暴年鉴》的出版工作等。省气象局先后提供了《去冬前春气候情况分析及未来天气气候趋势预测》、《2002年5月降水及对当前农业影响的分析》、《近年来沙尘暴情况简述》等20多篇综合材料。提供《专题气象服务》及临时性决策气象服务专题材料73期2600多份,《雨情快报》87期、《雨情呈阅件》60期、《雨情旬报》18期、《决策服务》18期、《灾情月报》5期、《灾情》143份、《抗旱防汛气象服务》17期。

短期气候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对春季、夏季降水总趋势、第一场透雨出现的时间、春末夏初旱、伏旱、气温的预测准确、服务及时;中期预报对重大关键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短期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冰雹、沙尘暴等基本无漏报。特别是在认真总结往年大风、沙尘暴天气预报经验,高度重视沙尘暴监测预报和联报联防。

全省紫外线观测网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并制定了《紫外线观测业务规章制度(试行)》。为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石油天然气管道铺设、汛期水库调蓄水等提供了优质的专项气象服务。通过中国沙尘暴专业网站、农经网等,为社会各阶层用户提供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气象服务。积极开展区域协作,西北五省(区)局在管理、业务、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发布了“五一节日”预报、“高温预报”、“高考预报”、“引洮工程奠基气象保障专题预报”、“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现场检查专题预报”等预报服务。3月28~29日、4月6~8日、28~29日3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兰州中心气象台在向省委、省政府、省防汛办进行预报和情报服务的同时,会同甘肃交通广播电台在天气预报值班室设立直播间,及时进行沙尘暴天气的实况、移动路径等内容的滚动报道,向社会各界提供了沙尘暴的跟踪服务,由于警报发布及时,预防得力,使年内甘肃省出现的沙尘暴天气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服务效益。启动省级专业气象产品上星,于4月份通过卫星正式下发了4类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预报、医疗气象预报和生活指数预报)。兰州市气象台为 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十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河山情大型航拍活动,提供了气象要素及预报服务,保证了大型航拍顺利进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庆阳慰问演出期间,庆阳气象台打破常规,开展了多种形式气象服务工作,保证了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6月7~10日武威市南部山区出现了大雨,局地大到暴雨、冰雹等洪涝灾害,过程雨量达40至50毫米,2人死亡,全市经济损失达7000多万元。其中天祝县遭受了自195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灾害。武威市气象台全体业务人员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险救灾服务中,连续进行滚动预测服务,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灾情,为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2002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5架(次),累计飞行76.8小时,航程2.8万公里,增雨量约7.2亿立方。同时,适时组织全省270多处作业点开展高炮、火箭、焰弹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共作业1430点(次),施放焰弹、“三七”高炮人雨弹、火箭弹共计28314枚(个),取得了良好的防雹增雨(雪)效果。

全省省地两级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建成并投入运行。截止2002年底,发布市场信息、供求信息等各类信息数约254000多条,网站点击数约21500次,注册会员数200个,网上交易额约6000万元,约有70%的县有自己的网页;组织拍摄甘肃兴农网专题片,在各大电视台播放,极大地提高了兴农网的知名度,并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赞誉。

【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升水平和质量。省气象局、武威市气象局、临夏州气象局、定西地区气象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白银市气象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行业。兰州中心气象台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科普基地,张掖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命名为全国气象部门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甘南州气象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称号。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服务规范化活动,授予14个气象台站为全省气象部门第二批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省文明委隆重推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先进行业和十大文明单位,组织“双十佳”宣传活动,省局作为十大先进行业之一,在省电视台进行了专题宣传。落实中国气象局精神文明建设资金15万元,为12个市州地局配发了数码照相机,为6个市州地局配备了乒乓球台、健身器、图书、家庭影院、棋牌桌等文化宣传设施。                               

(李春亮)


文本框: 基本经济概念与常用统计术语

 

 

 

 

 



现代企业制度  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其主要内容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指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投资及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与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景气  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它是指经济运行的状态,所谓景气通常是指“繁荣、兴旺、上升”,而不景气则是指“萧条、衰退、下降”。

企业家信心指数   是根据企业家对本行业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通常是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

企业景气指数  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