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通信
交 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8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7.1%,比2002年增长15.2%。全年开工建设等级公路27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4公里;建成等级公路8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73公里。新增乡村道路1710公里。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达到1016公里,高速公路投资规模达到235.69亿元。交通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兰州至海石湾、兰州至临洮、山丹至临泽、临泽至清水、合作至郎木寺、刘寨柯至白银、罗汉洞至长庆桥7个续建重点公路项目的路基基本贯通,进入了路面施工阶段。其中兰州至海石湾高速公路忠树段建成通车,使兰州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实现全线通车。永昌至山丹一级改高速、树屏至徐家磨、清水至嘉峪关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建成了12条901公里通县公路和国扶县连接国道公路,新开工了28条2534公里县际公路。加快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了4个不通公路的乡通等级公路的项目,实现了全省1542个乡镇全部通公路的目标。新增300个行政村通公路,敦煌市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全年在建的客货运站场项目30个,其中建成12个。实施了农村运输网“村村通班车”试点工程,建设乡镇汽车站12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站88个。加快了黄河白银段航运工程的建设进度,新开工了黄河刘家峡库区航运工程及崆峒水库码头等6处码头。狠抓了1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其中嘉峪关至安西一级公路、安西至敦煌二级公路、武威过境段高速公路、临夏至合作二级公路、敦煌至岌岌台二级公路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河口至屯沟湾公路大中修工程被列为利用世行贷款余额项目;定西至罗汉洞高速公路被列入亚洲银行贷款滚动计划;临洮至两河口二级公路项目列入亚洲银行贷款备选项目;天水至宝鸡甘肃段高速公路已完成航测、遥感工作,正在进行工可研究和环保、水保评估。
【公路养护管理】 到2003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659公里,比上年增加43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55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48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公里。路面铺装率达到84.86%,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42.58%。全省实现了市州到县通油路、县到乡通公路的目标。全省86.0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94.59%的行政村通了机动车。省养公路平均好路率达到72.11%,综合值73.53;地养公路平均好路率达到52.76%,综合值64.13。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认真落实“全面养护、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确保畅通”的方针,通过开展“好路杯”养护竞赛、农村公路“筑路月”等活动,及时处治公路发生的各类病害,特别是及时抢修公路水毁,保障了交通运输的畅通。实施了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对公路行车事故多发路段完善安全设施,增设警示标志、紧急避险车道,使公路行车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学习贯彻新的《路政管理规定》,查处拆除了一批侵占、损坏公路的违法行为和违法建筑。经省政府批准,在全省重点国、省道设置了12个超限运输监测站(点)。
【公路水路运输】 到2003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到11.12万辆,比上年增长2.6%。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37亿人次,旅客周转量87.16亿人公里,货运量2.07亿吨,货物周转量123.71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32%、3.69%、1.49%和4.36%,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达到91.58%、37.77%、86.61%和19.55%。道路运输业年产值达到61.4亿元,增加值2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9.1%,增加值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2.3%,为社会提供23.1万个就业岗位。全省船舶拥有量达到1371艘,其中营运船舶390艘,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3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102万人公里,货运量43万吨,货物周转量65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55%、4.42%、7.50%和8.26%。
【道路运输结构调整】 加快运输企业改制和整合步伐,平凉、陇南、白银、临夏、酒泉的运输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组建了甘肃东部运输集团、南部运输集团、银冠集团、骋达运输集团、神舟运输集团。全年新增二级以上客货运企业10户,三级客货运企业21户。运输市场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道路客货运经营业户平均每户拥有的车辆数进一步提高。积极调控运力结构,全省营业性客车中,中级以上班线客车在客车总量中占到11%;营运载货汽车中,重型载货汽车在货车总量中占到7%。加快运输经营及组织结构调整,全省干线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跨省运输、快客运输快速发展,快速客运已覆盖到全省57%的县市区。一批小轿车定线运输应运而生。在1个区和2个乡镇的88个行政村开展的“村村通班车”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站运分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运输站场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及汽车检测市场、汽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
【交通市场秩序整顿】 道路运输市场重点对驾驶员培训、危险货物运输、汽车维修、检测及道路货运代理、配载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大了对客运班线超类别经营的查处力度,取缔了一批不合格驾校、无证经营业户及占道修车业户。水运市场重点开展了运输船舶经营资质清理整顿,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开展了渡口安全专项整治。交通建设市场重点整顿了公路监理市场,完善了工程设计变更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劳务用工管理。加强对工程项目招投标及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行政监督和稽查,较好地防止了工程建设中转包和非法分包行为的发生,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强了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保证了建设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深入开展了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收费站点工作,交通部门取消及合并了70项涉及向机动车辆收费和罚款的项目,取消1个公路收费项目,撤销合并5个年收费金额达650多万元的主线收费站,进一步巩固了治理公路“三乱”的成果。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及“百日安全无事故”等活动,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
【交通征稽工作】 各级交通征稽部门坚持依法征费,严厉打击偷、逃、抗缴交通规费的不法行为,征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征收的交通规费、车辆通行费和代征车辆购置税分别比上年增长6.13%、38.96%和8.87%。
【交通体制改革】 推进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在总结张掖公路分局“一分局四实体”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全省公路总段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在全省12个公路总段开始实施。加大交通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甘肃驼铃工贸有限公司与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等合资成立了兰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投产当年有182辆客车下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企业化改制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加大了对“路桥”、“五环”及各公路总段施工企业的规范和改制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交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减少行政审批项目15项。运输管理机构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制度创新,首次对客运班线经营权进行招标,打破了客运班线使用终生制,优化了道路运输线路资源配置。
【交通产业开发】 全省交通系统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公路绿化、交通旅游、公路广告、高等级公路服务区开发等路域经济项目。省交通厅所属单位新增各类路域经济企业(实体)14个,新增就业岗位656个。连霍国道主干线甘肃段有8个服务区投入运营。路域经济企业(实体)全年完成产值22.39亿元,实现利税1.31亿元。
【交通科技教育】 围绕解决交通生产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全年共实施各类科研项目19项,有6个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了成果鉴定,另有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全省有6段408公里高等级公路实现了不同管理主体间的联网收费,主线一卡通行,高等级公路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规费征稽网络管理系统在加强征缴、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通厅政府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运行。积极推进交通教育体制改革,经省政府批准,省交通学校和交通干部学校两校合并组建了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各单位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广泛开展了职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充分调动了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
【交通法制建设】 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了地方性交通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修改调研工作。加大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开展了《行政许可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加大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力度,公路路政、道路水路运政、海事、船检、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执法工作都得到加强。继续开展了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加强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取消了近800人的交通行政执法资格,进一步提高了交通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防治非典工作】 2003年上半年,面对突发的非典疫情,交通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交通部提出的“交通不断、货流不断、人流不断、病源切断”的“三不断一切断”要求,对防控“非典”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形成了统一协调、保障有力的疫情防治工作机制,有效地落实了防控责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规范公路检查站的设置,严禁在公路上设置障碍,确保了交通运输的安全畅通。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政策,对受非典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免征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运附加费和运管费4761万元。同时对行驶高速公路的运输企业车辆实行通行费优惠政策,减免车辆通行费达1152万元。在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采取措施引导运输企业开展增运增收、生产自救活动,努力把非典造成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管理年”活动】 针对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规范的问题,全省交通系统深入开展了“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清理、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全员管理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认真查找了交通经营与运营、计划与财务、建设与施工、劳动与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查找了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发展思路、思想观念、工作状态上存在的差距,并认真分析原因,进行专项整顿,解决了一批管理工作中久拖不决的难题,使交通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陈新年 胡殿弼)
道路运输
【综述】 截至2003年底,全省道路运输业完成年产值61.33亿元,增加值29.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9.03%,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3.5万个。
【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完成投资17760万元,国家级兰州公路主枢纽信息中心己批复立项,全省17个一、二级车站配备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和X光安全检测设备,部分快速客运车辆安装了GPS,全省道路运输信息平台前期工作己基本完成。有效的提高了运输基础设施水平,创造了良好的运输生产环境。
【道路客货运力、运输量】 截至2003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到11.9万辆,其中客车3.6万辆,货车8.3万辆。完成全社会公路客运量1.37亿人次,旅客周转量87.16亿人公里:货运量2.07亿吨,货物周转量123.7亿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91.6%、37.8%、86.6%、19.6%。
【道路运输市场主体优化】 截至2003年底,全省拥有道路运输业户达25600户,比上年同期下降13.7%;经营资质的客货运输企业224户,其中:一级客货运企业5户,二级17户,三级50户,四级五级152户。客运经营业户平均每产拥有客车数由上年的10辆提高到23.5辆;货运业户平均每户拥有货车数由上年的3辆提高到了3.7辆。
【道路运输网络】 截至2003年底,全省已开通客运班线3877条,营运里程达64万公里。其中跨省线路412条697个班次,延伸到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区线路1059条2865个班次。快速客运已覆盖到全省的14个市(州、地),并延伸到青海、宁夏、陕西等省会城市;全省乡镇通客车率达到97%,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86%。
【道路运输服务】 实施站级浮动定级和服务星级评定,全省等级汽车站达到155个,其中一级站17个、二级站38个、三级站54个,四级站46个;全省等级货运站达38个。全年培训道路运输从业人员1.6万人,培训驾驶员3.8万人。新建A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7个。改造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8个。
【运输结构】 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按照国有企业多元化、民营企业集约化、个体业户公司化的原则,加快了运输企业的改制与整合。截至2003年底,60%的国有运输企业基本完成二次改制,80%的客运个体业户基本实现了公司化经营。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重点引导组建了东部运输集团、南部运输集团、银冠运输集团、骋达运输集团、神舟运输集团等跨区域性或跨区域性运输集团,使运输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全省20户运输企业自愿联合,发起筹建的甘肃陇运集团己完成工商注册,目前正在抓紧企业内部改制和控股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在调整企业经营结构方面。全省快速客运取得长足发展,已有16家运输企业开通了60条快客班线,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超长客运班线投入运营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客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村通”客运网络示范工程在我省酒泉市肃州区,陇南环县吴城子乡、两当县显龙乡开展试点,新建乡(镇)汽车站12个,行政村汽车站88个。投放了专门设计的农村巴士,被农民兄弟称为“连新工程、富裕之路、小康通道”。张掖、临夏、天水等地运输企业,以农村客运巴士、夜宿农村班车、串村客运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积极进行客运村村通试点,较好地适应了农村运输需求,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甘肃现代物流开始启动,以酒钢集团为主体的嘉峪关、兰州物流园区正抓紧规划,古城坪物流园区已完成建设前期工作。
【市场秩序与经营行为】 驾驶员培训市场纳入行业管理。根据甘肃省政府将驾驶员培训市场纳入行业管理的通知精神,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积极与公安、财政、物价等部门协调,对全省驾驶员培训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共核定合格驾校63户,占原驾校总数的48%,其中一类驾校4户、二类驾校32产、三类驾校17户;核定限期整改驾校11户,取缔驾校10户,为进一步规范驾培市场管理,提高驾驶员培训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客运出租汽车宏观调控。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引导个体运输业户和出租车企业(车行)加快整合,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实现了紧密型公司化经营。全省客运出租经营业产407户,业户总数比上年下降了31.2%。
严把危险货物运输市场准入关。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资质进行全面审定,重点对天水、定西等7市、地的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资质进行了审核,共确认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48户;对达不到一级技术标准的车辆坚决清退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市场,核准危险货物车辆1614辆,车辆数比上年下降17%;严格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资格,使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
清理客运班线和挂靠车辆。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企业名称、车号、营运证号、线路标志牌、从业资格证“五统一”的原则清理出“空头”客运班线56条276个班次,未经审批而私自开通的非法客运班线80条245个班次,发生过特大交通事故应予以注销的客运班线7条5个班次。并通过督促企业与单车经营者解除挂靠合同或协议,采取出资收购或折价融资入股等形式将1251辆挂靠车辆产权转为企业资产。
强化运输安全管理。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健全了安全管理组织,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重特大事故、突发性群体事件、自然灾害等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加强源头管理,全面落实“三关一监督”制度和“五不出站制度”,使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事故发生率和伤亡人数比上年有较大幅度降低。
【行业改革、运输监管】 加强政策规划引导。重新修订了《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出台了涉及行业管理、结构调整、市场运行等21个道路运输管理的制度、办法,对加强行业管理、加快结构调整、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开展了道路运输快客班线经营权招投标试点工作,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运输资源。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关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和要求,对兰州-天水,兰州-武威、武威-天水三条快速客运线路进行了招投标,对进一步优化全省道路运输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运输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减政放权,改革管理方式。实施了《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推行政务工开实施意见》,面向全社会公开政策规定,领导决策、行政审批、信息资源、办理程序,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促进道路运输机构正确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
公 路
【公路工程建设】 2003年,甘肃省公路局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和制定扶贫公路、通县公路、农村公路及县际公路管理办法,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截至12月底,全省路网改造工程及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6.65亿元,占年计划的100.9%。其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兰临高速公路除1标段380米路基和两座特大桥外,其余路基全线贯通,垫层基本完成,底基层完成25公里,完成投资11.5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合郎公路路基全线贯通,路面垫层基本完成;永山一改高21座天桥和分离式立交桥已完成14座,辅道工程路基基本完工;县际公路开工28项,完成投资7.77亿元。完成了100个通乡等级公路的验收工作和4个乡通等级公路建设项目。通过不懈努力,敦煌市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镇原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政县积极进行了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全省还解决了300个行政村通公路问题。全省实现了“地到县通油路,县到乡通公路”的目标。
【公路养护】 2003年通过在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上认真组织开展以处治路面病害为主要内容的“好路杯”竞赛活动、以“防非保畅”为主题的养护突击活动和“文明畅通”、“修复水毁、恢复路况、整修标准路”活动,使国省干线路况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在地方道路的养护中积极开展了以处治路面病害为主要内容的“好路杯”养护竞赛和“筑路月”活动,县乡公路的养护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截至12月底,省养公路年平均好路率达到了72.1%,综合值73.53,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73个百分点和1.1;地养公路年平均好路率达到52.76%,综合值64.13,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01个百分点和1.21。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659公里,比2002年底增加436公里,其中二级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4803公里,比2002年底增加197公里。全省国省干线共处治公路水毁549处,清理塌方12.68万立方米,修复路基182.2公里、路面586.42公里,完成油路修补244.86万平方米,挖补罩面和重铺323公里,薄层封面263.8公里。计划安排的45座危桥加固改造工程除堡子坪大桥外,其余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070万元,去年11月份安排的78座危桥已有54座开工建设,完成投资430万元。
【养护机制改革】 省公路局按照“态度坚决、方案可行、措施得力、步子稳妥”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全省公路总段改制实施方案》和8个配套办法,并组织召开了全省养护运行机制改革会议。全省各公路总段的改革方案经省厅批复后已推开。同时,省公路局结合“管理年”活动,重点对局恒达集团按照“三个规范,一个理顺”的原则进行了整改,完成了资产界定工作,省交通厅已对恒达集团的资产进行了确认。经省政府体改办批准,成立了恒达集团职工持股会,召开了首届职工持股会会议,选举产生了职工持股会理事会。另外,远大集团改制基本完成,同时还制定了供热站“改制实施方案”,成立了公路局物业管理中心。
【路政管理】 全省路政执法机构积极加强路政队伍建设,省养、地养公路分别聘用路政管理人员689名和251名,一次性为全省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配置43辆路政执法专用车辆,加强了对超限运输车辆的治理。在全面抓好超限运输监控监测点建设的同时,向高速公路派驻了9个路政管理大队,圆满完成了国家重要物资运输监护工作。全年共查处违法建筑3.57万平方米/730起,查处损坏路基、路面2.02万平方米/980起、蚕食侵占公路1.17万平方米/9291起,埋设管道管线4419平方米/171起,收缴赔补费2040.8万元。
【收费公路管理】 2003年,全省收费公路积极开展文明收费、优质服务活动,制定完善了14项收费公路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开展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百日竞赛”活动和收费队伍军事化比武、收费知识竞赛活动。同时全面推行了百元工资含量分配制度,全年共完成通行费征收3.29亿元,占年计划的103.9%;全省拖养费征收完成5439万元,占年计划的104.5%。
【基础管理】 通过开展“管理年”活动,制定了有关路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规划,严格了建设资金的拨付与管理;积极实施“科教兴路”战略,加强了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创办开通了公路局网站,公路局局域网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完成了对中川、车道岭等5个收费所的财务专项审计工作。
(赵彦龙)
民 航
【转换机制、稳步改革】 按照国务院下发的《民航体制改革方案》,2003年甘肃机场集团公司将进行机场属地化改革。面对机遇和挑战,甘肃机场集团公司积极转换内部机制,挖潜创新增效,全面推进改革。新组建的甘肃机场集团公司将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按照民航行业法规政策的要求,根据新体制的要求尽快建立完善新的安全防御体系,在确保飞行安全和空防安全的大前提下,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探索有利于甘肃机场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机场业内外先进企业开展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适时地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甘肃经济建设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夯实基础、狠抓效益】 甘肃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把安全保障飞机起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提高保障质量和完善机场保障功能,多年来,没有因机场服务保障原因,发生有效投诉事件。2003年,甘肃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总局、管理局工作会议、安全会议及甘肃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安全工作目标,全面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准确把握安全工作重点,狠抓各项安全制度措施的落实,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精心组织安全主题活动,在省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安全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的态势,顺利实现了第17个航空安全年,并为集团公司体制改革顺利展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全年共安全保障起降15748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91.36万人,货邮吞吐量16991吨,创历史新高。
【创新管理、确保安全】 2003年,面对机场属地化管理中所带来的一些困难和复杂情况,在探索更为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同时,甘肃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更新安全管理理念,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解决先进的安全保障设备设施与员工业务素质之间的矛盾。各保障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职工业务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一方面,选送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另一方面,邀请业内专家现场讲授,做到“送出一批、成熟一批、带动一批”。其次是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新旧观念的矛盾,即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之间的矛盾。第三是解决滞后的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岗位竞赛活动,对职工进行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业务知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岗位纪律教、规章制度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保证了各项安全制度措施的顺利实施。
【迎接挑战、加快发展】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抓住有利时机,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近年来,甘肃机场集团公司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以推进规范化管理,创建文明机场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维护职工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实中求新,稳中求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兰州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扩建工程相继竣工并投入运营,极大地改善了甘肃投资环境,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2003年,面对属地化改革中的一些困难和复杂情况,甘肃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在稳步推进改革,积极转换机制的同时,加大基础建设步伐,以谋求甘肃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有更大发展。庆阳复航改造工程2003年9月29日奠基开工兰州中川机场已发展成为国内干线机场,西北支线枢纽和欧亚航路备降机场。嘉峪关机场的改造、夏河机场的建设以及利用张掖、天水等军用机场开展民用航空业务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的进行。以兰州中川机场为中心的省内支线机场网络日趋成熟,机场经营渐成规模,各项服务保障功能更趋科学先进。
【筑巢引凤、开辟航线】 发展支线航空运输,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航空运输市场。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几年甘肃机场集团积极寻找良好商机,进一步拓展发展环境,并以公平竞争、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优质高效的保障服务,不断吸引各航空公司到甘肃各机场开辟航线,增加航班。目前甘肃机场已与国内外20多家航空公司(分公司)合作,开辟了甘肃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成都、沈阳、乌鲁木齐等国内近30个主要城市的40多条航线,1条地区航线和3条不定期国际包机航线。今年,又新开辟了嘉峪关—兰州—北京等5条航线。随着机场的不断发展,公平竞争、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优质高效的保障服务将会吸引中外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来甘开辟航线。
(高 桦)
电 信
【综述】 2003年,围绕集团公司确定的九大战略和省公司确定的通信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加快业务创新和努力增加业务收入为主线,抓好营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创新”,抓紧创收增效、降本增效“两个环节”,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全省电信企业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为实现“网络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的战略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营销服务】 全省电信企业继续强化“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理念教育,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理顺经营机制,开拓经营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经营工作是各级企业的中心工作,通过每周经营例会制度和经营信息网页,力p强了省地两级企业的信息沟通,为省公司及时、准确的了解竞争动态、判断市场形势、制定经营策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业务发展方面以宽带和无线市话业务为重点,全面开展针对性营销,先后组织开展了宽带极速之旅、家家e春风行动、小灵通亲情活动,无线市话提前2个月突破了100万户,公话会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发展。在营销服务方面,一是继续细化和落实渠道建设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各类服务工作规章制度和流程,特别是对大客户、商业客户和公众客户提供主动地、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优质服务;二是组织开展了营销服务竞赛活动,并对客户服务热线、公用电话、营业厅规范、客户经理服务规范和服务礼仪、客户回访制度、用户一次有理由申告下岗制度以及服务质量指标、资费执行情况等进行了全面地明察暗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强了大客户、重点客户服务工作,制定《甘肃电信大客户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组建了大客户经理虚拟团队,充实了大客户经理队伍,规范了大客户营销服务支撑流程,受到了大客户的欢迎。2003年9月,省公司被甘肃省质量月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授予“甘肃省服务质量用户满意企业”称号;10月份,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2003—2004年度诚信单位”称号。
【投资建设】 全省电信企业按照“量入为出、效益优先、规模适度、充分挖潜”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合理安排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保证了无线市话和宽带业务的投资,为进一步加快重点网络的建设和重点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完成了112测试系统扩容改造工程、全省计费系统扩容改造工程、全省“九七”系统扩容改造工程、全省城域网扩容改造工程、全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工程、省智能网扩容工程、IPHOTEL项目工程、智能公话平台建设项目工程、1000号平台改造工程、全省163/169邮件系统优化工程、168系统扩容改造工程等11项重点工程。
完成了省石油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人行等大客户光缆接入工程项目,满足大客户用户需求应急工程。
完成了兰武铁路二线复线工程电信设施迁改与铁路部门的谈判工作,西气东输工程与建设单位的谈判工作,争取到最大的补偿,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网络质量】 全省电信企业积极推进本地网综合化集中维护体制改革,建立以网管控制为手段的维护体系,认真落实各项维护工作制度,理顺各项处理流程,加强管理,完善职责,强化培训,规范操作,提高了网络运行维护质量和运行效率,网络端到端的维护服务水平和快速响应能力明显提高,较好地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网络运行维护绩效考核指标,为经营服务和互联互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圆满完成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及抗震救灾、“4.15”森林火灾等重要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管理工作】 全省电信企业继续深化五项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五项机制创新工作,积极推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缩短资本链条,强化财务集中调控,完善改革配套措施,使资金管理效率逐步得到提高。制定了比较统一、科学、高效的省市收支两条线、市县报帐制管理流程,逐步加强了对资金上缴率的考核和对现金流入、流出以及现金存量的分析和监控。以资金管理为切入点,理顺了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流程,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的顺利衔接。组织实施了“小金库”的清理检查和财务集中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检查,确保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计费账务集中管理系统得到完善,完成了二期工程需求的整理和提交工作,明年将实观实时计费功能和银行直联收费功能;九七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计费、营业受理等主要数据的集中管理、统一模式分析和快速分享,系统的业务受理功能、客户资料管理渠道支撑等功能全部投入使用,对渠道营销和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加强了统谈统签集中采购管理工作力度,形成了全省电信统一、清晰、明确的统谈统签集中采购流程,实行项目经理制管理,制定了大客户应急流程,进一步落实了工程建设管理责任。加强投资计划管理的管控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流程管理,解决了投资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建设资金申请拨付、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报批手续以及工程建设信息交流等问题,使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贯彻落实薪酬激励、效绩考核、竞争上岗、职业发展和培训教育等五项机制创新工作,在全省电信企业推行了百元业务收入工资含量挂钩考核办法,把企业发展的压力递延到全体员工,也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业务发展和业务收入的增长。
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建成了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市场经营管理系统工程、集中采购及预算管理系统工程、客户服务信息系统工程等,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精神文明建设】 全省电信企业在省公司党组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甘肃电信企业“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2003年甘肃电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的要求,加强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以提升服务为重点,以塑造形象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企业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三德教育”,着重抓好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和提升服务相结合、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和推进企业发展改革相结合、加强员工“三德教育”,和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文明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为企业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开拓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2003年元月,省公司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6月,被省政府授予“优秀企业”称号;省公司总经理恩广礼被授予“甘肃省功勋企业家”称号。在省委组织开展的“个十百千万”诚信建设工程启动大会上,省公司被确定为争创“十佳诚信行业”的代表在会上做了发言,在职业道德建没方面也得到了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的肯定和好评。目前,全省电信企业有16个单位建成“省级文明行业(单位)”,90%以上的企业获得各级文明单位称号。
铁 通
【综述】 2003年,甘肃铁通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省通信管理局、兰州铁路局、社会各界及广大用户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通信事业有了可喜的发展。网络容量、通道能力均已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了体系完整、功能齐全、稳定可靠,覆盖甘肃境内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通信网,西北环数字传输系统传输带宽最高可达100G,可向社会公众提供本地电话,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互联网,网络资源出租及代维,数据,综合信息服务,GPS卫星定位,全视通,智能网,卡类,无线寻呼,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等除移动业务以外的各项基础和增值电信业务。全年,新增固话用户84964户,新增互联网用户5525户,新增寻呼用户2417户,业务发展取得较大突破。
【服务工作】 扎实开展“服务质量年”活动,始终把提高服务质量放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积极实施服务创新,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标准上,制订完善了各项服务规范、业务流程和管理办法,落实了“四个100%”回访制度,每月不定期对查号台、10050客服中心进行互相拨测检查,组织员工代表和相关部门对窗口单位的服务工作进行了巡视督导,保证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控性。大力选树服务典型,评选表彰了十大“服务明星”,组织他们赴深圳、香港等地学习考察。在服务创新上,首家推出话费详单服务,率先把“话费知情权”还给用户,给用户“明明白白消费”的承诺;建立了铁通西干线CS游戏网站,丰富了互联网内容;与工商银行合作,利用其营业网点代收铁通服务费,方便了用户交费;设立“服务监督岗”,推出了一站式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内容。2003年被评为“甘肃省服务质量用户满意企业”,同时,有2个营业厅被评为“全省用户满意电信服务明星班组”,5名员工被评为“全省用户满意电信服务明星”,1名员工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电信服务明星”。
【投资建设】 以提高综合接入能力、改善网络运行质量为目标,全年,完成省内城域网干线管道、光缆建设项目28项,接入网项目19项。加快经营分析系统建设,建成集计费、装机、结算等为一体的分析平台。加强工程管理工作,对工程管理开展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和专项整顿,对启动的建设项目主动接受省通信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提升了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运营维护】 规范通信机房、营业点和通信设备的安全管理。制订IC电话系统、智能网等有关主控或网管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制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坚持开展应急通信抢险演练,防火防爆专项整治,防洪工作检查,提高了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根据运维工作需求,及时调整维护组织、配备必要设施、交通工具,提高了处理故障能力和设施保障能力,保证了网络运行安全。确保了“非典”、“两会”、提速试验等特殊时期的通信任务。
【内部改革】 继续坚持和完善公开选拔制度,推行两级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对省分公司和各地市分公司17个管理岗位进行了内部公开招聘。建立干部监督机制,把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结合起来,实行干部任前公示,落实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了干部部门与纪检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集教育、管理、监督、自律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在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方面,根据市场变化和经营工作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机构设置,使经营管理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兰州飞天网景
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兰州飞天网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企业信息系统软件、Internet网络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企业门户软件并提供专业、全面、系统、成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通信系统网络集成乙级资质、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专项设计甲级资质,是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国家认定的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国家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火炬计划优秀高新技术企业、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
飞天网景自1999年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创新为灵魂,专注行业、立足应用,不断为客户创造新的、持久的价值为己任,在ISO9001质量体系下,遵从软件项目管理规范,按照CMM的标准要求,开发出了十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级产品,并已获得国家软件产品登记和著作权登记。飞天网景面向行业用户,在软件、信息系统集成、电子工程、信息网络运营与电子商务、行业客户支撑服务等领域内构建起多元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产品研发新格局,业务涵盖电信、金融、政府、教育、石油、司法等行业和部门。飞天网景以专业、成熟的产品解决方案和高效优质的服务支持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与支持。
在“向国际化企业迈进”战略目标的激励下,飞天网景将继续保持与IBM、Microsoft、Oracle、Cisco、Sybase、HP、3Com、Sun、Lucent、IBDN、阿尔卡特、联想、华为等国际主流集团业已存在的良好合作关系。坚持规范,坚持创新,坚持卓越,用真诚和智慧开创美好未来!
拥有一流的软件研发团队。飞天网景现有员工95%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占到全部人数的70%,在多年大型项目的成功研发锤炼下,我们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软件研发团队。
拥有一流的电信业务专家。多年以来,我们吸收和培养了一批既深刻理解电信业务,又精通软件工程的需求设计分析专家。他们是飞天网景成功立足电信行业的基石。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远大宏伟的战略目标,有效公平的竞争机制,持续深入的培训体系,轻松宽容的创业氛围,激励员工以积极、向上、自信的人生态度,支撑起企业发展壮大的广阔天地!
服务理念。秉承中国电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宗旨,飞天网景坚持“用户需要一次服务,我们提供两次服务”,7*24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持续、专业的支撑服务。
【成功案例】 软件类:无线市话(移动)计收费营业受理系统、电信关口局联机计费结算系统、甘肃电信网络管理、电信计费系统、本地网管线资源管理及预测系统、甘肃省无线市话基站网管系统、无线市话交换网管系统、飞天城图形网络虚拟社区、物资库存管理系统、掀牛多人网络游戏、宽带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系统、飞天程控通电子工单系统。其中:被甘肃省科技厅鉴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为无线市话(移动)计收费营业受理系统、电信关口局联机计费结算系统、甘肃电信网络管理、本地网管线资源管理及预测系统、甘肃省无线市话基站网管系统。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为本地网管线资源管理及预测系统、电信计费系统。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无线市话(移动)计收费营业受理系统。
GIS产品:本地网管线资源管理与预测系统,获得2002年9月第五届Arc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上“最佳软件应用奖”2003年7月,获得ESRI公司第23届全球用户大会“特殊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