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
农 业
【综述】 2004年,全省农业经济发展较好,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农民收入增幅较大。全年农牧渔业增加值可达281.4亿元,比上年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52元,增长10.7%,增幅是近6年来最高的一年。粮食面积下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粮食面积恢复到3802万亩,总产达805.8万吨,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夏粮336.94万吨,增长1.09%;秋粮468.86万吨,增长2.81%。棉花种植面积102.5万亩,增长31.01%;油料种植面积499万亩,下降0.7%;糖料种植面积6.9万亩,下降12.42%;蔬菜种植面积425.1万亩,增长5.4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78.72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12.83%和13.48。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24.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肉牛饲养量达到500万头,比上年增长5.3%;肉羊饲养量达到2147万只,增长10%。出栏肉牛111万头、肉羊740万只,分别增长10%和13%;奶牛存栏6.8万头,增长19%。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位居全国前3位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基地面积由上年的1977万亩增加到207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38%。其中,马铃薯795万亩,增长6.7%;啤酒大麦110万亩,增长3.1%;中药材210万亩,增长0.3%;玉米制种面积105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苜蓿草750万亩,增长7.1%。食用百合、油橄榄、小杂粮、白牦牛等特色产品均有较大发展。
【粮食生产】 2004年,中央出台一系列支农政策,特别是扶持粮食生产的“三补一减”政策,省上也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粮食面积实现恢复性增长。围绕落实中央和省上的支农政策,主要做六项工作:一是加大粮食生产政策落实的力度。研究制定《关于保护和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全省粮食主产区建设规划》和《甘肃河西走廊种业发展规划》,及时分解下达粮食生产建议指标,对促进全省粮食生产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督查。三是广泛开展促进粮食生产的技术服务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送科技服务月”活动。活动期间,全省举办专题讲座500多场次,开展科技咨询1800多场次,培训农民28万人次,向困难农户和科技示范户组织调运赠送农资农药。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在财政每年400万元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安排300万元用于农业生物技术引进推广补贴,安排500万元用于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全年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的资金达到1200万元。五是增加农机投入。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69万元,农民直接投资2000万元。六是积极组织防病抗灾工作。针对小麦条锈病在陇南、天水普发流行的严峻形势,积极完善防治预案,争取国家安排紧急防治资金700万元,有效地控制病害蔓延。低温冻害发生后,及时组织工作组赴全省各地查灾救灾,并组织专家组赴河西开展科技救灾指导工作,及时向省政府及农业部汇报灾情,争取国家和省财政安排农业生产救灾资金850万元。
【农业产业化】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100多个,投资总额达22亿元。开展重点龙头企业申报筛选和认定工作。筛选认定酒泉西部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51家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第二批省重点龙头企业,申报甘肃甘绿脱水蔬菜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被农业部等部门认定为第三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家。带动农户发展订单农业980万亩,比上年增加260万亩;带动企业投资20亿元,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50万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印发《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制订《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工作规划》和《甘肃省2004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筛选4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3个试点县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并提出试点方案。加强农产品促销工作。按照省政府开通部分鲜活农畜产品“绿色通道”的安排部署,向广大农民和运销户力宣传政策,严把进入“绿色通道”农畜产品的检疫关,深入开展“绿色通道”运行的检查工作。据统计,“绿色通道”运行4个月期间,运输鲜活农产品120.5万吨,减免过路费508.2万元。
【农业标准化】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组织审定无公害畜、水产品地方标准164个。在14个市州都建立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并组建43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一批快速检测点。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已通过计量认证,并开展检测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向农业部申报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创建项目,庆城县被列为水果创建县,永昌县被列为肉羊及羊羔肉产品创建县。全省已建和在建的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44个,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95万亩,比上年增加82万亩。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对38个单位申报的5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公示;兰州市蔬菜产销协会申报的菜用豌豆等42个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省有51个产品已通过无公害标志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655期(次),培训技术人员10.6万人(次)。推行农产品例行检测制度。在兰州、张掖2市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建立例行检测制度。对兰州等11个城市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及超市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进行抽检和快速检测。兰州市在全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中质量安全水平位居第二位。
【农业科技】 组织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计划,引进推广新品种4100多个(次),示范推广新技术2000万亩。加强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工作,组织培训“绿证”学员14万人,农民55万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开通甘肃农业信息网,初步建立甘肃省农业信息数据库,在16个县的41个乡镇建立农业专家系统示范区,示范面积达100多万亩。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全省机耕面积2200万亩,增长5%;机播农作物面积1230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机收面积550万亩,增长5.5%。
【动物防疫】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控制疫情蔓延。皋兰、靖远等4县区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各级农牧部门突出加强防治指挥和技术指导工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调拨疫苗、消毒药品和器械等物资,依靠科学,果断处置,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组织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猪牛羊平均免疫密度达到9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特别是酒泉市肃州区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后,在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农牧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积极防控,及时控制疫情。
【农业法制化】 报请省人大发布施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对我省制定的农业方面的8部地方性法规进行修改,已经省人大审议公布。组织各地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和毒鼠强等专项治理行动,查处假冒伪劣产(商)品标值70多万元。省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已经省编办批准。靖远、肃州、崆峒、永登四县(区)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出行政审批事项115项,清理确认省级行政许可机构12家,省政府确认我厅实施行政许可事项60项,行政许可机构7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的条件、内容、程序和收费等项目。加强农机执法监管。对20家农机生产企业产品进行监督检验,颁发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黑车非驾”专项整治活动,全省农机事故比上年下降54%。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全面落实税改政策和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2004年预计减负2.98亿元,比上年人均减少14.68元,减负26.1%。接待和处理涉农负担方面的信访案件42件,严肃查处陇西、安定、宁县、民乐、高台、凉州等地发生的涉农重点案件和税费改革重点案件8起,对违反减负政策的有关责任人,按照《甘肃省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细则》进行处理。开展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遏制涉农恶性案件的发生。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宣传活动,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推进灵台、靖远、临泽3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加强维护农民“两权”工作。开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的专项检查,认真接待和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来信来访。接待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信访和咨询的农民40多人次,收到上访信件12件,已经妥善处理10件,其余2件正在调查处理。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建设围栏草场1180万亩,退出牧民11494户,退出牲畜100.4万个羊单位。依托国家项目建成优质牧草种子基地21万亩。下大力气进行沼气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在国家扶持资金总量不变、扶持范围扩大、并向13个粮食主产省倾斜的情况下,落实项目户4.17万户,比上年增加45%,对保护植被、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联合有关部门制订甘肃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启动实施“阳光工程”。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培训农民工5万人,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全省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2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65亿元。
水 利
【综述】 2004年,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审时度势,统一认识,正确应对,切实把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快全省水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职责,维续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水利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省各类水利项目共完成投资26.14亿元,其中水利基建项目21.03亿元,小型水利5.11亿元。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61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4.1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4.9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52.9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23.41万亩,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8.4万千瓦,解决了126.35万人的饮水困难,水利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重点骨干工程进展顺利】 一是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进行灌区工程、移民安置、农经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工程的建设,主动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管理进展有序,2004年完成投资9232.66万元,彻底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成立了省级水资源管理局。二是引大入秦工程。积极开展供水结构优化调整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2004年完成投资3981万元,累计完成田间配套面积67.08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1.53万亩。三是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2004年完成投资4412万元,牙塘水库全面建成,总干渠全线贯通,干、支渠及田间配套工程有了新的进展,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四是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项目。所有的前期工作全部完成,保证了近期治理规划的全面实施。第二批黑河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3071万元,改造干渠24.09公里、支渠20.7公里,发展高新节水4.01万亩,完成田间配套19.6万亩。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成效显著】 2004年是我省实施二期农村人饮解困的最后一年,在2004年的第一批计划中,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下达我省农村71.02万人的饮水解困任务,同时,2003年第二批人饮解困项目由于计划下达较晚,全部结转至2004年实施。全年共投入资金44739万元,解决了126.35万人的饮水困难。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稳步实施】 2003年国债项目安排的1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总投资7800万元,其中国债5200万元,地方配套2600万元,到年底完工8处,共改建衬砌干支渠道94.42公里,建筑物385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其余2处灌区接近完工。2003年国家安排的8个节水示范项目、3个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完成投资2200万元,有4个节水示范项目、3个牧区节水项目完工,其余接近完工。日协贷款节水灌溉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到位并完成投资21695万元,累计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4.48万亩,完成干渠衬砌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河堤治理项目进展顺利】 2000年国债项目安排的5座病险水库到去年底已全部完成。2001年国债项目安排的10座病险水库、1座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已完成9座。2002年国债项目安排的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完工4座。2003年国债项目安排的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截止去年底累计完成投资5987万元,其中国债4116万元、地方配套1871万元。2002年兰州市黄河堤防项目结转至2004年实施,到位资金7000万元,其中国债4000万元、地方配套3000万元,完成投资6044万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了新进展】 国列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庆阳蒲河、天水藉河和兰州市七里河西果园等重点示范区建设均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长治工程狠抓大示范区建设,同时长治五期工程顺利通过长委组织的专家验收。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年内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农村水电发展势头良好】 全年新增水电装机8.08万千瓦,发电21.59亿千瓦时,完成投资10.8亿元。截止2004年底,全省在建农村水电站89座,在建规模78.05万千瓦时,吸引资金约54.4亿多元。“十五”23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一个备选县新建成农村水电站33座,增容改建6座,总装机17.71万千瓦。全省23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已有20个基本达标,合作市、迭部县、舟曲县已通过验收,肃北、甘州、临泽、肃南、金川、永昌6个县(区)已完成初验。
【抗旱防汛取得全面胜利】 立足于抗大旱、防大汛,进一步落实各项抗旱防汛措施,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确保主要江河和重要河段、大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旱洪灾害的损失。全年投入抗旱防汛总资金4948万元,其中:中央特大抗旱补助2150万元,中央水利基金800万元;中央特大防汛补助费500万元,非经营性基金300万元,省级防汛抗旱资金1198万元。
【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加大】 按照水利部和省政府批准的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抓紧开展工作,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同时,积极在全省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河西为重点,在水系相对独立、流域水资源相对稳定、水利设施配套较好的地区和中东部有条件的城市扩大了10个县市作为省上的试点单位,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全省取得了新的进展。加大了黄河、黑河调水力度,顺利完成了调水任务。继续在全省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改革,至2004年底,全省已有5个市(州)、53个县(区)成立了水务局,占全省县级行政区的62%。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积极推进水管体制和水价改革】 全省有31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水管单位抓紧开展体制改革工作,有25家试点单位已制定了改革方案,3家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已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批转实施,《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相继被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省成立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者协会1120多个。积极推进厅属企事业单位改革,有3家事业性质的施工和经营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部署,开展了末级渠系及水价改革调研工作。配合国家财政部在全省选择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管单位开展了定岗定员和经费测算工作。
(李甲林)
抗旱防汛
【综述】 2004年全省天气基本正常,降水略显偏少,没有出现持续的较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和较大范围的暴洪及沙尘暴天气过程。但在5月上旬,绝大部分地方出现了20多年来最强的一次冻害天气,日平均气温下降
【旱洪灾害】 2004年,全省干旱发生在3月中旬至4月底、5月下旬至7月中旬、10月中旬以后等三个干旱时段,以5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干旱时段时段为重,主要分布在白银、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北部和陇南文县。干旱对秋粮生长、小麦灌浆和乳熟造成了较重的影响。干旱高峰期,全省受旱面积92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680万亩,重旱面积315万亩,干旱引起20多万人、25 万头畜发生饮水困难。旱情主要特征一是降水总体偏少。河东地区降水总体偏少1~5成,中部偏北地方、临夏西部、庆阳大部、天水北部偏少3~5成。二是土壤墒情极差。6月底除甘南和陇南大部外,河东地区0~5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都在60%以下,其中,白银、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北部和陇南文县在40%以下,出现5~20厘米的干土层,是2001年以来同期墒情最差的一年。三是河流来水偏枯。河西地区除疏勒河、西营河河流来水偏丰1~4成外,其余河流来水均偏枯1~4成;河东地区除大夏河偏丰6成外,洮河、渭河、泾河、白龙江等主要河流来水偏枯3~8成。四是河西地区水库蓄水不足。7月中旬灌溉高峰期,全省28座大中型水库蓄水4.2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蓄水5.05亿立方米,少蓄8189万立方米,其中,河西地区少蓄8253万立方米,主要是张掖黑河调水所致。
2004年汛期,全省共发生81次局地暴雨,其中比较严重的有两次。
【抗旱工作】 以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中心,以确保粮食安全及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加强抗旱工作和业务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抗旱措施。一是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指导。3月中旬,省政府安排3路工作组赴各地督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指导开展春耕抗旱生产。
【防汛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了防汛安全检查。各地集中3、4两个月时间,由负责防汛工作的行政首长带队,全面开展了汛前大检查,确保防洪保安措施落实到位。按照指挥部安排派出2路工作组,分赴陇南和张掖,对重点城镇、水库、河道的防汛准备情况进行了检查,进一步督促落实了各项防汛措施。对兰州市黄河干流、市区洪道安全泄洪情况及乱建、乱倒、乱采等影响安全泄洪的、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三乱”问题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影响防洪安全的问题,向兰州市政府发出通知,提出了整改要求。二是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全面落实了防洪安全责任制。层层签定防洪安全责任书。以水库、城镇、河道险段、局地暴洪防御为重点,分级落实行政首长防洪责任制,明确安全责任人,签定了省列五座重点防洪城市、三大流域干流及一级支流重要河段和 34座大中型水库的市(州)行政首长防洪安全责任书及200座有防洪任务的小型水库的县(市、区)长防洪安全责任书,明确各项防洪安全责任。同时,对山洪易发区也落实了乡村社基层防洪安全责任制,签定乡村社防洪安全责任书860多份。三是加强了水库管理。及时编制上报水库应急除险加固计划,并争取防洪资金3000万元。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汛前重新编报审批了全省水库汛期调度运行计划,进一步加强水库调度运行监管,发现违规调度、超限蓄水,严令泄水,及时纠正,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及时调整水库调度运行计划,确保水库防震防洪安全。根据地震预测,对各有关市、县水库调动运行做出了应急安排,山区水库水位降至主汛期汛限水位以下,洼地水库水位降至正常水位的一半以下运行,提前落实水库防震调度措施。四是依法加大河道洪沟防洪整治力度。对平凉、兰州等重点防洪城市进一步健全城区河道洪沟管理制度,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取缔无证采砂,规范采砂作业,确保采砂河段洪沟行洪畅通。组织开展河洪沟道综合整治行动,依法清除行洪障碍,动员机关单位及受益群众,清淤疏浚城区、村庄周围的重点河段,确保行洪安全。五是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在工程措施上,把村庄、群众住所防洪安全作为重点,汛前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全面汛前检查,分析村庄、洪道等防洪泄洪安全情况,及时组织清淤疏浚沟道,加固加高堤防,做好应急除险工作。在信息上,各级防汛部门主动超前通报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乡镇通报到村社,督促提前做好预警转移准备。工作上加强了防御局地暴洪的责任制,明确村社长的防洪职责,由村社长负责,观察天气动态、河道沟道水情,采取广播、电话、人传、敲锣等方法,及时向群众报警,及早组织转移疏散群众,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业务建设】 一是组织开展了全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采取“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对外学习、定期交流、及时指导”的方法,省级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各级防汛部门全面动员,对全省2463条洪沟、12.8万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暴雨特性、地理特征、山洪发生规律进行认真普查分析,提出治理思路、对策和措施,基本完成了全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向国家防总提交了规划报告。二是全面启动了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建设项目。按照抗旱防汛指挥系统2003~2004年度建设任务的需求,组织人员参加项目建设管理培训,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项目建设“三项制度”,做好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抗旱防汛信息化建设搭建成先进的硬件平台。三是开展抗旱防汛预案编制工作。启动抗旱预案编制工作,省、市(州)预案编制工作同步展开,省及部分市县完成初稿,进入内部讨论修改阶段。开展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按照省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编制完成了我省防洪应急预案,并已上报省政府待批。四是加强抗旱防汛业务规范化建设。开展防洪工程减灾效益分析评价、抗旱工作规范化评价工作,抗旱防汛评价工作进入规范化的运作程序。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安排开展了《甘肃省城市防洪录》编辑工作。五是积极探索雨洪资源化的新路子。开展雨洪资源化试点工作,探索雨洪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4年累计集蓄雨洪水35万立方米,为城市建筑业、城区绿化、园林灌溉提供了便捷的水源。
【抗旱防汛效益】 虽然今年降水总体偏少,但由于降水过程相对较多,旱段历时较短、范围较小,春播、秋播的关键时期都出现了较大范围降雨,春旱及时缓解,加之2003年封冻墒情较好,各地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春耕生产,农业生产进展。大范围降水过程虽然较多,但由于降水强度相对较小,没发生特大局地暴雨山洪,三大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情平稳。人努力,天帮忙,各项减灾措施共同发挥了作用。一是1995年大旱以后,全省上下认真反思,进一步认清了水资源紧缺的基本省情,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抗旱工作思路不断清晰。二是抗旱基础显著增强,新增水地面积15万亩,使全省水地面积达到1976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480万亩、兴修梯田2801万亩,农村人口人均分别达到1亩、0.25亩和1.5亩;“
乡镇企业
【基本情况】 2004年我省乡镇企业个数达26.3万个,比去年增加3497个;从业人员190.6万人,比去年增加6万人;完成增加值334.5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营业收入1222.9亿元,同比增长14.5%;完成总产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利润总额78.4亿元,同比增长14.7%;上交税金21.1 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0.4亿元, 同比增长15.6%。主要表现为“
【转移劳动力】 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90.6万人,比去年增加6万人,其中吸纳城镇下岗职工2.9万人。全年乡镇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92.4亿元,同比增长9.7%,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447元,比上年增加近50 元。乡镇企业继续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外向型经济】 2004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23%,占增加值的比重由去年的4%上升到4.2 %。全省62户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出口交货值仍强劲增长,表明我省乡镇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传统出口产品如碳化硅、铅锌等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农副加工产品如脱水菜、蕃茄酱等产品出口拉动作用明显,比重有较大提高,碳纤维、干酪素、生物制剂、对甲酚等高科技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增长幅度也较大。
【农产品加工】 2004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户数达到4.1万个,净增926户,占全省乡镇工业企业个数的比重达到60%;完成增加值54.7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8.8%;实现利税12.8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利税总额的40.8%;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71户,完成增加值21.97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工业增加值的35.1%和41.4%。全省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群体,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工业园区】 2004年,81个部省级乡镇企业工业示范园区内入园企业达40472个,完成增加值89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6.6 %,上交税金7.98亿元,占乡镇企业上交税金的37.8%。已建成的部、省级乡镇企业工业示范园区与农村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动,是乡镇企业项目建设的载体,带动了乡镇企业整体升级,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项目建设】 根据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部署,将2004年确定为“全省乡镇企业项目建设年和农产品加工年”,积极开展项目调研、论证和资金筹措工作,想方设法找项目。全省乡镇企业全年新建和续建项目2061个,项目设计总投资198.7亿元,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63.2亿元,比上年净增12.4亿元,同比增长24%;有1483个项目建成投产,占建设项目的72%。项目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项目多。新建和续建项目平均投资额达到956万元,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1个,上亿元的项目27个;二是农产品加工项目多。全年开工建设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有682个,占建设项目总数的34.4%。三是引进资金多。在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引进资金为27亿元,所占比重达到44%,较上年增长61%;四是利用外资取得了新进展。全年有11个项目列入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设计总投资4.6亿元,其中利用外资3010万美元,已获国家批准落实到位2485万美元。
【招商引资】 2004年在酒泉第四次举办了全国乡企贸洽会。洽谈会共签约合同项目620个,总投资158亿元,其中引进资金125亿元,另外有182个协议项目签约,总投资为95亿元。这次洽谈会首次把劳务合作纳入会议内容,并突出了科技进步,实现了 技术、市场、资金、人才、劳务、信息等方面全方位合作与交流,达到了多赢的目的,对我省乡镇企业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和落实发展抓项目的方针,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省引进资金达到31.7亿元,较上年增长68%,贸洽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培训】 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系统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实施了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蓝色证书”工程和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二是积极开展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全省通过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共培训乡镇企业系统职工约8万人次,经过培训考核,有52名同志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58名乡镇企业质量管理干部取得了甘肃省质量协会颁发的TQM教师资格证书,300多名乡镇企业技术工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科技创新】 全省乡镇企业通过内引外联,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引进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2004年有2 户企业的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有11个产品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30个产品被评为甘肃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4户企业被批准为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开发省级新产品10个,市级新产品100个,目前已有140多家乡镇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蔡蓉霞 李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