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 地震 气象
国土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情况。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主要地类面积及地类构成情况为:农用地2541.44万公顷(38121.65万亩),其中耕地463.26万公顷(6948.97万亩),占10.19%;园地20.46万公顷(306.88万亩),占0.45%;林地516.63万公顷(7749.43万亩),占11.36%;牧草地1411.29万公顷(21169.38万亩),占31.03%;其它农用地129.80万公顷(1947.00万亩),占2.85%。建设用地96.66万公顷(1449.86万亩),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41万公顷(1311.16万亩),占1.92%;交通用地6.41万公顷(96.18万亩),占0.14%;水利设施用地2.83万公顷(42.52万亩),占0.06%;未利用地1909.64万公顷(28644.54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1850.79万公顷(27761.81万亩),占40.70%;其它土地58.85万公顷(882.73万亩),占1.29%。
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中旱地360.99万公顷,(5414.79万亩),占77.92%;水浇地100.49万公顷(1507.41万亩),占21.69%;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地。甘肃省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用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占有耕2.65亩,居全国第六位。
耕地变化情况。2005年,全省增加耕地8475公顷(5.65万亩)。其中,开发1977.44公顷(2.97万亩);复垦612.26公顷(0.92万亩);整理726.99公顷(1.09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235.89公顷(0.35万亩;其它增加耕地212.41公顷(0.32万亩)。
2005年,全省耕地减少32314.31公顷(48.47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703.83公顷(2.56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423.50公顷(3.64万亩);退耕还林27738.67公顷(41.61万亩);灾毁耕地320.39公顷(0.48万亩);由于其它原因减少的耕地127.92公顷(0.19万亩)。
2005年,全省增加耕地与减少相抵,净减耕地42.82万亩,减幅为0.62%。如果不考虑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等到因素,全省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3764.99公顷(5.65万亩),扣除各类建设占用后净增加耕地2061.16公顷(3.09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2005年,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4个,资金9684万元;省级投资土地开发项目49个,资金8377万元。共开发整理复垦土地13.21万亩。
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5.58万公顷,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10040个,保护率达82.72%。
土地供应情况。2005年,全省供应建设用地2125宗,面积3710.72公顷(新增土地供应1676.99公顷,存量土地供应2033.74公顷)。其中,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771宗,面积560.95公顷;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786宗,面积774.32公顷;以租赁方式供地36宗,面积6.39公顷;以其它有偿方式供地251宗,面积984.56公顷;以划拨方式供地281宗,面积1384.51。
土地市场建设。2005年,全省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全省有95%以上的市、县开展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工作。在继续完善落实土地市场建设基本制度的同时,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建设用地备案工作力度,通过对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的具体供应情况进行备案,全省各地均完成建立了自1999年至2005年底期间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供应的电子数据库,使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推行了建设用地供应情况信息发布工作。
2005年全省土地总收益达到28.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在全省供应建设用地中,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成交价款为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成交价款为9.33亿元;以租赁方式收取土地租金为8.76万元;以其它有偿供地方式收取土地收入为5.3亿元;其它收益为2.28亿元。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概况。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2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发现矿种数的91%。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96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编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58处(含伴共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7个、中型200个、小型581个。据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4),在45种主要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中,我省列全国第一名的矿产有3种,居前五名的有13种,居前十名的有22种。
截至2004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89个矿种中,与上年度比较,新增3个矿种,高岭土、凹凸棒石粘土、建筑用砂;有39个矿产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7种,减少的有32种),无变化的50种。
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省政府成立了11个厅局参加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召开了省市县三级电视电话动员会议,开展了“三查”,清理了“两证”,查处了非法采矿行为。依法查处无证开采379起,调处历史遗留勘查、开采纠纷36起,向88户企业下发了限期停产整改通知书。制定了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和补偿费勘查项目管理等4个办法,加强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
地质矿产勘查。2005年,在全省境内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有23家,投入地勘资金1.54亿元(不含油气),投资较上年增长38%。其中,社会自筹资金较上年增长78%。全省开展重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61项,完成钻探18842.4米,坑探10519.8米,槽探11.53万立方米。武山温泉钼矿找矿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控制长800米,宽400米,延深500米。获333矿石量18000万吨,金属量11万吨,达到大型规模。小柳沟钨钼矿区钼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钨矿找矿取得重要进展。世纪钨矿床1、2号矿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探获333+3341WO3金属量5.79万吨。祁宝钨矿床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探获333+3341WO3金属量3.4万吨。在世纪矿床深部发现钼矿体,5个钻孔中有4孔尚未穿透矿体,已控制累计厚度151.51米,钼平均品位0.089%,资源潜力可达大型——超大型规模。敦煌县白山钨矿、岷县雪花山钨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深部验证,原地表控制的矿体向深部延伸,对应较好。肃北县石洞沟银多金属普查又有新进展。新施工的两个钻孔均见到较好的银铅锌矿化,矿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正宁南部煤田、民勤红沙岗北井田等矿区18.37亿吨不同类别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级,提高了勘查程度。在灵台县邵寨以东新发现2.24亿吨煤炭资源量。发现金矿点5处,金矿化点7处。发现铁矿点4处,铅锌矿化点5处,锰矿化点4处。
矿产开发利用。2004年,全省各类矿山企业2444个(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除外),从业总人数16.35人,开发利用矿种73种,年产固体矿石量7090.45万吨,液体矿石量264.23万吨。采选工业总产值64.38亿元,销售收入61.13亿元,利润总额6.93亿元。
矿权市场建设。2005年全省采矿权、探矿权市场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效处置了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58亿元采矿权价款。肃北县双尖山铁矿、肃南县大海铜矿、西柳构铁矿、石硐子铁矿、静宁县高家峡铁矿、临泽县小马鞍山锰铁矿等普查探矿权以1952万元挂牌出让。开展了环县甜水堡煤矿采矿权,环县沙井子煤田、张掖市窑泉锰铁铅锌矿等探矿权的公开出让工作。全省有偿出让采矿权406宗,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合同价款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4%。为支持国有企业、地勘单位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转赠国家资本金方式处置矿权23宗,转赠国家资本金22.8亿元。
矿产资源规划。2004年全面完成了全省市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2005年,全省市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市级人民政府发布实施。全省97%的县(市、区)也相继完成了矿产规划编制任务,从而结束了我省矿产资源管理无规划可依的历史。国土资源部授予我省22个矿产资源规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称号,授予7名同志“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奖总数居西北第一位,居全国第四位。
【地质环境】2005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20起,造成2人死亡,比上年减少6人,直接经济损失6392.9万元。积极组织开展了全省汛前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先后组织4个汛前检查工作小组深入全省14个市(州),对全省70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重点抽查和检查。通过检查提高了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并要求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专门监测,放置了警示牌,对受威胁的群众发放明白卡和紧急避险明片卡。继续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5年完成了清水县、秦安县、靖远县、华亭县4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全省共建立775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设立地下水监测点373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46个,省级327个。
2005年,甘肃玉门硅化木、甘肃武都万象洞、甘肃文县天池、甘肃张掖丹霞地貌、甘肃天祝马牙雪山峡谷、甘肃洮河大峪等六个地质遗迹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建立地质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4个。刘家峡恐龙、景泰黄河石林、平凉崆峒山等三个国家地质公园相继揭碑开园。“甘肃白银火焰山矿山公园”,被列为首批28个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8个。
【信息化建设】省厅国土资源局域网和宽带接入已投入正常运行;省级矿产资源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正在梳理流程和投入编程实施;部分市已建成自己的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宽带接入。省“金土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论证工作已接近尾声;各市(州)、县(市、区)按照国务院和省发改委的要求正在开展本级“金土工程”项目的申报和论证工作。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建成运行,并已应用于地籍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全省55个市(县、区)建成了1∶1万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省61个市(县、区)开展了1∶500—1∶2000比例尺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其中有54个市(县、区)建成了城镇地籍数据库。全省绝大多数市(县、区)已在土地利用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制图,60%的乡镇也实现了数字成图。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数据库、探矿权、采矿权、矿产资源储量等管理信息系统等已经运用于矿政管理。2005年,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将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省级试点单位,并匹配补助经费。数字填图技术已用于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已经建成的甘肃省1:50万、1:20万、1:5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水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地球化学数据库、大中型矿产地数据库等一批大中小各种比例尺的地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数据库,广泛地运用在地质工作和社会化服务中。
【执法监察】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616件,涉及土地面积156.71公顷(耕地56.44公顷)。本年发生569件,面积140.81公顷(耕地52.56公顷);历年隐漏案件47件,面积15.91公顷(耕地3.88公顷);上年未结案18件,面积2.98公顷(耕地0.03公顷)。本年动态巡查发现违法案件1053件,涉及土地面积167.82公顷(耕地101.02公顷)。本年动态巡查制止违法案件834件,涉及土地面积142.27公顷(耕地76.3公顷)。截止2005年底处理结案612件,面积134.55公顷(耕地50.84公顷);其中处理隐漏案件43件,面积1.98公顷(耕地0.57公顷);处理本年发生案件557件,面积132.42公顷(耕地50.24公顷);处理上年未结案件12件,面积0.15公顷(耕地0.03公顷)。
2005年,全省查处矿产违法案件156件,其中无证开采126件,越界开采4件,个人2件,非法转让采矿权2件,无证勘查9件,非法转让探矿权2件。截止2005年12月,全省共结案153件,其中无证开采124件,越界开采3件,非法转让采矿权2件,无证勘查9件,非法转让探矿权1件。
【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是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2005年4月,省编办下发了《关于调整甘肃省国土资源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增加和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四项职能,调整了执法监察机构,增加了人员编制。厅党组对接收的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了考察和重新任命。对空缺职位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了补充。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已完成了74个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58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的接收工作。对现行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了分设或合并,保证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全面履行其管理职能。目前,70%的市州理顺了市辖区的管理体制。60%的市州建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
全省共有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871个,其中已实现县级国土资源局垂直管理的占总数的42%;召开了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层工作会议,对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下发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用三年的时间把全省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建成规范运作、服务高效的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沿阵地。
(张荣珍)
防震减灾
【地震概况】2005年甘肃省共发生M≥2.0级地震540次。其中,2.0~2.9地震483次,3.0~3.9地震54次,4.0~4.9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4月9日发生的宕昌4.9级地震。2005年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成组性,呈现出活跃和平静相交替的特性,M≥3.6级以上地震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共发生15次,2月、10月各3次,4月、5月各2次,1月、8月、9月、12月各1次;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构造带和甘东南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呈现出一定的丛集性,最为突出的是平凉华亭地区的地震丛集活动,其特点表现为分布集中、震级小、频度高、震害大,尤其是5月31日发生在华亭矿区的3.1级地震,造成了华亭煤电股份公司华矿603工作面巷道风筒设施扭曲,形成阻塞20m,井下12人受伤,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4万元。
【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监测以完善现代化地震观测台网管理机制为中心工作,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台网的现代化建设。地震台站的观测仪器和数据传输设备运行良好,测震、前兆台站运行率达到98%;数字化遥测台网共速报国内外地震450个,编目省内外地震2285个,地震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可靠性及地震速报速度、编目质量明显提高;前兆台网中心按时接收中心台发送的前兆资料,数据完整率达到100%;强震流动台网获取15道强震记录,其中9道为数字记录;信息网络中心设备运行率在99%以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信息发布、地震速报、地震目录和前兆资料的查询。在2005年全国地震观测资料评比中共获16项前三名,其中第一名4台项,第二名4台项,第三名8台项。
地震预报以年度地震危险区为重点,开展了不间断的跟踪监视与研究工作。打破常规资料应用的局限性,积极开展地震预报中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应用,努力提高震情决策的科学含量;依托南北地震带短临跟踪项目,开展了多次显著地震事件的跟踪与判定,实现了与边邻地区观测数据共享;派出人员对地震重点危险区出现的多次宏、微观异常进行了实时跟踪处理。5月31日华亭煤矿的3.1级地震后,提出了准确的震后趋势判定意见,为稳定当地社会秩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月9日宕昌4.5级地震落入了甘肃省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内,取得了较好的中期预报;对1月19日礼县4.1级,9月3日文县3.4、3.7级地震均做出了较准确的震情趋势判定,地震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
【地震灾害预防】完善防震减灾法规体系。《甘肃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已经省政府法制办审定通过,省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完成协调,待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甘肃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列入了2005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计划,省地震局与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共同赴新疆进行了立法调研,起草了条例的草案文本,该条例的出台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经过清理,省地震局有7项防震减灾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被省政府正式公告确认;省地震局及时修订了《防震减灾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推行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指导兰州、平凉、金昌、武威、定西、酒泉、临夏等市州地震局有效开展了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执法实践。
加强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和监督。从规范管理入手,不断加大监督力度,省地震局组织了省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职业资格考试认定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全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数据库;年内对20多个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了审查、评审和抗震设防要求批复;指导市州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法制管理,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市场,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天水、平凉等9个市州地震局进入了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全省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推进,服务质量日益提高。
加快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按照省政府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总的部署,省地震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甘肃省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该方案由省地震局、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农林厅、省民政厅和省扶贫办等单位联合行文上报省政府,将由省政府批转下发执行。
加大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力度。省地震局成立了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导委员会,不断加大对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力度。协调白银市、临夏州、甘南州等市州政府,努力解决地震工作部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庆阳市地震局初步理顺了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同时指导市县地震局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地震应急和救援】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建设。省地震局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本省实际,起草了《甘肃省地震应急预案》,经过修改完善的预案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预案已上报省政府;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地震局各部门地震应急工作实施细则》;与省武警总队共同制定了《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启动调度方案》。
推进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省地震局修订完善了《地震灾情速报工作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组织建立了全省地震灾情速报信息网;建立了依托互联网的地震信息发布和应急启动系统,做到了省内发生3级、国内5级、国外7级以上地震,及时告知应急岗位工作人员,省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立即启动地震应急工作;调整完善了地震现场工作队,购置了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并进行了使用培训,同时为各市州配备了亚洲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保证了市州抗震救灾指挥信息的畅通。
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新配备了各种救援设备和应急指挥车、应急通信车、应急装备车、救护车,并进行了使用培训;因地制宜地推进市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平凉、定西、白银市政府相继组建了本地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设备加强了培训和演练;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天水市政府选择一个社区完成试点工作,张掖市甘州区政府选择在甘州区金苑社区先行建立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省和部分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成立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甘肃省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救援能力。
有效应对地震突发事件。5月31日,平凉市华亭矿区发生了一次3.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按照中国地震局的指示和要求,省地震局及时派出了地震现场工作队赴华亭震区开展灾害调查、地震成因和震情分析工作。及时向省政府上报了震区灾害情况、人员伤亡和地震成因分析结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肃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按照年度项目建设任务和进度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推进“甘肃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步伐。强化了项目总工和总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把关职责,及时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批准计划组织实施,较好地控制了建设规模、标准和预算;切实加强项目监理、质保和审计监督,保证了项目、资金和干部安全。完成了测震、前兆、强震动项目的土建任务和验收工作,完成项目全部专用仪器设备和部分通用仪器设备的采购任务,完成了前兆和天祝前兆台阵的招投标工作,完成部分台站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按照中国地震局和省政府的要求,省地震局成立了防震减灾规划起草领导小组,确立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从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十一五”重点项目、资金配置、资金来源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完成了《甘肃省防震减灾规划》的起草工作。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甘肃省防震减灾规划》进行了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编制依据充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指导思想正确,其主要任务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国家各类基金、科技部基础和公益专项以及甘肃省科技公关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多渠道争取课题,有32项已获得批准资助。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2项,5项结题。其中《黄土震害防御与减轻技术研究》在黄土地区地震灾害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桩基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黄土生土建筑震害机制和减灾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2005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5项,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75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各一部。
建立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成功组织了“中国西部防震减灾论坛”大型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商西部防震减灾发展大计;成立了“西部地球科学与防灾工程论坛”委员会,按照“定期不定时”的模式,聘请院士、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展了多次成功的学术交流;邀请美国地震专家来甘肃省地震局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中美两国专家使用美国带来的地震检波器对兰州市刘家堡断层进行了联合浅层地震勘探,同时派出科技骨干出国开展科技考察;《西北地震学报》办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影响因子从0.255上升到0.433。
(吴瑾冰)
气 象
【气候评价】2005年全省气温普遍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多,日照大部偏少。第一场透雨大部地方出现时间偏迟。出现了春旱、初夏旱、伏旱、伏秋旱、秋旱,大部地方有效降水时空分布比较适时、均匀,减轻了干旱程度。晚霜冻范围较大,部分地方农作物受灾;早霜冻影响小。沙尘暴范围小,次数少,局地成灾;冰雹少,灾害较轻;暴雨范围大,灾害较重;连阴雨较多,利多弊少。经综合分析2005年的气候条件属一般年景。
气温。年平均气温河西为0.6~8℃,中部、陇东为6~10℃,甘南为4~8℃,陇南为10~14℃。年平均气温与常年相比,河西偏高0.4~1.0℃,陇东偏高0.6~1.0℃,省内其余地方偏高0.4~0.8℃。全省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6℃,是近10年以来连续第9个偏高0.6℃以上的年份。
降水。年降水量河西西部为30~150毫米、河西中东部和陇中北部为100~300毫米,甘南和陇南东部为600~700毫米,省内其余地方为300~600毫米。年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全省大部地方正常略偏多,其中河西西北部和东部、陇东大部、陇南南部正常略偏少,省内其余地方正常略偏多。全省年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是近10年来第3个偏多年份。
日照。年日照时数河西和陇中北部为2300~3500小时,陇中南部、陇东和甘南1800~2500小时,陇南1400~1800小时。年日照时数与常年同期相比,河西大部、陇中和陇东的北部偏多100~200小时,河西东南部、陇中大部、陇东南部、甘南和陇南偏少100~300小时。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沙尘暴。出现次数较少,局地成灾。2005年2月12日,在河西走廊的肃州和甘州两站出现第一次沙尘暴,最后一次沙尘暴出现在7月17日。全年共出现区域性(≥3站)沙尘暴4次,分别是2月21日、4月18日、6月4日和7月17日。盛夏大范围的区域性沙尘暴较为少见。沙尘暴主要出现在鼎新、金塔、敦煌、玉门、肃州、甘州、高台、山丹、凉州、永昌、民勤、景泰等12县区,其中民勤沙尘暴日数为10天、金塔和玉门5天、敦煌和高台4天,其余地方1~3天。
霜冻。晚霜冻范围较大,部分地方受灾。5月出现3次区域性晚霜冻(同日霜冻站数≥5站)。晚霜冻结束时间比常年偏迟,使一些地方的果花及农作物幼苗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早霜冻较频繁,影响小。10月中旬,霜冻比较频繁,全省共出现区域性霜冻7次,早霜冻结束时间接近常年,10月中旬大部分秋作物已经成熟,对农作物的影响不大,对蔬菜有一定不利影响。
干旱。时段多,影响较重。2005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匀,干旱时段出现比较多,3月上旬~5月上旬大部地方出现春旱、6月上中旬大部地方出现初夏旱、7月中旬~8月上旬在陇中北部出现伏旱、8月下旬~9月上旬大部地方出现伏秋旱、10月下旬~11月下旬大部地方出现秋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些影响。2005年3月以来,甘肃河东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春旱。陇东和天水市是春旱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旱情最严重的地方,旱段的降水量比常年偏少8成以上。庆阳市的干旱超过了大旱的1995年,特别是3月~5月上旬降水量是1951年以来最少的年份。6月上中旬,全省大部分地方降水明显偏少,除甘南州和陇南市基本无初夏旱外,其余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初夏旱。河西旱段内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其余地方比常年偏少5~9成。7月中旬~8月上旬,河西部分地区、白银、兰州两市的大部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伏旱。各地旬降水量偏少5~9成,伏旱范围较小,陇中北部旱情较重。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全省大部地方各旬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9成,出现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深秋旱。
暴雨。暴雨较多、灾害范围大。全省有29站降暴雨,其中华亭、灵台和徽县3站暴雨日数为3天,9站为2天,17站为1天。日降水量一般为50~90毫米,康乐和康县分别为137.7毫米和119.0毫米。区域性暴雨(日暴雨站数≥5站)出现2次。暴雨使岷县、舟曲、会宁、永靖、临潭、安定、张家川、秦州、环县、镇原、西峰、宁县、泾川、崇信、灵台、两当、靖远、庆城、武都、清水、武山、玉门、麦积、秦安、庄浪、和政、临夏、成县、徽县、康县、文县等31县区局地受灾比较严重。
连阴雨。连阴雨出现次数较多,利多弊少。全省共出现区域性连阴雨15次,河西走廊一般为1~4次,祁连山区为4~6次,陇中、陇东和天水市为2~6次,陇南和甘南为6~8次,连阴雨增加了降水,补充了土壤水分,缓解了旱情,对农作物和牧草生长有利。但对农作物的成熟和收割有一定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持续降水,还会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9月24日至10月2日,陇南市出现8天连阴雨,全市九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灾情,有83个乡镇、52.2万人受灾,倒塌房屋691间,死亡1人。
【气象服务】2005年,甘肃各类气象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22亿元,22人死亡。省局党组高度重视全年的气象服务工作,先后四次召开全省汛期气象服务紧急会议,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反复动员、部署。各级气象台站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装备四落实,一线预报员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效益,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在“6·30”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中,预报准确,服务及时。省局和有关市局首次启动气象应急预案,首次召开重大气象信息新闻发布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全年共发布65次灾害性天气警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围绕公共气象,将手机气象短信纳入了政府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建设,受到国务委员华建敏秘书长的肯定。围绕国防安全,首次进驻现场,成功开展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气象保障服务,受到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总指挥部和基地司令部领导的赞扬。围绕抗旱减灾,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32架次,累计飞行100小时,增加降水约7.34亿立方米。启动了风能、太阳能和祁连山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气象业务与现代化建设】甘肃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的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的编制工作。出台了甘肃省第一部气象类的地方标准《行业气象站建设规范》,填补了甘肃省气象部门在制定地方标准方面的空白。省—地人影作业指挥可视化会商系统完成建设任务。甘肃省局与省发改委对河西地区风能资源和开发状况进行实地调研,风能资源评估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在全国率先规范了风能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料共享和仪器统一检定工作。完成了8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的建设任务,并开始对比观测。完成5部L波段雷达建设的土建及安装工作并投入业务试运行。完成了酒泉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的站址勘察、电磁环境测试、选址咨询论证和项目建议书等前期工作。完成了平凉、天水、定西、酒泉市局中规模卫星接收系统安装工作,并已投入业务使用。
【科研教育】2005年,全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8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加强了科研与业务的结合,积极构建研究型业务。成功召开了“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2个国家的210多位中外气象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新局面,首次自主组团赴以色列参加国际培训。有4人晋升为研究员,2人获博士学位,1人参加“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高层次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建设】圆满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甘肃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深入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甘肃省气象局机关和甘南州气象局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单位,定西市气象局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全国首届气象行业运动会上,甘肃省气象局体育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气象宣传和信息工作得到了加强。继续加大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职工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李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