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坚定信心  精准施策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时间:2020-05-15
  • 点击:291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2020年前4月甘肃省经济运行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拓展存量、努力创造增量,超常规采取积极有效“硬核”措施,确保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虽然一季度全省主要指标全面下滑,但降幅低于全国且明显收窄,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市不断正常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经济总体将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一、前四月经济运行分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短时冲击和影响1—2月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下滑,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实落细,3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回稳向好的积极态势,发电量、货运量指标明显好转,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1:2019—2020年甘肃省GDP总值和增速图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采取超常规举措有效遏制经济下滑态势。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对冲疫情影响政策举措,稳住了经济下滑态势。一是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疫情防控措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有力,物资供应和物价稳定,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二是集成出台一系列对冲疫情影响政策,《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55条政策措施;《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拓展存量创造增量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作方案》出台了29项任务举措;《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助力项目加快落地形成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出台了20条优惠政策,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专项债券政策机遇,构建了“1+3+6”重大项目谋划体系,谋划推出了一批利当前、增后劲、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了36条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提出了6条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路径,《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行动计划》制定了8项专项行动,特别是提振消费者信心要求党政机关带头消费扶贫,倡导市州县区“一把手”代言特色产品;召开了全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会,提出了打通堵点痛点,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缓期限,帮助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等举措。同时,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用地服务保障的通知》,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提供保障。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全面梳理分析了疫情对全省供给侧和需求侧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45条工作建议;定期组织召开全省经济运行分析会,为应对疫情影响、全力做好经济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省政府派出督查指导组联合开展了推进复工复产、返岗稳岗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督查指导。通过系列精准政策组合拳的落实落地,为加强疫情防控保障、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畅通经济循环、推进经济企稳向好提供了重要支撑。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受疫情影响虽然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下滑,但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是从纵向比较看,全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下滑态势,但降幅较1—2月明显收窄一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8.3亿元同比下降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87.7亿元,下降7.1%;第三产业增加值1177.7亿元,下降1.7%。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0.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117.6亿元,同比下降5.2%,降幅较一季度扩大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1.7亿元,同比下降14.4%。

 

2:2019—2020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图

二是从横向比较看,甘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6.8%)高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4.9%)高4.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位次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前移3位和8位。4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比全国(3.9%)高5.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10.3%)高1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位次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前移8位和12位;房地产投资增速比全国(-7.7%)高6.9个百分点,居第1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比全国(-16.2%)高5.4个百分点。4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8%,增速比全国(-7.5%)高3.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6元,增速比全国(0.5%)高1.4个百分点,居第8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元,增速比全国(0.9%)高2.8个百分点,居第11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增幅比全国(3.3%)低2.7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分析

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前期出台的促投资扩消费、推进复工复产等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

1、农业生产平稳向好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新兴服务业逆势上扬。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3.8亿元,同比增长1.4%,多数农产品实现增产,春耕春播进展顺利,蔬菜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猪牛羊禽存栏增加,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虽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2%)有所下降,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0%以上,中小企业超过80%,特别是我省利用中医药防控疫情,治愈率居全国前列,有力地提升了甘肃全国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品牌。旅游市场呈现回升态势,“五一”小长假,接待国内游客1060万人次,旅游收入65.4亿元,分别达到上年的64%和60%,甘肃荣获旅行圣经《孤独地球》亚洲最佳旅游地第一名新兴服务快速增长,尤其是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物流业增长加快,4月份甘肃省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2.6%,处于扩张区间。

2、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新型消费增长明显,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8.4%,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3倍,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3.3%,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59.3%。房地产投资快速回升,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0.9和1.2个百分点。汽车、石油销售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10.2和8.8个百分点,而疫情催生的“宅经济”等新型消费增长明显,全省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9.9%,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24.9%和3.7%。全省进口增长(20.8%)较快,特色农产品和集成电路出口实现逆势上扬,占全省外贸总值33.6%的加工贸易进出口29亿元,增长10.7%,以金属矿及矿砂、机电产品和镍钴新材料等商品为代表的进口贸易呈两位数增长。

 

3  2019-2020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图

3、经济运行保障有力,居民收入小幅增长,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一季度,全省铁路货运保持增长,交通运输逐步恢复。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达84.7%,卫生、医疗、生态保护、社区公共设施和扶贫等领域支出较快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小幅增长。1—4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4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1.1%;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9.0%,环比下降6.3%。

(三)制约因素和不足

1、投资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支撑不够。一季度,随着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订单数量减少,导致投资意愿降低,虽然各大工业企业按时复工复产,但未能达产达标;受疫情影响人员无法按期到岗致使部分项目建设进度较慢,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低位运行。

2、工业生产下行压力增大。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业企业面临上游原辅材料供应不足、下游需求减弱、产品销售不畅、复产不达产等困难。3月份,三大炼化企业原油加工量比原生产计划下降6.7%,计划产量同比下降19%,三大煤企计划产量下降3%左右。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比1—2月扩大0.4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尚未复工,全省仍有4.1%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为零,同期产值占比为1%,样本企业中仍有35.1%的规下工业企业未复工。

3、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在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被打乱,市场订单大量减少,收入中断,但固定支出具有刚性,疫情防护还需增加支出,特别是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产销循环被打破,多数企业处于“增产不增销”“增产不增收”的状况。

4、就业和即期消费压力增大。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就业压力增大,近期出现部分农民工返乡现象。受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减缓影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下降13%左右。居民储蓄存款较年初增加659亿元,同比增长11.49%,居民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用来储蓄,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发展趋势研判

受境外疫情蔓延和结构性、周期性因素交互叠加等影响,全省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乏力

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将持续发酵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萎缩3%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从1.6%下调至-6.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萎缩1%。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加快重构美国与我国及主要经济体贸易紧张局势的前景依然不明朗,长期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加剧全球金融系统脆弱性,加之地缘政治动荡的不确定性,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全球经济衰退波及深度广度及恢复时间窗口取决于疫情蔓延程度和应对有效程度

(二)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逐步恢复常态

鉴于国外疫情还在蔓延,全球主要经济体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处在调整波动变化中,将从多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一是疫情阻碍资源的跨国流动,对国内生产的供应链构成巨大挑战,产业链萎缩,订单减少,需求持续疲软将对企业复产达产形成掣肘。二是随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性强化,全球贸易风险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削减外商直接投资,导致全球生产性资本在长期内将出现再分配与再平衡,将对我国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常态此前被抑制的需求得以释放、政策支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码逆周期调节的各项重大举措将落地见效。市场主体信心加快恢复,我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连续两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总体上看,疫情对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不会改变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疫情过后将出现恢复性反弹,并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我省经济企稳向好趋势分析

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还未完全控制,我省经济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和下行压力。一是生产端影响将加深扩大。全球疫情蔓延将造成长时间的国际与国内交通物流管控,国外贸易受阻,将极大冲击我省产业链。二是劳务输出和脱贫攻坚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变化,使我国发达地区经济活力指数下降,外向型企业订单和用工减少,意味着我省数百万人的劳务输出将出现输转困难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或将出现返岗延期和失业问题并存,给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挑战。三是存在需求紧缩风险。我省经济相较于全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疫情影响不仅体现在与需求直接对应的生产制造行业,还将传导影响传统基础性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化危为机面临的重大政策利好机遇。随着我省在加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帮助中小微企业切实解决好生存发展问题、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不断激发投资市场活力、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出台的一揽子积极有效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落地,再加之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专项债偏向基建和新基建的共同效应,将带动我省基建投资回升,企业生产将进一步恢复,疫情后的消费将有望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初步判断我省全年经济将呈现逐季回升的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长将有望回正到低速增长生产、消费、投资都将延续回升态势,工业增加值、商品零售以及月度投资数据或将在6月份实现回升增长态势。

三、主要对策建议

在全球疫情和经济下行深刻影响我省经济的形势下建议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疫情对我省经济的短时冲击和影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对冲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强化政策时效性,持续加大有效投资,积极促消费内需,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进一步提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一)统筹防控发展,有力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加快清理不合时宜的临时管制和不合理规定,保证复工复产防疫物资供应。一加快恢复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梳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集群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企业情况,推进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上下游企业同步生产。着力解决供应链涉及批发、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企业的复工复产,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二是加强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保障。各市州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强防控工作和企业复工复产统一部署相关要求,重点加强企业生产调度,落实派驻重点企业联络员和“四包”工作措施,引导重点企业扛目标、扛任务、扛责任,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坚强服务保障。三是发挥产业链协同复工工作专班和行业协会作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突出抓好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深入了解重点核心产业链复产达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畅通企业资金流、人流、物流等市场要素,帮助企业疏通堵点、打通断点,畅通运转。

(二)严格落实“拓存创增”工作方案,把促投资作为稳增长的主战场

紧紧抓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着力抓存量、创增量、重谋划,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多措并举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四百机制”落实,进一步强化全省专项债券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包括债券管理综合协调、项目汇总储备、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专责工作组的工作任务、完成目标时限。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省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目标任务和主体责任,责成其通过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参与组织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二是紧盯国家布局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国防、军工、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调整、社会发展等领域项目,力争国家在甘肃布局建设。三是以更大力度加快推进全省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联合相关省区规划建设沿黄高速铁路,联合青海建设兰州至西宁城市轨道交通;加快中川机场三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农村道路、农村燃气、农村电网改造、全省水网、冷链物流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大物资储备等投资项目建设。四是抢抓机遇加快新基建全省布局。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打造要素市场洼地,吸引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尽快着手规划建设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物流互联网,以及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应用平台。五是提升各类开发区承载能力。着眼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工程,推动关键环节国产替代,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本土化,承接国内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三)进一步促消费扩内需,全力提振消费回补和需求释放

深入挖掘全省消费潜力,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全面提振消费信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加快推进实体商业线上线下融合,持续壮大线上协同办公、远程诊疗、网络教育、微信商城等线上消费,大力发展居家型健康消费、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新型消费商圈,拓展消费新增长点。二是着力强化消费促进政策保障。细化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举措19条,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有效促进旅游、餐饮、文娱等领域消费回补;上线开通“陇上味道”淘宝板块,大力扶持陇货精品电子商务展示销售平台;开通“中国甘肃”抖音直播号,鼓励网红“直播带货”等销售模式,线上代销“甘肃出品”。三是稳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或个人实施专项转移支付,有效缓解因疫情影响而减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不断丰富和规范居民理财产品,积极争取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额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四)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全省进出口稳定增长

积极贯彻落实全省稳外贸10条举措,着力稳住外贸订单,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外贸的影响。一是保订单稳出口。支持、鼓励省内商(协)会发挥作用,搭建外贸订单信息需求平台,帮助、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共享物料、生产订单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出口订单。二是积极承接外贸产业转移。抢抓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的机遇,在税收分成、土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外贸企业转移,引进境内外“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三是完善外贸供应链。加强与东部沿海企业的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结合甘肃省情,建立具有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全面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支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五)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

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云制造”,构建多层次联动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化产业链,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围绕龙头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经营管控、财务管控、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柔性化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谋划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三是要不断完善调度机制。攻克难点、打通堵点,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确保企业人流、物流、资金流循环畅通。

(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

强化稳就业举措落实,实施好援企稳岗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扩大基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等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规模;针对参保企业,实施岗补助、缴和缴等综合措施,对全企业分类落实阶段性、减、、返社会保险费政策力企业稳岗负。二是保障重点群体就业。针对性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特别是要提前制定全省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工作方案,实施万名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和“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精准对接企业用工求,确保农民工有序岗复工,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和部分返乡农民工,要进一步加大定向公益岗位投放数量,提高重大工程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确保困难人群就近就地就业。三是督促全省各地各部门及时兑现有关增收政策,逐步提高业绩考核奖发放标准,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甘肃省信息中心)

                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