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谷县“六个着力”拓展乡村振兴新格局
  • 时间:2021-11-15
  • 点击:0
  • 来源: 甘谷县乡村振兴局

  今年以来,甘谷县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线,聚焦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努力探索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格局。

  着力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打造预警监测帮扶新举措。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在村组确定监测小组、监测员,通过风险摸排网格化管理,及时排查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点、风险因素、风险群体,跟踪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建立乡镇分级预警监测、行业部门分类预警监测机制,推行预警监测信息化管理模式,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的收支状况、“三保障”状况和饮水安全状况,做到及时干预。建立行业部门数据比对机制,常态化开展教育、卫健、医保、人社、住建、民政、应急等行业数据筛查比对,加强风险预判预警并及时反馈乡镇,由乡镇指定专人入户调查核实,及时调整完善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确保准确真实。建立精准帮扶跟进机制,注重监测结果转化运用,逐户分析研判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状况,有针对性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做到因人因户分类施策、精准跟进帮扶措施。

  着力促进扶贫车间规范转型发展,打造群众增收新引擎。坚持把车间规范化发展放在首位,新建一批“子母式”车间、转型一批“作坊式”车间、升级一批“标准化”车间、整顿一批“后进式”车间,继续落实就业奖补、税收优惠、员工培训、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扶持车间丰富产业门类、持续做大做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困难群众就近就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88家建成运营的扶贫车间成功转型为“就业帮扶车间”、发展“乡村就业工厂”10家,涉及服装生产、鞋帽制作、特色农业、手工艺品等17个产品类型,带动群众就业3600余人,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300多人,务工群众月平均工资2000元,年收入2万元以上。甘谷县扶贫车间转型发展的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中央主流媒体进行了热度报道。今年10月初,成功举办了全省扶贫车间转型发展暨就业帮扶工作现场推进会。

  着力夯实后续扶持“两个基础”,打造共建共享新平台。用足用好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涉农、东西协作、社会帮扶等方面资金,全面完善水、电、路、网、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持续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协调推进安置区“硬件”与“软件”、“面子”与“里子”同步发展。夯实公共服务基础,采用“两配套”模式(即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舞台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安置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党群服务中心14处,幼儿园4所,卫生室14个,老年活动中心1处,文化广场16处,警务室9个;实施礼辛镇新镇区幼儿园、中心卫生院、尉坪新村小学及安远镇柳城新村产业道路等项目;新建道路11公里,硬化巷道6万余平方米,安置区自来水、动力电、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将未就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选入村“两委”班子,不断提升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能力和社区治理水平。持续推动文化、治安、志愿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社会治理资源向安置区聚集,推进便民利民“一站式”服务,减少群众“多头跑路”,让搬迁群众办事有去处、困难有人帮、诉求有回应,有力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大力开展以美丽乡村、乡风文明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广场舞大赛、书画展等系列惠民活动,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合作社+基地+搬迁户”特色产业发展、“企业+车间+搬迁户”就业帮扶、“培训+订单+云平台”劳务输转等模式,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着力推动“产业+文化”有机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新业态。聚焦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坚持把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土文化挖掘、乡村手工艺传承、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多元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发挥果品产业基地、西城区七彩云上花海和大庄镇药用菊花、礼辛镇尉坪辣椒等特色种植基地的规模优势,借助大像山镇天门山红色文化广场和六峰镇姜家庄、安远镇河湾、金山镇米谷川、古坡镇大卜峪、谢家湾乡自坪等初具网红打卡功能的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的有效载体,着力培育“一域一业、一园一景”,通过举办“赏七彩花海”“寻红色记忆”“看美丽乡村”“观文化墙绘”“访三国文化”等为主题的采风摄影、休闲观光等活动,逐步构建起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景观带,形成乡村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农业内涵式增长的支撑点。

  着力集成劳动力资源富集优势,打造劳务经济新亮点。推行“学徒制”培训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按照用工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行业标准,配置设备、开设课程、创建环境,并在专业教师负责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岗位技术能手现场教学,实行“老师教+师傅带”的“双导师”教学机制,定向培训企业所需务工人员,确保学员受训后直接上岗,实现了务工学员与用工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推行“跟踪式”就业服务,坚持走培训输转“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不仅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更注重学员培训就业跟踪服务,利用劳务中介机构力量,建成覆盖省内外50余个地区劳务招工网点400多个。同时,利用“技能甘谷”就业服务平台,为今年参与培训的每个学员建立“一人一码”电子档案,定期开展就业回访和岗位推荐,确保实现“保姆式”培训就业跟踪服务。推行“零距离”权益维护,利用“互联网+劳务输转”方式,打造腾达劳务“400云就业”平台,为农民工发布劳务信息、寻求维权保障提供便利。一方面,借助设立在各地、企业的办事机构,第一时间掌握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建立起庞大的劳务信息数据库,向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对于输转入企员工,指导使用400电话进行维权。在接到学员反映情况的第一时间,向企业驻厂教师进行反馈,并督促尽快解决问题,让学员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举报、申诉、维权,实现了调解信息化、维权“零距离”。近年来,全县年输转劳动力11万人次,年均劳务收入超过20亿元,劳务经济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铁杆庄稼”。

  着力选强配优基层领导班子,打造党建引领新篇章。坚持把乡村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持续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有力抓手,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质培训资源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分4期对全县41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全员培训,积极组织1556名公务员参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网络专题培训,选派82名乡村振兴工作站干部和乡村振兴专干参加浦东干部学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网络培训班、分5期组织县直相关单位、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驻村工作队员赴天津市东丽区参加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采取现场模拟会议场景、集体学习乡村振兴应知应会知识、话说我们村的五大振兴等举措,扎实推进乡村干部“岗位练兵”活动,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履职能力,点燃了乡村振兴一线“引擎器”。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效贯通、统筹落实,结合今年乡镇换届,15个乡镇149名年纪轻、学历高、思路新、活力足的优秀干部被选拔进领导班子,干部队伍总体结构大幅优化,初步形成领导班子好、队伍建设好、推动发展好、服务群众好、社会治理好的“五好”乡镇领导班子,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力量持续加强。坚持把建强村组干部队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以现有村“两委”成员中优育一批、退伍军人中优选一批、有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优召一批、机关党员干部中优派一批等措施,确保村干部队伍实现学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提升、整体功能提升、年龄明显下降的“三升一降”目标。今年村“两委”换届后,全县44%的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90%的行政村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405个行政村实现大学生村文书全覆盖,乡村振兴一线“排头兵”形成矩阵。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