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陇南农业农村这十年”③|端稳“饭碗” 守牢底线 不忘初心保障粮食安全
  • 时间:2022-11-16
  • 点击:16
  • 来源:陇南市农业农村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陇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党政同责、深化政策引导,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粮食主产区督导调研粮食安全工作,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聚焦“三城五地”,推进“十大行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措并举稳定粮油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大农业技术推广运用力度,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近年来,陇南粮食产量和品质实现飞跃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幅跃升,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推广粮油作物科技增粮措施20多项,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亩产由2012年的222.2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242.5公斤,亩均增产20.3公斤,增长9.1%。科技增粮措施增产明显。针对陇南山区土地和气候条件,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科技增粮技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012-2022年,全市共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419.5万亩,玉米平均亩产728.2公斤,比半覆膜亩增产132.3公斤,增幅22.2%;马铃薯平均亩产2475.3公斤,比露地亩增产655.7公斤,增幅36%。2012年-2021年,全市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617.8万亩,配方肥施用1959.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1%;完成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98.9万亩;完成旱作节水技术推广13.3万亩。得益于各项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经测算,十年间全市粮食累计增产85.9万吨。绿色生产技术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全市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44.2%和42.6%,较2012年提升30.8和37.6个百分点。平均农药利用率达到41%,较2012年提升7个百分点,农药使用总量较2012年减少16.5%,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年均防控面积超过1200万亩次,年均挽回粮食损失超过7万吨,重大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监测预警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粮食作物布局更加科学。按照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陇南着力打造区域集中、产业聚集、产能稳定的优质口粮生产片带和供应基地。在徽县、成县、两当县、西和县、礼县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打造优质小麦生产片带;在“两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的川坝河谷区打造冬播马铃薯产业基地,在海拔1200-1500米区域打造早春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在西和县、礼县、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川坝河谷区和半山干旱区打造玉米生产片带,在海拔1700-2800米的高寒阴湿区打造商品薯及加工型马铃薯产业生产基地。在成县、徽县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各1万亩,在全市高寒阴湿区扩大荞麦等特色小杂粮种植,形成特色小杂粮生产片带。2022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4.69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16.64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99.03万亩;种植夏杂粮10.9万亩。


       粮油种业创新打造粮食安全芯片。针对陇南山地农业的特性,市县农业科技人员在粮油作物品种更新、良种繁育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品种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种业科技人员将办公室挪到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抓点示范,开展技术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每年引进各类农作物新优品种100个以上,兴办各类试验示范点20个以上。全市良种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到4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市场主体建设初见成效。积极引导、培育种子生产经营企业40家,利用我市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积极指导企业开展玉米、小麦、瓜菜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26个,其中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8个,推广优质种子240万亩以上,为全市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优品种增产效果突出。2021年,由市农科所选育的“武都系”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6号折合亩产达到670.8公斤,创造我市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引进试验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希森6号,亩产达到5500公斤,引起了轰动效应。2021年,市种子管理总站自筹资金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基地(点)5个,面积60亩,保护性种植陇南老品种、濒危品种和农业野生植物125种。


       农业机械装备助力粮食安全增效。随着陇南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市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拓展农机服务链条,推广适宜山区生产作业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高效发展。农机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十年来,陇南市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扶持农机具先进齐全、综合实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立足山地农业特性推广适宜农机装备,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农机深松作业等新技术,加快农业增产增效。全市培育和扶持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85个,从业人员达到1263人,从事农机化生产和服务的各类农业经营组织达到268个,一批经营良好、运行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农机总动力由2012年的112.5万千瓦增长到2022年的173.8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15%提升到2021年的43.3%,增长了28.3%,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由2012年的111.6万亩、58.4万亩、20.3万亩,增长到2021年的401.2万亩、88.5万亩、117.8万亩,农机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阶段,2021年农机总收入达到56729.8万元。农机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以机代牛”等行动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辅助系统、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设施农业自动化生产线、粮食和中药材加工色选机等一大批现代农机装备及技术的引进推广,推动陇南农机化工作跨入物联网信息化时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引进的集新能源动力、种肥覆膜植保一体化、北斗导航无人驾驶辅助系统为一体的农机具,填补了陇南农机系统的空白,探索出了山地农业生产农机化的新路子。全市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惠农资金2.65亿元,拉动农机户(合作社)投资近8亿元,农机装备总量达到35万台(套),其中拖拉机3万台,联合收割机802台,各类配套作业机械2.9万台(套),为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农机深松整地项目顺利实施。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在徽县、成县、文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实施以来,累计完成作业面积22.7万亩,累计补贴资金411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对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储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创新了土地耕整模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工作中,农机充分发挥现代机械装备优势,实现了农机化作业全覆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力量守护粮食安全底气。农业科技力量是支撑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排头兵,全市1229名农业科技人员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扛牢稳产保供职责使命,聚焦种子、耕地、农业技术、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扎根一线,坚守初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陇南“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力量推进产业兴旺。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准确研判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点,经过深入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成立了科技双创培引专班,组织开展创一流业绩、创先进单位和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干事创业的“双创”培引行动,启动千名农业科技人才下基层服务,全市选派1200名农业科技人员投身508个农业科技示范点,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家团队聚力科技攻关。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现实需求,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组建了中药材、食用菌、果树、蔬菜、茶叶、蚕桑、大豆、苦荞、马铃薯、生态鸡、牛羊、生猪、中蜂、渔业等14个农业产业专家技术团队,每个特色产业均由农业首席专家挂帅,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通过农业专家的转化、集成、示范、推广,全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亮点纷呈,攻克了一批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助推了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人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陇南启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目前全市已有89人获得农村实用人才职称,其中4人取得农民高级农艺师资格,8人取得农民农艺师资格,77人通过农民技术员考核认定。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评选出120名德才兼备、实绩出众的一线“最美农技员”。各层次、各类型的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土专家、田秀才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乐其业、各显其才。


       撂荒地整治盘活粮食安全要素。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把恢复撂荒耕地生产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等职能部门衔接沟通,组织摸排工作专班,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块,对照图斑逐地块实地踏勘,扎实推进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不断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荒田”变“良田”,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农业农村部门不折不扣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大棚房”再次“回头看”工作要求和设施农用地日常巡查机制,持续巩固“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成果,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将设施农业巡查抽查纳入日常管理,建立日常巡查监管机制,今年共排查农业设施11330个,面积11337.41亩,均未发现“ 大棚房”问题反弹现象。“六个一批”集中攻坚。采取宣传动员耕种一批、引导流转耕种一批、服务托管耕种一批、收归集体耕种一批、项目支撑提升一批、分类施策置换一批等针对性措施,分类施策,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一般耕地结合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种植粮食、蔬菜等多种作物,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进一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政策支持激发活力。市县区统筹安排专项资金4011.7万元,有力保障撂荒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其中市级安排500万元,康县1300万元、宕昌县860万元、徽县600万元、武都区500万元、两当县200万元,武都区、徽县分别安排31.7万元、20万元用于核实排查工作经费。各县区还将撂荒地整治与产业奖补、农机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落实挂钩,有效激励调动广大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复耕复种的积极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安全基石。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3万亩,为我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7亿元,亩均投入1267元。其中投入财政资金16.6亿元,包括中央资金13.5亿元、地方资金3.1亿元,拉动金融和社会资本4千万元。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立足陇南山地农业特点,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体推进、量质并重、保护提升的原则,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有效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夯实了农业基础条件。同时,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通过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发展协调融合发展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村庄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推进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加大高标准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投入,加强工程外观设计,将高标准农田区建成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田园式景区,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互动融合。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一步带动了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综合效益日益凸显。耕地承载能力显著提高。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畅通了农机入田通道,建成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可以实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使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随着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和耕作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明显提升,土地流转租金普遍提高,增加了农民土地收益。强化督导推进工作落实。为深度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市县区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督导活动,由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牵头、局属有关单位负责人及科室负责人参与组成工作专班,制定印发了《陇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灾毁农田修复项目问题整改工作方案》,采取分组包抓的方式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整改工作,实行周调度、旬督查制度,开展常态化督导及“回头看”,逐县区逐项目核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图斑、财务管理、工程质量及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项目设计、施工、监管全流程问题整改工作,真正将这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抓好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