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7年生态建设
  • 时间:2009-03-15
  • 点击:33
  • 来源:
    一、2006年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逐步推进。
    (一)主要成效
    全省共完成营造林187.7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0.16万亩,封山育林77.63万亩。按重点工程分:完成退耕还林工程88.0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77.03万亩,三北四期工程22.67万亩;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建设2200万亩,人工种草500万亩,全省草场围栏面积达到568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解决了80.0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5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49万人,新增沼气用户260万户。报请国务院批准,肃北盐池湾、阿克塞安南坝和省小陇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河水量调度全面完成计划任务,东居延海形成湖面面积38.6平方公里,达到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大水面,东居延海连续三年不干涸,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省际分水任务。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张掖市被授予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为表彰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大熊猫保护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向陆浩省长颁发了“献给地球的礼物”荣誉奖项。
    (二)主要举措
    1、以制度为保障,加大立法和规划编制。出台了《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完成了《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起草工作。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甘肃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甘肃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水资源保障规划》以及太统-崆峒山等5个新建国家级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
    2、以项目为带动,加快重大工程进展。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正式启动,启动了乡村清洁工程试点。《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列入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并列为国务院西部办2006年西部开发工作的重点之一,刘家峡库区绿化水土保护项目前期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林业局对黑河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等11个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批复立项。
    3、以长效为目标,加大后续产业发展。经过积极争取,我省被国家列为2006年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省份,下达我省试点任务8.89万亩。全省草产业开发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草业带给农牧民的现金收入增加明显,经济效益显著。今年新增草产品加工能力8万吨,累计达到96万吨;新增草产品基地面积10万亩,累计达到155万亩。草产品加工带动了种植结构的调整,牧草种植比例越来越大,在优势产区,草业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实力的优势产业。
    (三)存在问题
    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擅自占用林地,进行新区建设、旅游开发、矿藏开采等活动有增无减,乱批滥占林地、擅自侵占林地的案件不断上升,保护林地的形势日益严峻;个别林区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省际省内林权纠纷争议问题不断出现,林业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资源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项目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国债项目要求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部分地方由于配套资金落实较差,工程项目实施受到影响。
    二、2007年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2007年全省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大地增绿、改善生态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实施农、林、水综合发展战略,促进全省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007年全省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要任务是:
    (一)组织实施好重点生态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三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同时要抓好绿色通道工程和村镇绿化规划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保障。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年内新建户用沼气池15-20万户,对50个新农村试点村中适宜建设沼气的试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发展生态家园富民示范村350个。加快骨干水利工程配套、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雨水积蓄利用工程建设,搞好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黄河、黑河、石羊河水量调度任务。计划解决9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0万亩,新修梯田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新增农村中小水电装机20万千瓦。
    (二)全力推进石羊河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生态与保护两大重点项目。重点抓好石羊河治理项目西营河向民勤调水专用输水渠和西营、清源、环河、红崖山灌区节水改造应急项目的实施,继续做好《石羊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审批的争取工作,着力做好石羊河流域水量调度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积极争取《石羊河流域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做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地补给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正式启动实施。
    (三)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力度。要紧紧围绕加强自然湿地保护,推进退化湿地恢复,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湿地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重点,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要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原则要求,抓紧编制我省湿地保护规划,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推进湿地保护。要强化对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抓紧建立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不具备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要采取建立湿地公园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四)切实抓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把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供水工程,解决90万人的安全饮水,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解决环县、会宁、靖远三县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困难,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在2007年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年内解决三县20.9万人饮水特别困难的任务。
    (五)力促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按照把河西走廊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的目标,充分论证完善《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尽快报批立项,以此带动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推进全省43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拓宽筹资渠道,加强技术指导,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加快节水型社会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办法。
    (六)大力扶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大力推广综合集成的抗旱播种、培肥地力、高效节水等旱作农业技术。在榆中、会宁、通渭、静宁、庄浪、永靖、华池、环县、庆城等常年受旱的山区,重点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流沟播技术,新增推广面积30万亩,突出发展马铃薯和玉米产业,逐步把旱作农业区建成我省的粮食主产区。
    (七)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要结合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工程后续产业的培育,突出区域优势,扩大基地规模,着力抓好林果业、种苗业、花卉业、旅游业、加工业和养殖业、草蓄业等产业,把后续产业做大做强。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