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
  • 时间:2009-03-15
  • 点击:14
  • 来源:
    一、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2005年是我国改革攻坚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改革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一)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着力实施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三年攻坚计划,加快了规范的公司改制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步伐,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初步建立,促进了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一是10户省属大中型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积极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省属企业以股份制为重点的产权多元化改革。美国国民油井等10多户大企业大集团并购重组扩股我省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值近30亿元。二是70户下划企业推进了改制放活。已有62户完成改制或正在改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是66户劣势企业破产重组有了新进展。已破产终结17户,已进入破产程序企业25户。四是省直部门所属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有所突破。省商务厅直属46户内外贸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省交通厅所属交通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也进行了改制。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宽松。以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从强化领导、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入手,进一步促进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较快的成长期。一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实施,《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条例》已提请省人大审议,24个省直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订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并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进行了公布。二是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承诺在未来三年为我省中小企业融资300亿元;举办了“全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银企洽谈会”。
    (三)农村税费改革及涉农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积极加大试点探索,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在2004年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的基础上,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部取消了农业税和牧业税。二是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进一步落实。全面完成了全省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积极开展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了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确定了6个县(市)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四是解决了乡镇公用经费困难和乡镇招聘干部身份转换问题。给每个乡镇每年10万元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对5586名招聘干部,通过法定程序,以过渡审批的方式,确认国家公务员身份。五是实施了发展县域经济试点工作。确定敦煌市等13个县(市)进行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对51个国扶、省扶重点县和6个民族自治县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上缴省财政的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四)投资、金融等领域改革采取了新措施。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甘肃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6个投资体制改革配套办法省政府已讨论通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甘肃省招标投标条例》已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代建制”试点工作也在顺利进行。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已正式挂牌成立,全省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增强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支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保险业、证券业和地方股份制银行改革步伐加快。兰州被国务院列为提前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5个城市之一。成功引进了中华联合和中国大地两家保险公司落户甘肃,制定了“两点一面”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相关保险和“三农”保险。
    (五)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结合《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的学习贯彻,加快行政管理改革步伐。一是继续进行了政府机构调整。2005年全省又对部分省政府机构进行了归并整合。共确定95个乡镇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严格规定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得到深化,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许可(审批)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挂牌服务制、责任追究制在政府部门普遍推行,全省14个市州及部门政务公开推行面达到90%以上;86个 县(市、区)和乡镇全部推行了政务公开,推行面已达100%。三是继续推进了事业单位试点工作。省市两级成立了相应的事业单位改革领导机构。全省已有1230多家事业单位,10万多人实行了聘用合同制,近20%的事业单位职工完成了身份转换。
    (六)教科文卫等其他改革配套推进。一是省属科研机构改革有了一定进展。省属科研院所改革进入了人员分流和结构调整的实施阶段。8个研究所已完成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二是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民办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实施。三是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推进了甘肃《读者》出版集团的组建和省新华书店以及三大新华印刷厂的股份制改造。深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改革,撤销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建制,合并成立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14个,实际参合农民近255万人,平均参合率为85.3%。
    总的来看,2005年,我省改革工作的成效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全方位、宽领域推动,各项改革的主抓部门都做了很大努力;另一方面是亮点多,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省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体制性障碍,有些改革仍处于滞后状态甚至有待于破题。改革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改革成本支付困难,某些领域改革缺乏配套政策,改革推进过程中认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甘肃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全省要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体制保障。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1、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任务。继续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动,把深化改革和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把改制重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引资重组和盘活不良资产结合起来,确保省属大中型工业企业改革“376”攻坚计划的完成。认真落实好下划企业及市州其他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
    2、全面启动农垦、粮食、流通和公路交通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相关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
    3、进一步做好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按照先破产重组企业和困难企业、后盈利企业和大企业,先中小学校等基本职能、后社区管理等辅助职能的顺序,先行启动一批破产重组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
    4、学习贯彻新的《公司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对于已经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依照有关规定规范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并明确相应的权责,促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运行。对于尚未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加大改制力度。
    5、推进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并扭亏无望、资源枯竭的劣势企业的破产重组。加大不具备发展优势的行业和领域的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力度,提高资产集中度。加速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力的国有资本控股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
    6、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统计评价制度、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和奖惩制度等,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配套。探索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和具体措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规规章。
    (二)深化农村及涉农领域改革
    1、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落实农民减负措施,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措施和办法,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农村金融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保险业务,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草场承包,落实草场使用权。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试行办法。倡导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形成农民近期得利、长远受益的土地流转机制。切实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3、健全并不断完善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工作机制和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指导协调和工作配合,积极研究出台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鼓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务信息网络,发展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4、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抓好省上确定的13个县(市)的试点工作。通过整合资金和增加投入,下放管理权限,加大对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县城和中心建制镇,探索壮大县域经济的路子。继续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
    5、探索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探索加快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的新机制,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供销合作社组织体制、经营方式和服务机制,推动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深化。抓紧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七大服务体系。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治公共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1、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2、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进一步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运行情况评估和监测,研究制订《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和《甘肃省中小企业统计办法》。
    3、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的权益。加强并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设立并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投诉中心,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健全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四)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做好已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工作,建立健全各级政务(审批服务)大厅及其运行机制。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研究建立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新设定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查论证机制以及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着力解决职责交叉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努力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继续精简机构和人员。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完善新陈代谢、竞争择优、激励保障和监督制约机制。
    3、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行政复议应诉等行政监督工作。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制度。落实省政府有关政务公开的各项措施。
    4、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国家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五)深化投资、财政、税收等项改革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建立并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改进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实行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划分省、市州及县级财政收支范围,完善公共财政和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县和农村基层的支持力度。全面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启动“省直管县”财政的试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
    3、深化税收体制改革。落实国家的税制改革措施,加强税收征收和监管。探索完善省以下主要税种省市县分享制度改为基数加增长的上解制度,保证在省级收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调动地方抓项目的积极性。适时适度运用税收杠杆保护资源,增加地方收入。
    4、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费承诺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促进电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疏导价格矛盾,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综合运用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和相关收费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六)积极培育和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1、积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证券中介机构,加大培育上市公司的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甘肃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进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的使用协作平台。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良好的产权交易平台和制度保障。加快发展保险业。
    2、推进土地等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规范土地交易行为。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一步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规范矿业权流转。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
    3、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展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服务组织,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取消各种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输转。
    4、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的内外贸协调管理,推进各级政府内外贸管理业务的融合和内外贸企业的业务融合,加快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促进流通方式现代化。
    5、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入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快信用征集和信息披露立法进程,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社会征信服务平台。
    6、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出台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指导意见,选择部分行业或城市进行改革试点。
    (七)加快推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逐步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尽快出台《甘肃省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努力扩大企业参加工伤保险覆盖面。
    (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的转制改制。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继续开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学科带头人和重点科研院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加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逐步扩大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加快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继续鼓励发展各级各类民办教育。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扶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企业化改制,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实体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
    4、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研究提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思路和措施。切实加强医院管理,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整顿药品生产秩序,积极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九)加快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安全生产的体制机制
    1、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研究提出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加快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效能标准。抓紧建立资源节约监管制度。
    2、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调节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立和落实权责一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建立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快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和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进一步扩大高风险行业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加大对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突出领域责任保险的承保力度。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