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
  • 时间:2009-10-12
  • 点击:10
  • 来源:

一、2008年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我国相继发生的低温雨雪天气和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严峻考验。9月份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经济发展进一步受到冲击和制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省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省委“改革抓创新”的要求,围绕《甘肃省2008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体制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各项改革取得不同程度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目标,重点在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特困企业政策性破产、中小型企业改制放活、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方面进行了攻坚和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前一轮改革的收尾工作进展顺利。6户省属企业政策性破产重组工作稳步推进,总体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省属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进展顺利,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和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已全面完成,省属非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正在平稳有序进行。省属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物产集团所属部分企业通过“减债脱困”工程甩掉了债务包袱,顺利完成改制;提出了机械集团和医药集团推动子企业改革改制的方案,并稳步实施。二是新一轮改革起步工作全面展开。研究提出了省属企业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实施计划,理清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明确了推进改革的工作重点。加强了与中央企业及其他优势企业对接的深入展开,酒钢集团与欧亚财团、白银集团与中信集团、华亭煤业与华能集团、祁连山建材与中国建材、甘肃稀土与包钢稀土的合作稳步推进。三是国有资本运营在探索中起步。稀土新材料、华亭煤电、电投陇能首发上市,金川公司、长城电工、祁连山建材定向增发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靖远煤业主业整体上市的主要障碍已经扫除四是粮食、农垦和公路交通等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截至20086月底,全省粮食系统改制企业为983户,占改制前企业总数的95.62%。通过改制,全省粮食企业初步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按计划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移交工作正在调研论证阶段。省交通厅以高等级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启动高等级公路管养分离改革和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工作,选择14个县(市、区)进行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体制改革试点。

(二)积极推进农村及涉农领域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乡镇机构改革通过采取撤并乡镇、合并村组、精简机构、缩减乡镇领导职数、党政干部交叉任职等办法,撤并乡镇314个,占全部乡镇总数的20.44%,合并村组5073个,全省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已基本到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理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已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全省共有406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已经完成,全年拨付资金16.2亿元,积极开展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二是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截至目前,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63.5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4%。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进一步改革完善了农村土地征占用、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加强了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的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权益。三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上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对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范围、主要任务、配套措施、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稳步推开的原则,确定了合水、泾川、宕昌、清水、安定、永靖、临泽等7个县(区)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印发了《甘肃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7个试点县的主体改革任务。四是农村金融业逐步发展壮大,有效的解决了“三农”贷款难的问题,支农力度不断增强。自我省被列为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以来,全省共成立了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6家村镇银行和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中国银监会已同意将我省敦煌市和民勤县提出列为第二批村镇银行试点单位。农村诚信建设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全省共创建信用村3283个,创建信用乡镇101个,创建文明信用农户166万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小额贷款难的问题。五是启动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围绕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截至200810月,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51.84元,同比增加343.68元,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现金支出人均2003.33元,同比增加347.55元,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生产投入明显加大,生活消费全面增长。六是小城镇试点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省委、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小城镇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保证措施,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0%增至2008年的32.89%

(三)继续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相关改革。一是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完成依据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目录。对应《国务院关于第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进行了省级部门第六批、中央在甘单位第三批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取消和调整。通过此取消调整,省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已由原来的2315项减少到目前的763项,累计减少1547项,减幅为66.8%。电子政务工程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共争取15个国家电子政务项目,总投资7.2亿元。二是财政管理改革继续深化。研究制定了跨省市和跨市州企业所得税征缴、分配管理办法,实行了57县“四税”和10个市州营业税基数返还政策,确定了出口退税地方负担部分继续由省级承担办法。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平稳运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总体方案已报财政部审定。“三奖一补”激励政策、转移支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调整和完善省对市州及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决定,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意见已正式下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四)积极发展要素市场。一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甘肃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已经进入司法清算程序,华龙证券公司整改重组已基本完成,规范化运作水平有了新的提升。截止目前,全省共有A股上市公司20家(沪市10家,深市10家),总股本76.62亿股,总市值1070亿元。1家证券公司(华龙证券),30家证券营业部、22家证券服务部。1家期货公司(陇达期货)和2家营业部,全省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入库企业已达96户。二是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兰州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兰州银行,酒泉分行已挂牌营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兰州设立了分支机构。4家省外保险公司已挂牌营业。中国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都有意向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土地市场进一步得到规范。进一步做好企业改革土地资产处置工作,出台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资产处置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资产处置政策,结合企业改革实际、土地利用状况和规划条件等,确定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四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围绕全省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和《甘肃省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通过创新机制,抓住培养、吸引、用好和留住人才等关键环节,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的合理流动、配置和使用。

(五)社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一是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起草完成了《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制定了《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三年规划(2008-2010)》和《甘肃省关于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的指导意见》。2008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比上年增长1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7%;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全省共安置3961户零就业家庭中的4043人就业,共有4889名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全省城镇企业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2.17万人、161.99万人、239. 36万人、106.72万人和 57.29万人。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低保覆盖面逐渐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推广,2008年参保人数和参合人数分别为279.69万人和1869.12万人,参保率和参合率分别为88%93.2%三是劳务输转工作加快推进。在杭州、南通、西宁三市新建了劳务管理站,在天津三户大型企业加挂了“甘肃省劳务输转基地”牌子、3家培训机构加挂了“甘肃省劳务输转培训基地”牌子,进一步完善了劳务协作网络。2008年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25.91万人,有组织输转183.52万人,有组织输转率43.08%;创劳务收入256.36亿元。四是积极落实教育体制改革有关措施。“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2年的72.94%高到95.20%。继续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实行省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启动了省属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以奖代补政策。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合并为公用经费;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免除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研究起草了《甘肃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五是文化体制改革成效卓著。在财政、税务、工商、土地、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下,出台了支持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试点改革。读者出版集团、省新华书店等转企改制以来,享受由国家减免的税收优惠达到1.8亿元;甘肃日报社每年享受到财政800万多元补贴,较好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省广电总台广播电视中心工程建设资金2000万多元缺口得到弥补,实施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1亿元贷款贴息由省财政从2007年起连续补助三年。

(六)资源开发新机制开始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加快建立。一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在编制《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初步筛选了8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有4个城市和2个区被列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二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完善了节能减排政策,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在全省八个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电价,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0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5%,削减二氧化硫排放7.43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1.35万吨,均完成了年度目标。

二、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重点

(一)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继续深化以资产重组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推进酒钢集团与哈萨克斯坦欧亚财团,白银公司与中信集团等的战略合作;积极协调兰石集团、兰州电机有限公司破产重组后的二次重组;完成省属重点破产企业的破产收尾和重组工作;确保在政策有效期内基本完成省属重要骨干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二是加快推进省属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妥善处理省直部门直属管理的企业、省行业协会所属企业、省属企业所属二级企业等领域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三是加快市政公用等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鼓励大中型市政公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支持中小型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企业采取出租、租赁、出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四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全省担保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省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风险补偿基金。

(二)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加大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探索创新力度。一是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多种有效方式,促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县、乡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协调、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渠道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机制。二是按照我省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县(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化解任务;探索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途径和保障措施;适时扩大“省直管县”试点范围;研究制定我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案和工作实施办法。四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继续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妥善处置个别农信社高风险问题的化解;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协调建立省级财政、税收、信贷、农业、民政、水利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结合的机制。五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比重;鼓励创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六是着力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六个统筹”上取得突破,推动城乡发展融合;鼓励市州探索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强县扩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营的限制性规定。

(三)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政务大厅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网络审批系统。二是编制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建立健全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抓紧制订甘肃省省直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甘肃省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项目后评价等制度。大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建立规范、健康的招投标市场。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建立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好全省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计征办法和消费所得税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五是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四)围绕要素市场发展,继续推进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我省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意见。建立全省企业上市的快速决策机制,积极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二是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加快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步伐。提高全省金融业开放水平,做好“招行引资”工作。三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公共资源整合,实施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三块业务统一规划建设,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使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完善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机制。

(五)围绕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继续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一是推进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做好失业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甘肃省就业援助办法》以及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研究制定集体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用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扩大试点范围。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长效机制。四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改革。努力完成宕昌县“两基”攻坚任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五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政策,确保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试点改革工作,推动面上改革全面展开。

(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节能减排机制,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积极开展跨行政区的合作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省际间、城市间经济协作,鼓励市(州)县(区)之间的自主合作与协调发展。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继续做好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修编完成《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河西地区重要河流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在河西五市全面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水权制度改革,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四是完善以项目业主为主、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大力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力量。五是抓紧出台《加快我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力争使我省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4个省级开发区真正成为加快改革发展和扩大开放的生长点。

(王华存 周弘 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