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6年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83
  • 来源:
    一、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落实省委“两个高举、一个加强”的战略决策,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15.87亿元,增长16.01%。
    (一)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围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积极发展以新材料为主的接续产业,工业经济的主导优势不断增强,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84.13亿元,增长19.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2.83亿元,增长19.54%;实现利税总额38.8亿元,增长69%;综合效益指数为195.84%,比上年提高32.61个百分点。金川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和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有色企业集团。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一特两化”,坚定不移的培训和输转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 7.1亿元,增长14.67 %。粮食总产量达到27.9万吨,增长7.15%,创历史最好水平。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啤酒大麦、无公害蔬菜、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5.05万亩、11.37万亩、20万亩,羊只饲养量达到110万只。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啤酒麦芽、无公害蔬菜和优质肉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2万吨、1500吨和30万只,啤酒麦芽产量约占国内生产总量的15%,各类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己累计达到370多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永昌县被列为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县,干辣椒、绿萝卜等6个产品己被省质监部门检测认证。认真落实各类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资金605万元;全面取消了特产税、牧业税、免征了农业税,农民直接受益1147万元。坚定不移地实施“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2个,培训农民4.02万人(次),输转农民7.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5亿元。
    (三)不断加强项目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认真落实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把抓项目与基本市情、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创新、项目储备、市场化运作、支持大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3亿元,增长29.83%。全市在建项目达到436项,其中完成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90项,其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81.8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金川集团公司矿山改扩建、20万吨铜电解、1.4万吨/日选矿扩能、2×150MW热电联产、镍都实业公司3万吨硫酸镍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金化集团18万吨磷二铵扩能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城市供水老化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病险水库加固等一批国债项目加快实施,部分项目己建成投入使用。永昌发电公司2×300MW机组改扩建、金川至永昌高等级公路、金昌支线机场、金河人饮管道、金昌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一定进展。项目库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储备项目480多项,筛选了110个项目作为“十一五”工作的重点项目。
    (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吸纳宝钢、太钢等优势企业入股,实现了强强联合。八冶公司政策性破产重组、金化集团公司主辅分离以及金泥集团公司、河西堡铁厂多元化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投资体制改革进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完善。河西堡镇实行计划单列,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经济布局,加快了河西堡镇的建设步伐。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8项,到位资金7.96亿元,增长50%。完成进出口总额10.68亿美元,增长8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1%,己与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8亿元,增长9.2%。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消费市场活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8.71亿元,增长35.0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增长28.51%。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61亿元,增长21.16%;各项贷款余额70.24亿元,增长30.6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增长14.2%。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2项,科技示范体系初具规模。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改造修建乡镇卫生院6所,建立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1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参合率达到71.37%。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就业岗位5697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城乡低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了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5%以内。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75元,增加7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2元,增加385元。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一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 13.5%;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2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继续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努力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一是抓住国家继续发行国债和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机遇,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方面,重点做好项目的申报与衔接工作,争取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开工金川至永昌高等级公路和下四分至双湾通乡公路,继续抓好市区集中供热、金水湖景区、龙泉景观带等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防风治沙等生态工程。三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金昌支线机场、永昌发电公司2×300MW机组改扩建、金昌物流中心、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四是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继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稽察、审计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五是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力争年内在国家开发银行融资3-5亿元,扩充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二)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努力提高工业整体水平。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入点,继续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5%。积极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加快实施1.4万吨/日选矿、20万吨铜电解、镍熔炼系统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以及镍都实业公司20万吨铜加工、铜镍合金管材、金化集团公司1.5万吨高品质磷酸一铵、50万吨磷复肥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加快金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以镍铜钴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为目标,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地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全社会节能,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节约资源的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体系,倡导清洁生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以上。四是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挖掘潜力,节能降耗,抓好企业扭亏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着力发展“一特两化”和劳务经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重点抓好啤酒麦芽、蔬菜、食用菌等种植和优质肉羊养殖,种植蔬菜18万亩,发展食用菌栽培户2500户,产量达到5000吨,肉羊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力争全市啤酒麦芽加工能力稳定在22万吨,肉羊加工能力达到30万只,面粉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饲草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和输转农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重点抓好乡村干部、存量农民、增量农民三个层次的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力争年内培训农民4万人(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7.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5亿元以上。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抓住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六小”项目投入的机遇,重点抓好中型灌区配套改造项目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万亩,封山育林36万亩。加快农村村镇规划和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
    (四)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以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继续支持金川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完成金化集团、金泥集团、河西堡铁厂等企业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改革,稳步推进粮食、流通、公路交通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二是加大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各类投资管理,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范围,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三是积极推进其他各项改革。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核心,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四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落实招商引资配套政策,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合作领域,拓宽引资范围,扩大招商成果,确保年内引进资金10亿元。五是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支持和引导企业不断扩大产品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出口创汇,努力提高我市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争取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0%。六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切入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消费条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发展房地产、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会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开展市场秩序整顿,加强价格监管,不断改善消费环境。
(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抓住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和基层计划生育等方面投入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资源的整合力度。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快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认真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建成市文化中心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电视改造和市电视台演播厅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制度,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强公检法司等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市、县公安看守所,县、区法院审判庭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开工建设农村派出 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两所一庭”项目;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和城市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对金川集团公司二氧化硫治理的支持力度,使市区空气质量继续好转。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