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7年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204
  • 来源: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6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和年初确定的发展计划,抓主抓重,求真务实,攻坚破难,开拓创新,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59亿元,增长12.1%,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23亿元,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76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5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0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增长13.34%,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9.45亿元,增长5.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88亿元,增长3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5亿元,增长10.61%,出口503万美元,增长1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7亿元,增长30.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增长1.5 %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4.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5.87‰。

过去的一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一些制约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链条短,“欠发达”的特征十分明显;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比重低,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面临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社会事业欠账多,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措施

2007年,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也是加快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既好又快发展为统揽,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举、实干攻坚抓突破的总体要求,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再上新台阶,在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上再上新台阶、在培强做大四大产业基地上再上新台阶、在改善民生上再上新台阶,全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5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8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46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5亿元,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外贸出口达到550万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35元,增长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067元,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重点是:

(一)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大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为方向,继续壮大发展煤电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建材等传统工业,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支柱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达到38亿元。一是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煤电产业开发为重点,加快华亭电厂、大柳煤矿、750KV超高压输供电工程、煤制甲醇、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的建设进度和前期工作,不断强化具有平凉特色的工业发展优势,推进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全市原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发电量达到90亿千瓦时。二是全力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集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流动,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极。三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政府节能意识,积极实施城镇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加强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设备,推行节能建筑。2007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再下降4.4个百分点。

(二)坚持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一是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草畜业,突出发展高效果业,做大做强“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55万吨,增长7%,肉类产量达到8.5万吨,增长18%。二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紧紧围绕整体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医疗卫生、道路、饮水、沼气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继续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伐。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泾河川区新农村示范建设和省列7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四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全年争取输转农村富裕劳动力5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5亿元。

(三)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紧扣国家投资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谋划和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的衔接争取工作。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和社会及民间投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重点抓好平定高速、华亭电厂、新安煤矿、净石沟煤矿、9条通乡油路、崆峒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续建项目;力促西平铁路、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工程、60万吨煤制甲醇、长凤高速、大柳煤矿、8条通乡油路、平凉城区集中供热等重大新开项目开工建设;加快15万吨醋酸、兔里坪水库、天平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尽早开工。

(四)以旅游商贸业为龙头,繁荣发展第三产业。以建设甘肃东部商贸中心和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加快商贸业市场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争取新世纪物流配送超市、平凉粮油批发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5亿元,增长10%。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外经外贸业。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促销,大力发展旅游业,2007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9亿元,增长20%以上。

(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重点,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中等职业教育专项。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完成以农村乡镇卫生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全面发展,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征缴,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万人,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强乡镇文化站、体育设施建设,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新建37个乡镇司法所、11个乡镇派出所和9个基层人民法庭。

(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节能、环保、人口作为政府宏观调控三大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加大责任考核力度,不断强化环评、能评意识,落实各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措施。坚持抓好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六小工程和沼气能源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城区面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对城区、工矿区工业烟尘、粉尘治理和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2007年,全市城镇及工矿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1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6万吨以内,烟尘排放量控制在4.1万吨以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努力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妥善解决改革攻坚中的各类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宽松环境。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切实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及其它政策允许的行业和领域的项目建设。围绕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搞好涉农领域其它改革。(张立新  肖军  朱强)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