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8年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209
  • 来源:

一、2007年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7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部署,以“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推动,紧紧围绕发展计划,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速度加快、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7.82亿元,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5.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完成58.7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完成53.32亿元,增长11.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15亿元,增长2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6亿元,增长20.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88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5元,增长7.4%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全市上下坚持以项目为纲,项目建设呈现出重大项目多、结构布局好、投资领域宽、拉动作用强、建设速度快的特点,新上项目、投资规模、完成投资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832项,概算总投资27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3.1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79.6亿元,较上年增长29.6%。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2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48项。储备各类前期项目235项,概算总投资2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4亿元,增长39.41%

(三)坚持以煤电产业开发为主线,城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9.64亿元,增长18.98%。原煤总产量达到1917.7万吨,发电量达到97.29亿千瓦时。以商贸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亿元,增长16.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3亿元,增长30%外贸销售完成2.69亿元,增长21.6%;出口创汇完成750.9万美元,增长49.3%。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3%

(四)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35.78亿元,增长5.6%。粮食总产量完成87.27万吨,较上年略有增长。草畜、果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果品总产量达到58.09万吨,增长14.62%;蔬菜产量达到77.12万吨,增长4.24%;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82.17万头和30万头。

(五)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往年重点投向教育、卫生延伸到农村基层文化、体育、民政、社区、计生、广电、残疾人服务和流浪未成年救助等方面。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2.2亿元,相继建设了庄浪职教中心实训楼等项目281个,全年消除D级危房8.3万平方米,新改建校舍21.7万平方米。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3个县级医疗机构、32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项目和2个计生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平均参合率达到90.33%。积极应对人口增长高峰的压力,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9‰。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3.74%。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切实落实,16.73万农村贫困人口、9987名五保供养对象和5.21万城市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六)坚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了10大节能工程、20项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18个节能减排项目。对5户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整顿,关闭了6户造纸企业,依法查处违规项目16个。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完成年度控制目标。完成各类造林22.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1万亩,新修改造梯田10万亩,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20平方公里。

二、2008年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坚持加快发展项目为先,富民强市产业为先,深化改革创新为先,开放开发招商为先,构建和谐民生为先,全力主攻三大目标,深度开发四大产业,加快建设四大基地,持续推进六个跨越,全面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2008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以内。

(一)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工业经济发展

加大投资力度,继续做大做强煤电优势产业。加快煤制甲醇、大柳煤矿、新安煤矿、二甲醚、750KV超高压输供电工程建设进度,抓紧做好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醋酸、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全市发电量达到90亿千瓦时以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扶持发展地方中小企业。按照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建材、制药、电子、化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地方骨干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应。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增强产业集聚和资本吸纳能力。平凉、华亭、静宁等工业园区在引资扩容、发展产业集群上实现大的突破,年内确保各引进两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入驻园区。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稳定粮食生产,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落实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粮食总产稳定在80万吨以上。突出品牌和规模两个关键环节,做大种养基地,做强龙头企业,做深产品加工,做优产品品牌,强化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的带动作用,提升两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97万头和42万头;果品总产量达到60万吨。坚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内再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努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6万户;加快实施通乡油路工程,抓好续建新建的13条通乡油路建设;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组织实施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转农村劳动力38万人,创劳务收入18亿元。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5370人的工作任务。

(三)壮大商贸旅游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按照大旅游、大产业的思路,全面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向外推介力度,实现与全国知名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的有效对接,不断增强平凉旅游的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5亿元,增长16%。围绕建设陇东商贸中心,扩大平凉商城、柳湖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半径,完善以平凉城区为中心、带动各县、辐射毗邻、联结周边大中城市的商贸流通网络,扩大市场吞吐量。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进一步提升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中介、咨询、评估认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调整出口结构,尤其要提高农产品加工型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量,出口创汇达到805万美元,增长15%

(四)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坚持抓项目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一是加快进度抓续建。积极配合抓好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继续加大旧城改造力度,配套建设公共休闲、娱乐、健身等设施,丰富城镇人文内涵。二是积极争取抓开工。突出抓好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天然气管道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三是科学论证抓储备。针对已储备的部分项目老化、对应性不强的问题,加快市县(区)两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重点谋划论证国家支持的基础设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能环保和社会事业项目。注重项目环评、能评、安评、土地预审、资金筹措等关键环节,全面提高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四是注重管理抓规范。继续强化项目建设“四制”,切实抓好项目调度,全方位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继续做好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移交工作,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资金、人才、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地方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制度,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村贷款难问题。

(六)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分解落实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督促重点企业编制节能减排规划,落实企业考核指标。二是突出重点行业。抓好造纸、冶金、水泥、制革、煤炭采掘等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市场准入管理。三是严把源头关口。把节能降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和环评审查。四是健全体制机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和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加快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鼓励发展低能耗、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五是突出抓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严格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管理,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组织实施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项目。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抓好初中校舍改造、职教中心实训楼、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3个县级医疗机构、10所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实施。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年内全市新增城镇就业达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改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全面完成3个县级计生服务站和13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建设任务。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抓好3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4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施3088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检察院技术办案用房、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和人民法庭项目建设进度,改善基层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张立新  郭录彦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