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6年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226
  • 来源:

一、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2亿元,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达到26.9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达到42.72亿元,增长15.72%;第三产业达到40.53亿元,增长14.7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5.9 39.6 34.5进一步调整到今年的24.4 38.8 36.8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煤电产业效益显著。按照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煤电产业这一重点,狠抓了煤电及煤化工项目建设。华砚煤矿1000万吨矿井扩建竣工投产,山寨煤矿240万吨改建基本建成,新窑、新柏两个120万吨矿井建设已投入联合试运转,新安煤矿90万吨矿井新建项目进展顺利,砚北煤矿600万吨选煤厂开工建设;华亭电厂完成主厂房基础及设备订购,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已开工建设。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全市煤炭、电力等优势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带动整体工业快速增长。全年原煤总产量达到1700万吨,发电量达到84亿千瓦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1亿元,同比增长16.8%

(三)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和我市“农业质量效益年”活动的实施和推进,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实现快速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87.53万吨,较上年增长3.35%,创历史最高水平。草畜、果菜业发展势头强劲,果树经济林面积、耕地种草面积均突破了100 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1.13万吨,较上年增长35.47%;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较上年增长7.68%11.08%。组织开展劳务输转33.75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2.5亿元,增长41.9%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上下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张总量、增强实力、促进发展的首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666项,总投资193亿元,其中实施过亿元的重大建设项目27项,总投资163亿元。储备各类前期项目199项,总投资271亿元。在项目建设的强力拉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5亿元,较上年增长33.3%

(五)商贸活跃,社会消费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达到40.24亿元,增长11.2%;外贸销售总额完成1.88亿元,增长14%;出口创汇完成452万美元,增长17.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比上年上涨1.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0元,增长6.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34元,增长10%

(六)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2.07亿元,同口径增长29.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1亿元,同口径增长18.6%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努力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和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促进块状经济和带状经济快速成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1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达到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达到5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达到4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3%,达到13.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达到5.7亿元;外贸出口增长11%,达到502万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784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1930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继续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突出抓好草畜、果菜产业开发,集中力量建设“五带两区一园”,即以东五县(区)为重点的草畜产业带,以静宁、泾川和泾芮河川区为重点的果菜产业带,以“312”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特色产业聚集带,抓好泾河川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和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带动战略,整合区域性生产要素,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稳定粮油生产,加快发展特色草畜业,突出发展高效果业,积极发展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加快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紧紧围绕整体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医疗卫生、道路、饮水、沼气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继续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集中资金和项目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伐。三是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抓好流域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及 “农村六小工程”、退耕还林和梯田建设,促进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四是大力调整城乡结构,进一步完善重点小城镇的基础服务设施条件,扩大城镇容量和规模,形成“块带”发展的节点,辐射带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坚持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双管齐下,使劳务输出向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二十字”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今年开始,在全市农村实施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抓好规划编制。要紧密结合当地客观条件,以村为单位,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好户型模式、道路、给排水、公共服务体系等多项建设内容。泾河川区107个村年内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各县区条件基本成熟的重点村也要完成规划编制。二是抓好试点示范。结合省上“十百千”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各县都要至少选择23个村开展试点,创造性地做好泾川示范县和泾河川区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力争年内把泾河川列入全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是抓好农村新社区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建设”等多种方式,加快小康村、小康屋建设步伐。同时做好以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和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净化、绿化和美化村庄,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三)以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为重点,大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以能源工业现代化、高效化、循环化为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突出煤电化运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建材等传统工业,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支柱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抓好已改制企业的巩固完善工作,通过合资合作,挂大靠强,借助外力,启动内力,盘活现有资产,提高产品档次,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一是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煤电产业开发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平凉电厂二期、华亭电厂、崇信电厂、750KV输变电工程、地方国有控股煤矿、新安煤矿、大柳煤矿开发和煤制甲醇、灵台南部10亿吨煤田开发勘探和祁连山水泥二期等大型骨干项目的重大前期和新开工项目建设,实现“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抓好静宁4万吨精淀粉、庄浪马铃薯深加工、泾川3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和10亿只发泡网、5亿只果品套袋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使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二是以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石堡子、静宁八里等8个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集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流动,确保工业集中区引进建设资金投资上千万元的高技术项目10个以上,加快形成全市工业块状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极。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华煤集团为中心,继续推进华亭矿区企业的联合重组,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努力做大做强。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以建设甘肃东部商贸及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商贸业市场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争取新世纪物流配送超市、平凉粮油批发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启动实施10大专业市场、10个繁华商业区、10户商贸龙头企业建设,建成三庄坑瓜果蔬菜市场、十里铺陇东活畜交易市场、二十里铺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中心等一批商贸设施,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超市、连锁店、购物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和新兴流通业态,提高传统服务业档次。加强农村商品网络体系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强基础、抓完善,力争实现“创优”目标。以“八大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好瑶池景区续建工程和皇甫谧陵园开发建设,加快平凉北山森林公园和大云寺博物馆建设步伐,争取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立项开工。加快崆峒旅游经济开发区和其他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更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抓好软硬环境建设,强化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五)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抓好“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的衔接争取工作。在抓好“十五”计划续建扫尾项目建设的同时,力争今年实施一大批新开工项目。重视抓好项目的规划工作,严格执行先规划、再上报、后审批的项目申报程序,坚决纠正擅自调整项目,挤占滞留国债资金的违规行为。对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理一步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切实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抓好进度和质量,确保建成一批,验收一批,新开一批,为后续项目的争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六)继续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加强和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增强发展能力、增进开放活力和增大招商引力的重要工程来抓,以建设“两高三铁四横六纵”路网框架为目标,加快交通体系建设步伐,继续抓好平定高速、华浪公路建设,西平铁路力争年内开工,并积极衔接争取崆峒—索罗等通乡油路列入省上投资计划实施建设。突出抓好石堡子110千伏、四十里铺110千伏变电站、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等项目,城区网改项目年内全面开工。继续全力实施“两路一园八配套”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平凉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建设进度,集中搞好一批供热、供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七)加强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继续巩固扩大苦杏仁、活牛、小杂粮、苹果等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创汇,开拓机电产品、革制品、印刷机械、疏水阀等工业产品的境外市场,积极做工作,为静宁大红碗方便面、泾川恒兴果汁等产品在我市出口创汇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扩大我市自营出口总量,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把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新型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

(八)加快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年内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向服务型转变。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巩固提高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两兑现一收费”包干责任制,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规范各项涉农收费,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切实抓好投资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严格落实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把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的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范围,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试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政府投资公益项目“代建制”。

(九)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争创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市。加强基础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深化素质教育,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发展的浓厚氛围。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加大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力度,促进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重点抓好34所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开工建设,争取再新开工2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同时,认真抓好4个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工作,进一步强化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新建54个乡镇司法所、22个乡镇派出所和10个基层人民法庭。坚持抓好生态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