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8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227
  • 来源:

一、2007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7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速发展”的工作主题和“开发三大产业、建设三大基地、推进三化进程、实现三增目标”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谋长远、抓大事、夯基础、促发展、求突破,使全市经济社会在面临诸多困难和遭遇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计划目标圆满完成,主要指标呈两位数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完成200.82亿元,占计划101.99%,增长13.2%。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65亿元,占计划101.1%,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72亿元,占计划103.66%,增长18.0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6.06亿元,占预算105%,增长20.5%,小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42亿元,占预算107%,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96元,净增806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030元,净增156元,增长8.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1‰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城镇化率达到24.66%,增长3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庆化300万吨搬迁改造集中加工、西长凤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庆阳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开工建设。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占计划124.57%,增长49.5%。全年共启动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1874个,完成投资108.78亿元,增长50.6%。其中:农业项目433个,完成投资26.17亿元。工业项目340个,完成投资16.9亿元。交通能源项目162个,完成投资20.4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504个,完成投资32.15亿元。商贸流通项目183个,完成投资10.21亿元。社会事业项目252个,完成投资8.55亿元。

农村经济稳中有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粮食总产完成88.13万吨。种植瓜菜121.5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68.6万头,羊饲养量达到236万只。种植油葵和白瓜籽52.9万亩,种植紫花苜蓿119.83万亩,新栽黄花菜11.98万亩、优质苹果30万亩。完成人工造林17万亩,新修梯田9.56万亩,完成流域治理面积425.15平方公里。启动实施11区、20个乡镇、10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新建20户以上集中连片小康农宅示范点118处,4058户。全市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16.54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下降到32.85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7.4%

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65亿元,占计划101.1%,增长21.5%,其中地方完成5.53亿元,增长2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完成192.2亿元,增长12.9%;其中地方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29.1%。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43.23亿元,增长18.9%;上缴税金2.06亿元,增长26.7%。境内原油产量达到268.47万吨,增长4.3%,加工量达到115.26万吨,增长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贸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共实施5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82个,完成投资25.52亿元,增长33.26%;启动民资项目510个,完成投资18.37亿元,增长30.1%。全年完成外贸出口供货总值5.91亿元,增长24.2%,完成出口创汇9597万美元,增长6.9%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受惠覆盖面达到97%,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四个全覆盖”基本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37%;市、县文化活动空前活跃。旅游产业开发势头旺盛,人口生育得到有效控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入实施。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惠民实事全面落实,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取得了瞩目成就,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化、工业化程度低,与全国、全省相比,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差距仍在拉大,经济发展面临着扩大总量和调整结构的双重任务。二是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条件差、水资源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四是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2008年庆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庆阳和建设西部油城、陇上煤都、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速发展主题,坚持“四抓三支撑”和“开发三大产业、建设三大基(胜)地、推进三化进程、实现三增目标”的基本思路,把握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原则,强化基础增后劲,开发产业促调整,重视“三农”增收入,改善民生保和谐,改革创新促开放,确保实现“两个高于”的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235.38亿元,增长12%;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增长20%;大口径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17%,小口径财政收入12.15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5亿元,增长16%;外贸出口供货总值7.15亿元,增长21%,出口创汇1.02亿美元,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2203元,增长8%;非公经济增加值48.8亿元,增长12.9%;粮食总产量92.5万吨,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GDP能耗降低4%;城镇化率增加3个百分点。

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

(一)奋力打造甘肃能源化工基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把大办能源化工工业作为经济提速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四种优势资源”,加快发展“四个产业集群”,配套建设“四个产业园区”,千方百计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推动全市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同时注重发展建材、医药、食品、环保工业,着力培育机械工业,增加工业门类,优化工业结构,发展壮大地方工业实力。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坚持从市情出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一是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六个百万”工程建设规模。二是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卖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四是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三)加快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破“瓶颈”制约

开工建设西长凤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庆阳<?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4C级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通乡公路建设步伐,全力构建全市主干公路、铁路和民航立体交通网络框架,打通出境通道,逐步实现与境外交通网线的全程对接。加快建设以工代赈骨干油路工程和农村公路工程。立足煤田开发用水和解决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大力开发水资源。

(四)加快市政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和小康村互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开发联动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做好庆阳市区旧城区改造和市容整治、新区扩容和设施完善,增强中心城市整体功能,提升现代城市品位。

(五)搞活商贸流通,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培育消费热点,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外资引进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巩固和扩大外贸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项目推介和经贸合作。

(六)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机遇,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开发,加快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全面建成公检法司项目。切实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关系群众贴身利益的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上有关改革工作的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抓创新”的要求,着力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和问题,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八)全面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大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力度。

(白常身  侯献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