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7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217
  • 来源:

一、2006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自治州成立50华诞的喜庆之年。在州委的坚强领导和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州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州委“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总体思路,以“迎州庆、搞建设、促发展”为主题,夯实发展基础,改善薄弱环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圆满完成了州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州实现生产总值62.5亿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16.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18.6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27.6亿元,增长10.2%。财政收入达到4.8亿元,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85元, 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0元, 增长8%

(二)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稳步启动。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发展畜牧、劳务支柱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25.3亿元,增长6.8%;农业增加值16.4亿元,增长6.9%。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达到47.9万吨。洋芋、玉米、油菜、蔬菜、豆类、中药材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3.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5万亩。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新建规模养殖场8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16户,康美牛业、康兴羊业、华安生物等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主要措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新建百人以上规模的劳务基地25个,培训城乡劳动力7.97万人次,输转劳务39.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6亿元,增长40.6%。组织实施了90个整村推进项目和6800多名群众的易地搬迁工程,解决了1.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5.7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28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进展顺利。29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全面竣工。

(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投资拉动持续有力。充分借助州庆机遇和平台,坚持“争、引、拓、管”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各类建设资金,强化跟踪落实、监督管理和协调服务,项目建设的规模、速度、效益全面提高,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增长20.6%5条通乡油路、祁家渡口黄河大桥、广河县广通河堤防工程等209个项目开工建设;黄河炳灵电站、永积公路、和合路等127个续建项目按计划组织实施;康临二级公路、临合二级公路临夏段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石山县高家水库等209个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康美公司肉牛屠宰生产线、临夏市什锦公司豆粉生产线及6万吨蚕豆生产线等19个项目竣工投产;永靖县年产15000吨四氯化钛、3500吨海绵钛生产线等69个项目开工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达到66.3%,资金到位率20.9%,总到位资金13.9亿元。城镇开发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东乡县城改扩建工程继续推进、永靖县广场西区综合开发等重大工程启动实施,带动效应不断增强,项目市场化运作水平明显提高。

(四)工交商贸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大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力度,强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清理整顿,着力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12.3%。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完成客运量85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5亿人公里;货运量346万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6.03亿元,增长18.8%。“万村千乡”、“信福工程”等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乡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亿元,增长12.8%。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完成进出口总额1037万美元,增长53.6%

(五)社会事业投入较多,薄弱环节逐步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两基”攻坚、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项目顺利实施,临夏师范综合教学楼、广河县一中高中扩招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州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启用,45所乡镇卫生院当年开工并竣工,州县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临夏市、永靖县、康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顺利开展,参合率达89.1%。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二期、古动物化石、民族风情等旅游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分别增长39.6%37%。州体育场、训练馆、东乡县撒尔塔文体广场等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竣工。开工了48个公检法司设施项目,30所基层派出所、看守所和审判法庭已建成。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4.2%91.5%

二、2007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7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薄弱环节,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略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要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洋芋、花椒、蚕豆、双低油菜、中药材、啤特果等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面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技术水平、规模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输转的能力,力争全年培训劳动力8万人次。加强劳务输转的政策引导和管理服务,帮助农民开辟更多的劳务渠道和劳务领域,引导更多的农民在劳务输出中增加收入,力争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4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5亿元。全面建成2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创新方式,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继续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认真落实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二)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水电能源工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扶持壮大现有清真肉乳制品、地毯、皮革等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兴办清真系列小食品、生活用品、服装、工艺品等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建立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以黄河、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为重点,继续发展水电能源工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项目建设的突破口,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策划包装、宣传推介、洽淡招商、落实服务、规划布局等水平。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选择优势项目重点对外推介。强化引导协调,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高节会组织水平和实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外出招商活动,实现小分队招商、专题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的有机结合,争取签约引进项目40个以上。

(四)着力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改制任务。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各类投资管理,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决策和使用责任制,提高投资效益。选择12个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代建制”试点。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加大“两基”攻坚力度,确保康乐县“两基”达标,广河、和政县通过州上“两基”验收,10个乡镇普级九年义务教育。启动农村初中和“211工程”,继续实施远程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建设48个农村寄宿制学校,推动农村教育更快发展。争取建设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全面落实城镇低保人员医疗保险,逐步解决低收入口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完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实现计划生育控制目标。争取建设部分乡镇文化站。继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完善对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的就业援助制度,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救助制度建设。         

 (苟成哲    祁学仁   马文吉)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