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2009-05-05  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新世纪开始,我市将进入全面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崭新发展时期。制定好既符合天水市情,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十五”发展计划对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共天水市委《关于制定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和《关于全面贯彻省委九届三次全委会精神,认真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意见》制定的。《纲要》着眼于十年,重点规划“十五”,突出了以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政府工作重点和市场主体行为,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是今后5至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基础与展望

    第一章 “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我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和开拓消费市场,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九五”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0.3亿元,较“八五”末的1995年增长46.3%,年均增长8%左右,基本与全国、全省平均速度保持同步。到“九五”末,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02元;比“八五”末增加59l元,增长32.6%。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乡镇企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林果、蔬菜、畜牧、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部分城郊川道区乡村开始进入小康,全市实现了贫因人口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企业改革和脱困基本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在市场竞争中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器、电子、轻工三大行业为支柱的区域加工工业体系,一批国家和省列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九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6.7亿元,较“八五”末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1.5亿元,较“八五”增长1.5倍,年均递增20.2%。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城市外环路、宝兰二线、310国道天公路及全市乡村通农机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已经完工或正在建设之中,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环境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九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部GDP的比重已达到2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较1995年增长59.6%,年均递增9.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到7.6万户;社会消费逐年扩大。在国家启动消费市场、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下,“九五”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5亿元,较1995年增长31.4%。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业持续发展。“九五”末全市财政收入达到6.4亿元,较1995年增长64.1%,年均递增10.5%;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8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67.9亿元,分别较1995年末增长110.3%和67.9%。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较大进展。“九五”末全市出口创汇总额到153l万美元,出口商品中工业产品比重逐渐提高。一大批合作项目和引资项目顺利实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九五”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8元,较1995年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4583元,较1995年增长6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0.4亿元,较1995年增长l01%。全市98.4%的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城乡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九五”期间,通过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科技对工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普九”教育目标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及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计划生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文化出版、群众体育、社会保险得到长足发展。

    “九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矛盾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经济发展的效益不高;四是财政收支缺口大,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山区农民因灾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任务已相当紧迫,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第二章 机遇与挑战

  新世纪伊始,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都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新的变化既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市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形势看,经济体制和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最终产品已向买方市场转变,普遍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市“十五”期间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我们也有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区位、加工工业、旅游资源、农林特产、劳动力等五大相对比较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加快支柱工业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更快发展;其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我市经济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较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积累了开发开放的经验,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尤其是三百多万人民要求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是“十五”期间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保证。

  “十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立足市情,紧紧抓住机遇,组织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经济与社会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

    第三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五大优势”(相对区位优势、加工工业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农林特产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市战略、依法治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四大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加强“三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始终坚持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天水建设成为发展水平较高的以生态农业、加工工业、旅游商贸为主的陇东南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居较前位次,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工业化水平提高,服务业领域扩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消费结构趋于合理;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具体经济调控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9%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到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6:41:43。非公有经济在全市GDP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
    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年均递增8%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
    粮食产量在正常年景下稳定在70万吨左右,各类经济作物商品量年均增长不低于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目标:到“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增长,分别达到6000元和1700元;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低于3%,全市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县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90%以上的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和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5%和3部/百人。
    生态环境目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工业“三废”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93%、55%和75%以上。

    第二篇 发展重点

  促进全市“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培育特色经济,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

    第四章 加快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十五”末,使全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生产组织方式明显转变,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迅速增长。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种植业在稳定粮食总产,努力提高单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品、蔬菜、中药材、花卉、油料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结合退耕还林(草),加快林业、草产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从传统的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性较强的林业和养殖业经营主体。要突出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推动种养业生产向区域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重点抓好种子工程、旱作农业、立体种植、二代日光温室、脱毒苗木培育、畜禽改良、平稳施肥等技术的全面实施和农业机械的推广。进一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十五”末,农村二、三产业产出水平和从业人数明显提高。

    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种养业商品生产条件较好区域为重点,结合“十五”期间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农业生产资源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土地合理流转,适当集中,引导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大规模、高起点的农业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种养业商品生产,狠抓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各界兴办龙头企业。尽快建立全市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贮运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体系。争取国省支持,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建设。“龙头”企业的布局要符合区域城镇建设需要,向重点小城镇集中。加强以科技、金融、信息为重点的多形式、多层次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中心,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要重点完成对现有农田灌溉系统的修复改造,同时努力争取新建一批可以实现区域水资源调蓄作用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宜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建设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杠杆作用,积极创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水利投资、建设和经营的良好条件,使水资源开发保护及水利建设实现科学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十五”末基本建成排蓄结合、高效节水的农田灌溉水利网络,重点保证川道河谷地区的川台沟坝耕地得到有效灌溉。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农业耕地的梯田化改造。加快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调整优化区域工业结构

    立足区域加工工业基础,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区域工业从行业、产品、所有制和投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通过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提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引进联合及资产经营,实现工业优势资本的有效扩张。“十五”末形成主导行业优势明显,配套工业极具活力、层次清晰的区域工业体系,使工业经济的贡献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 着力培育三大主导行业

  通过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对电子、机械电器、轻工行业进行重点培育。进一步突出三大行业在全市工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电子行业。通过重点扶持、技术改造、引进联合等形式,促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以电子三厂为依托建设天水高科技电子工业园区。
    ——机械电器行业。以发展装备工业为契机,加快开发机电配套产品及智能电器产品,走光机电一体化的路子。
    ——轻工行业。加快项目建设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档次,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二)加快区域工业体系的建设

  依托区域工业主导行业和重点优势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多形式的区域配套企业,通过重点企业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就近加工扩散,细化生产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主导企业的发展与配套工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进而推动区域工业的整体进步。以星火厂、风动厂、锻压厂、海林厂等企业为依托,建立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以长城集团、213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电器工业基地;以电子三厂为核心建立高科技电子园区;以天水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天水啤酒公司、天水黄河果汁饮料公司、天河集团为依托,建立食品饮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以武山水泥厂为龙头,通过资本重组,建立建材工业体系。

  (三)拓宽工业发展领域

  充分利用天水市农副产品较为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地方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技术、人才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紧紧依靠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具有纪念性、观赏性、收藏价值的旅游商品。加快工业产业的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主体,有效引进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同时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区域工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而实现工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关注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基因、电子信息、环保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积极培育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促其自成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职能,鼓励境内外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投资兴办企业。“十五”末,使全市工业产业实现内涵和外延的全面扩张。

  三、培育旅游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依托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商贸服务业基础,积极培育旅游产业,提升传统服务行业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使旅游业、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到2005年,以交通为主的基础条件彻底改善,主要景区景点面貌较大改观,配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收入稳定增长,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2010年,旅游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个环节实现与国际接轨,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旅游产业步入快车道发展,使其成为天水的重要经济产业和功能标志。“十五”期间,一是要认真搞好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麦积山风景区为中心,以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为主线,立足境内景点分布和基础条件,做出全市以及各县(区)旅游发展计划,以此为前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保证全市旅游业有序健康发展。二是按照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加快景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景区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景点建设以麦积山、大地湾、伏羲城开发升级为重点。基础设施以改善景区交通、绿化美化为突破,抓好“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石门景点建设”、“伏羲城建设”、“麦积山景区环形道路建设”等。三是重视宣传,加强促销。在确立天水旅游业在全省旅游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天水区位优势,争取使天水旅游与国内外旅游热线有效连接。四是逐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抓好旅游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探索旅游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方式,尽快实现与现代旅游市场的接轨。

    商贸服务业。以现代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传统服务行业的优化升级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商贸流通业围绕畅通渠道,提高效益,对全市商业网点进行规划。控制大型商场建设,保持各种商贸流通业的合理布局和总量平衡。建设以城市为中心,县城及重点小城镇为骨干,小型市场和零售网络为基础的营销网络体系,加快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拓展旧货业、拍卖业、典当业、租赁业等。交通运输业要加快运输市场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客运、货运和维修业的规范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加强对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行业的扶持和规范管理。培育壮大社区服务业、物业、快餐业、家庭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行业,并注重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发展文化、教育等非物质消费。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作用,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社会各界向信息服务领域投资,有效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实体壮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立足全市城镇发展基础,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各级各类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0%。

  一、完善城镇体系

  以秦城、北道城区为中心,以县城和重点乡镇为依托,建立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市主导地位明显,县城和重点小城镇配套功能完善,相互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加快旧城改造,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对秦城、北道两区之间的非城区域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确定其为“十五”或更长一段时期的工、商、服务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促使两区相向发展,相互整合。积极着手进行新城区的规划论证工作,力争2005年前完成建区方案。通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规模较大、经济文化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陇东南中心城市。

  加快县城建设步伐。以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强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秦安、甘谷两县要围绕县改市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采取超常措施加快建设,为实现县改市积极创造条件;武山、清水、张家川三县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县城建设和改造,使县城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积极发展小城镇。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集中开发建设建制镇,并以甘泉、洛门、龙山、莲花、磐安、皂郊、金集等为重点,完成部、省、市三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工程。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批交通条件较好非农产业比较发达的乡,在统筹规划,完善功能的基础上,推广试点经验,加大建设力度,加快乡改镇步伐,推动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

    城镇化建设要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名城保护结合起来,尤其是市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对文物古迹、古建筑遗存实施保护性开发建设,增添人文景观,丰富旅游资源。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城区道路。完成城区外环路拓建改造工程及解放路、伏羲路、双桥路、自由路、滨河西路、二马路、前进路、埠南路的拓建改造;力争立项建设城区外环路北山公路、北道东环路工程;重点实施五县县城道路拓建工程;搞好城区道路的停车场、公交车站等配套工程建设。

    供水。加强东部水源地、藉河水源地和城市各类水源地的涵养与保护;实施秦城区三期水源地开发及五县县城二期供水工程。

    环保。继续实施集中供热工程;争取兴建天水市污水处理工程、煤制气工程;实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力争在五县各建成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在市区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二期工程。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精心设计建设一批美观实用、特色鲜明的住宅小区和多处各具特色的绿化休闲小区。搞好绿化美化,建设天水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天水苗木花卉基地等工程,创造优美怡人的城镇生态环境。

  三、搞好配套改革

    以降低城镇生产、生活成本和放宽城镇准入条件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尽快形成符合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改革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改革城镇建设投资体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转变城镇管理方式,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新型城镇管理体系;建立起适应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章 加快城乡基础建没

  坚持适度超前和规划先行的原则,以交通和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一批建设项目,把我市基础条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加快交通建设

    要着眼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远发展,逐步建立起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布局合理、通畅快捷、功能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以国道主干线高等级化和支线公路等级化建设为重点。尽快建成国道310线天谗公路、316线天江公路,争取早日建设天(水)宝(鸡)、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完成境内省道部分路段的改建工程;以市区为中心,建设沟通各县区的环形公路,进一步优化全市路网结构;以现有公路为依托,建设途经全市边远山区的大环形公路,改善边远山区的交通面貌。“十五”末力争实现国道主干线在天水境内的高等级化,市区与县城、重点小城镇之间用等级公路连接,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或机动车)的目标。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市、县、乡、村畅通的公路网络。
    铁路。全力配合国家宝兰二线天水段工程,完成境内车站改造;积极做好天(水)阳(平关)铁路的方案论证等前期工作,为立项建设创造条件。

  民航。初期依托空军天水机场,实行军民合用,争取2002年前开通民航业务。着手新机场的选址,争取“十五”期间开始建设天水支线机场。

  二、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绿化为切入点,逐步扩大生态建设规模。小陇山、西秦岭、关山三大天然林区,严格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伐封育,恢复林草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有效发挥天然林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林缘区、高寒阴湿山区要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快荒山绿化步伐,重点发展生态林草,建设生态防护骨干林草带,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川道区、浅山干旱区要积极实施“三北”、“长防”、“黄治”等生态工程项目,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控制水土流失,结合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建立经济林草带。抓好甘谷、北道、武山、清水4个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建设,保证全市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根据天水的实际情况,把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绿化与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分期分批推进。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保障体系,推动天水再造秀美山川的进程。

  三、大力发展能源、通信、环保及城乡公益事业

  以电力建设为重点,加快改造城乡电网,努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积极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区域电信枢纽中心、公共服务网和政府专用信息网建设,积极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加强环境保护,抓好工业“三废”治理和城市综合治理,防止和减少主要河流及水源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金投资于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公益事业发展,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第七章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按照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在总量和效益上有大的提高,改变全市目前国有经济比重偏大,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状况。

  一、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在立项、注册、信贷、人才、用工、税收、土地使用、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搞好服务,给予各类企业同等待遇,依法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管理,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坚决清理查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重点扶持,全面发展

  按照有重点分层次有序推进的原则,扶持发展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非公有制优势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和优化升级,进而带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发展。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收缩国有经济战线,通过改制改组,使国有资产从一些中小企业退出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来,鼓励市内外非公有制经济以收购、租赁、兼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多渠道吸引外资,加快“三资”企业发展步伐。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拓宽发展领域,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一、二产业发展,向生产型、科技型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退耕还林、流域治理、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开发、工业初级产品及配套产品的生产,支持和引导具备资质的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以及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结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一批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专业村或专业镇。在布局上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城区(镇)集中,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

    第八章 县域特色经济布局

  立足县(区)经济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秦城区。立足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以区域配套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商贸、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重点,尽快建成以加工工业为支柱,商贸服务业为龙头的区域经济中心。

    北道区。发挥加工工业和旅游资源两大优势,集中发展机械工业、旅游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成以加工工业为支拄,旅游娱乐业为龙头的区域游娱中心。

    甘谷县。立足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力争把甘谷建成生物食品基地、非国有经济集中发展区域和花卉大县。

    武山县。以建成西北蔬菜大县为总体目标,以集中发展较大规模的设施蔬菜产业基地为突破口,扩大种植面积,加快发展蔬菜保鲜、储运和深加工环节的“龙头”企业,提高经营水平,使蔬菜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秦安县。以林果和乡镇企业为依托,以商贸业为突破,把秦安建成全市优质果品基地和中国西部小商品加工和商贸集散中心之一。

    清水县。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发展酒饮、药材、花卉三大支柱产业,提高全县经济总量,加快整体脱贫步伐。

  张家川县。坚持畜牧强县的方针,立足民族特色,大力发展饲草业、养殖业和良种畜胚胎繁育,建设较大规模的民族特色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把张家川建成我省的畜牧产业和清真食品大县。


    第三篇 发展动力

    第九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开发人才资源,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突出技术引进,促进技术创新

    要立足实际,着眼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突出引进,注重示范,强化推广,加快创新。主要任务是,围绕机械、电器电子、轻工等支柱工业,抓好电子信息、智能化电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仪器仪表等重大科技产品的开发、引进及产业化。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引进和推广的重点是,粮食、蔬菜、林果、畜禽、牧草等名、优、特、新品种,和先进的栽培保种技术,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技术,以及生物农药、肥料等生物工程技术。建立农业六个示范区和三个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果品种植、贮藏、保鲜科研推广中心。围绕旅游产业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等重大科技问题,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经验和方式。

  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为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面向市场,与企业相互参股建立科、工(农)、贸一体化的股份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公益性科研机构要激活内部创新机制,把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来。要加快骨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强市、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扶持民办技术服务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形成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力争农村70%左右的7周岁以下儿童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达标。逐步扩大高中教育,力争招生规模达到初中毕业生的30%以上。调整职业高中布局,培养各类高素质的专业型、创造型人才,使初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支持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职工文化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继续抓好扫盲工作,全方位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天水电大分校本科专业,积极支持西北工校创办为天水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天水师范晋升为高等专科学校,改善天水师范学院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实施“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和“校校通工程”,加快现代化教育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课外场所建设,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三、开发人才资源

  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天水市人才开发暂行办法》。提高生活待遇,创造工作条件,用好留住现有人才。积极吸引全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大项目、新兴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实施“222创新人才工程”,大力培养中青年干部、科学技术带头人、企业管理和农村实用等“五大”人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第十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深化改革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把着力点放在体制创新,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城市改革,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对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合资经营,相互参股等方式,实行股份制改造。对国有骨干企业要明确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建立集体决策和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事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对国有中小企业要采取股份合作制、托管、租赁、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实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明确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范围和责任,试行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改革乡镇机构,精简乡镇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推行土地的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配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建立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区域。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引导和支持农村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推进村级财务公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供销社等一系列改革。

    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全面落实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广泛吸引国内外建设资金。要形成政策性投资为主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外资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完善国有投资、国有资产、国有资本运营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内部约束机制。完善投资公司运营机制,发挥在项目参股、控股、贷款、担保等方面的融资作用。建立政府宏观调控,银行独立审贷,企业自主决策,担保、保险做为支持系统的投融资决策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放宽投资领域,吸引社会投资进入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要打破地区封锁,破除行业垄断,建立和完善开放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消费品、资本、劳动力、技术、房地产、信息中介等要素市场建设。消费品市场要在完善零售与批发市场、专业与综合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几处交易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等区域性大市场。资本市场要在扩大企业融资比重的同时,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劳动力市场要完善职业介绍,加强就业服务,建立面向社会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信息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要为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科技信息网络,中介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要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全面放开住房租赁市场。

  二、扩大对外开放

  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良好机遇,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工商企业要学习和掌握国际经贸法律法规,积极采取符合国际规范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和经贸规则,培育与国际惯例接轨,有国际竞争力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主体。外贸企业要积极培养高层次的外经外贸人才,建立工贸、农贸、科贸、商贸经济联合体,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增强外经外贸对国际环境的适应能力。制定开放政策,扩大外资准入领域,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积极扶持办好“三资”企业。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国内外开展加工贸易。

    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地区、跨省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鼓励发达地区来天水投资建设。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广泛的经济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合作。把开发区分成综合开发、吸引国内外投资,探索新机制、新途径的特别试验区,天水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

    第四篇 人民生活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 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加强财源建设


  以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目标,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调整财源建设思路,发展现有财源,扶持骨干财源,培植新的财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财源体系。坚持依法征管,推进费税改革,确保各项税收的应收尽收和及时足额入库,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证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足额发放,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对公共支出的保障能力。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健全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支出管理,规范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不断增强地方财力。

  二、积极扩大就业

  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非国有制企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扩大农村就业容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实施劳动预备役制度,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适时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机制。

  三、继续搞好扶贫开发

  在继续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的同时,重点要转向巩固提高扶贫成果,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广泛开展开发式扶贫,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建立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增加扶贫投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投资效率。继续组织对口定点帮扶,大力开展社会捐助扶贫活动。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采取多种措施,开拓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提高统筹能力。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将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实行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增值的良性循环。

  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以及救助社会脆弱群体方面的支出,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以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强化社区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妇女儿童事业,切实改善对老龄人口和残疾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和残疾人事业。继续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扩大“安居工程”实施范围,整顿房地产业不合理收费,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拓宽消费信贷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节,降低农民消费成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现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净化美化环境。抓好社会治安和生产安全,加强劳动保护,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十二章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依据宪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重视和发挥社团组织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民主选举、监督、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厂务、政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

  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落实普法规划,实施基层、县区和行业依法治理三大工程,提高全市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开展执法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健全依法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禁和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大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树立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

    第十三章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强化精品意识,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紧贴时代精神、突出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新闻宣传,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不断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坚持以预防为主,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三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努力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完善计划生育服务设施,逐步建立医疗卫生、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和卫生执法监督等服务体系。

    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第十四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目标,以市区和工矿密集区为重点,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域环境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进一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依法整顿矿业秩序,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合理开发、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优化资源使用结构。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盘活城乡土地存量,严格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审批,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和合理开发。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推进用水方式和用水制度的改革,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为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鼓励晚婚晚育,普及避孕节育,搞好咨询服务,促进优生优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可持
续发展战略。

    第五篇 规划实施

  《纲要》是经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到10年天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本《纲要》与已编制的11个专项规划,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也是制定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专项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行动指南。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广泛参与、衔接协调、适时修订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纲要》,在全市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中长期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短期实施的组织领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战略意图,把全市经济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全市的规划目标与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二、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确需政府组织实施的规划内容,将按领域制定针对性强的专题规划和确定阶段性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县区、各部门要各司其责,抓好组织落实。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检查,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必要时由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针对经济运行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必须加强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和把握,适时确定调控目标、调控重点和调控力度。在规划实施期间,如遇特殊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政府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天水市“十五”计划主要宏观调控目标

指标 单位 1995年实际 2000年实际 “九五”年均增长(% 2005年计划 “十五”年均增长(% 备注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亿元 56.21 80.3 8.0 124 9 “十五”期间增长率不考虑价格因素
  第一产业 亿元 16.0 14.2 3.6 19 6  /
  第二产业 亿元 22.2 34.1 7.00 51 9  /
  第三产业 亿元 18.1 32.0 9.8 54 11  /
二、财政收入 亿元 3.88 6.4 10.4 9.4 8  /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2.4 81.5 20.2 164 15 绝对数为“九五”、“十五”累计数

四、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收入

元/人 2921 4583 9.4 6000 6  /
五、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879 1058 3.8 1700 10  /
六、年末人口数 万人 312.55 338.49 /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13.37 8.79 / 9以下 /  /
七、粮食总产量 万吨 63.3 58.4 -1.6 70 4  /
八、城镇登记失业率 % / 3.59 / 4 /  /

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 / 70.0 / 75 /  /
  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 % / 90.0 / 93 /  /
  工业废水处理率 % / 40.0 / 55 /  /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除2005年为2000年价格外,其余均为当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