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9年生态建设
  • 时间:2009-10-12
  • 点击:40
  • 来源:

一、2008年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生态工程建设,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8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236.55万亩。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均完成年计划任务,退耕还林工程完成80万亩,其中:荒山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64.6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44.61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完成39.2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84万亩,封山育林3.43万亩。全年完成人工种草面积534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312万亩,一年生牧草222万亩,全省人工种草留床面积达1759万亩,新增3.34%。新增草场围栏面积1620万亩,全省围栏草场面积达到7525万亩,改良草地面积达到5317万亩,完成牧区种草69万亩。2008全省解决了10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85万亩,完成集雨补灌面积20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完成了全年生态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

1、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成效。面对2008年年初严重的冰雪灾害和“<?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12”特大地震造成的严重的自然灾害,我省积极开展灾害评估,编制完成生态恢复等灾后重建规划,多方筹集救灾资金,开展灾后生态恢复重建。截止200812月,全省共投入生态恢复灾后重建资金3.18亿元,争取中央雨雪冰冻重建补助资金860万元、地震灾害救灾资金430万元;争取省上雨雪冰冻救灾资金100万元,抗震救灾资金500万元。已补植补造幼林地、未成林地233.52万亩,重造人工林98.3万亩、经济林41.33万亩;恢复林木种苗、花卉、大棚等林业设施灾毁面积的60%以上;恢复重建森林防火系统、重点林区国有林场(站)基础设施和林区监测、检查站点的比例分别占到总损失的40%以上。

2、林业建设取得新成绩。面对2008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林业重点工程投资规模较往年大幅度调减的形势,我省积极加大争取力度,全力落实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和各项投资。全年完成中央和省级林业建设投资28.3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5.91亿元,省级投资1.32亿元,利用外资1200万元,林业项目贷款1.02亿元。及时兑现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截止200812月,全省累计治理沙化和陡坡耕地1003.3万亩,绿化宜林荒山荒地1535万亩,郁闭成林后森林覆盖率将提高3.7个百分点。二是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各级党委、政府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利时机,将生态区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下来进行植树造林,改善了土地利用状况,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推动,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积极抓好生态建设工程的前期,完成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完成了太子山、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有序推进。

3、草原鼠虫害防治和草原生态治理取得实效。首先,加大了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2008年共完成草原鼠害防治642万亩,共挽回牧草损失约1926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3852万元;完成草原虫害防治382.8万亩,直接经济效益2297万元(每公斤鲜草0.2元),经济效益明显。其次,各地采取各种措施,正确处理在保护好草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草原的矛盾,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飞播牧草、无鼠害示范区等项目取得显著效益,全省重点区域的草原退化趋势得到了一定遏止,生态功能得到了一定恢复,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禁牧草场植被覆盖度普遍提高5-10个百分点,休牧草场提高3-7个百分点,草原生产力明显提高,草群结构得以优化。

4、生态建设重大项目争取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一是《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获批准,并确定为全国首批执行省(区)之一;二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三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2009年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了全部前期工作;四是积极推动祁连山冰川和生态保护工程尽快立项。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照区域特点和当地实际,出台加快和扶持生态发展的意见和文件,突出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特色产业,走以大工程推动大发展,以大产业带动大效益的生态建设路子,推进全省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突出江河源头、林缘区、生态脆弱区和城镇面山,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整村整乡整县推进,谋求整体效益。

二是严格把关,提高质量。严把造林设计、整地、苗木、栽植、科技和保存等环节,大力推行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多树种搭配,营造混交林模式;实行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制,认真开展阶段性验收和“回头看”活动,强化补植补造,把质量管理落实到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提高了造林、种草成活率。对于违反退耕还林政策的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每案必结,一经核实,严肃处理。

三是加强管护,巩固成果。认真落实“严管林”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建立发生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地遏制了林地逆转、超限额采伐和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活动。采取造林与管护相结合、封山与禁牧相结合,管护与政策兑现相结合,加强封禁管理,实行科学管护,严格管护责任,兑现管护政策,切实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

四是落实草原承包制度,增强牧民积极性。围绕《草原法》和《甘肃省草原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结合禁休牧制度的实施,牧区的草场承包到户工作基本完成,半农半牧区正在稳步推进。农区实施了封山禁牧。2008年全省共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8039万亩,占全省草原可利用面积2.41亿亩的74.7%。其中承包到户面积11472万亩,联户承包等其它方式承包面积6567万亩。草原承包激发了牧民增加投入、建设草原、注重管护和科学利用的积极性。草场承包工作进展顺利,在草原上滥垦滥采和破坏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冰雪灾害和“5.12”地震给我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受灾土地亟待治理修复,受损的林地面积亟需恢复;二是森林病虫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兔、鼠危害十分严重,给生态建设造成了极大威胁。三是受干旱和降雨稀少的影响,历年造林特别是荒山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补植补造任务量大面宽,基层压力较大。

二、2009年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搞好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坚持加快发展抓项目,促进增收抓产业,体制创新抓改革,资源管护抓执法,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是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全面实施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积极汇报衔接,尽早落实2009年全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和项目投资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按照国家部署,切实巩固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广泛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切实抓好林业生态小康村镇建设和“绿我家乡,美我家园”活动,促进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国土绿化水平。争取国家将我省天保工程区外尚未享受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的1477.88万亩公益林纳入国家补偿范围。全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

二是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以农民增收促进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实现林产业经济结构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由单一国有型向多元混合型转变的目标,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从增加农民林产业的收入上着手,来促进生态建设。

三是依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维护生态安全。加强林地林权管理,规范审核审批,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切实搞好人工林抚育采伐工作,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进一步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封山禁牧、封山育林的力度,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曹力耕  李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