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7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197
  • 来源: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6.4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2.05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585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增长7.4%。
    (一)工业企业改革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企业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累计已完成改制企业442户,改制面达到95.6%。加大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的扶持力度,“10强50户”企业和五大支柱行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组织实施了长城果汁果蔬品综合加工、天光半导体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产业化、海林大型机械轴承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工业经济已逐步进入了依靠技术创新和良性扩张壮大的轨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增长8.5%。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启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增产增效措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粮食总产达到84.65万吨,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批45个示范村正式启动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全面展开。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畜禽饲养量同比增长8%,果品总产量达到60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150万吨。生态环境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各类造林40.6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藉河示范区建设、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农业综合开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解决了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一池三改”8460户,当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4户1174人。全市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共输转城乡劳动力67.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6亿元。
    (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项目建设成为全年最大亮点,项目争取实施的数量以及投资完成额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在54个重点项目和35个市级领导联系项目的带动促进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7亿元,增长34.7%。宝(鸡)天(水)高速公路完成当年投资20亿元,国道301线牛(背)麦(积)段整治工程全面竣工,天定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大唐甘谷电厂、伏羲城及历史街区修复保护、麦积山景区基础设施、通乡油路建设进展顺利。秦州污水处理厂、城区供水老管网改造、市中心广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等一批工程相继建成使用。宝天高速公路天水过境段、天(水)平(凉)铁路、国电天水热电厂、75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商贸旅游及服务业呈现繁荣发展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亿元,增长14.5 %。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共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2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亿元,分别增长18.5%和20.5%。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3项,实际到位引资18.02亿元。对外贸易保持了稳步发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000万美元,其中出口6000万美元,进口2000万美元。
    (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实施各类项目309项,总投资6.95亿元;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全市“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如期完成。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0%以内。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市县两级传染病医院、乡镇卫生院、县区医院及中医院住院楼、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景点旅游基础设施等一大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成效显著。
    二、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主题,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三大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力求在经济社会的主要领域取得新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第二产业增长10%,第三产业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达到1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03%;大口径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9%,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增长7.5%,达到8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达到17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2%。
    (一)坚持不懈抓项目建设,继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紧紧抓住机遇,全力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我市重点项目的投资,力争得到更多的项目支持,确保继续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年计划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04亿元,较上年增长30%以上。确定全市2007年重点建设项目80个,总投资约322亿元。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交通能源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状况。加快实施宝(鸡)天(水)高速公路、通乡油路工程、天定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公路天水过境段、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大唐甘谷电厂等工程。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57个,年度计划投资17亿元。完成藉河城区段生态治理二期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1900套廉租房建设。逐步实施五县城区供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道路及供排水工程以及重点小城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县城及重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继续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省属下划企业的改制和改组工作,实施长开厂126千伏高压开关设备研发等一批技术改造和高技术产业化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促进长城电器、星火机床、风动工具、锻压机床、华天电子、天光集成电路等一批优势产品做强做大;积极培育华圆设备、成纪药业、昌盛食品、长城果汁等名牌产品,尽快壮大。加快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以秦州区东十里工业园、麦积区廿里铺工业园和五县工业园为平台,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吸引聚集中小企业群,促进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整合聚集,加快我市工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扩大基地和龙头企业规模,着力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抓好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二期工程、渭河流域藉河示范区二期项目、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以工代赈骨干项目。组织实施好农村新四通工程,开工建设总里程196公里的8条通乡油路,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实施农村沼气“一池三改”1.36万户,解决不通电农村散居人口的用电问题,着力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完成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人口6898人,实施82个行政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强化对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及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扩大有组织的输转,输转农村劳动力6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
    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一是围绕落实“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超前论证储备一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做实做深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创造条件。重点抓好天(水)平(凉)铁路、天(水)阳(平关)铁路、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国电天水热电厂、750KV超高压配电站等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十一五”规划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二是加强项目的争取工作。敏锐地分析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的争取和衔接工作,力争年内有一批重点项目获准开工建设。加强各部门的衔接协调和配合,形成抓项目的合力,土地、环保、安全生产等职能部门和银行要提前介入项目前期论证的全过程,积极完善项目建设所需的各项手续,为项目的争取和开工建设创造条件。三是要抓好新开工和续建项目的实施工作。继续抓好宝天高速公路、天定高速公路、战备公路、大唐甘谷电厂扩能技改、藉河环境综合治理等续建项目;新开工宝天高速天水过境段、战备公路、通乡油路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二)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努力扩大社会消费。
    认真实施“商贸活市”和“旅游富市”战略,坚持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繁荣城乡消费市场,引导提升消费档次。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实施好全市重点市场建设项目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全市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启动实施麦积甘泉物流中心、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做好陇东南粮食物流中心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亿元,较上年增长13%。力争全市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3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三)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力争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个百分点。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严把项目建设的环境资源和能耗审批关,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引导现有企业切实调整优化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循环经济方面的投资项目。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抓好重点领域的监督和治理,加快武山钼矿综合开发进度,年内完成秦州污水厂竣工验收,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建设两区五县生活垃圾处理场,筹资建设麦积污水处理厂。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0.1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入手,落实好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提高农村五保户保障标准、建立城市低保人口和下岗职工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试行农村低保制度等五件实事。力争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原有3个试点县区的基础上将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全市农民将直接受益。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转移支付项目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改造、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迁扩建、市卫生学校整体搬迁等重点项目,抓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为重点,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影放映“2131”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项目,满足老百姓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加强公检法司等基层政权建设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不断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