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6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216
  • 来源:
    一、2005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狠抓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6.2亿元,同比增长12.5%;大口径财政收入16.16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15亿元,增长3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6亿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6957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增长7.6%,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一)工业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继续围绕以深化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加快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努力扩大生产和销售,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6亿元,同比增长23%,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实现利税11.17亿元,增长3.4%。实施重点行业技术改造项目23项,天水成纪生物制药公司针剂粉剂项目、天水风动机械、天水星火机床、天水华圆制药设备以及长城果汁、昌盛食品公司等技改项目进展顺利。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较快,华天微电子公司新型高密度塑封集成电路、天光半导体公司功率肖特基二极管等项目进展顺利。装备制造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明显加快,产能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增加值达到25.8亿元,较上年增长8%;粮食总产达到83.94万吨,较上年增加4.77万吨。畜牧、林果、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建和培育了元龙花椒、西联蜂业等辐射面较广、带动力较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长城果汁、昌盛食品、全录王辣椒等龙头企业实现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完成造林35.1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6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5.4万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8处,解决了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优质梯田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建成沼气池7290座。
    (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全市实施公路交通项目111个,大湾口至山门、寺(湾)—张(川)、通(渭)—甘(谷)等县际公路项目进展顺利,新开工天水至宝鸡高速公路、战备公路、农村通达工程、以工代赈等一批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伏羲祭祀广场、天河广场、秦州污水处理工程、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建设项目均达到计划进度。积极启动了天(水)至平(凉)支线铁路、大唐甘谷电厂技改、国电天水热电厂、天(水)至宝(鸡)高速公路、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750KV超高压变电站、麦积山风景区基础设施(三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取消农牧业税,与税费改革前相比,减轻农民负担1.45亿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0.12亿元。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培训农民2.38万人,实现劳务输转53.4万人(次),劳务收入达12.1亿元。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有1.78万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解决温饱,有6.19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全市低保标准在原基础上统一提高10%,累计发放低保资金8164万元,较上年增加1887万元。下拨救灾资金2135万元,较上年增加685万元。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确保率分别达到100%。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13.57万人,大额医疗参保人数达到3.4万人。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抓住国家投资向社会事业倾斜的机遇,切实改善社会事业基础条件。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建设项目。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58项,投入资金3.5亿元,有2个项目列入国家“863”科技计划,建成11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市县(区)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一院综合住院楼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市传染病医院及县医院传染病区项目主体已完工,启动实施了29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特色文化大市建设进展顺利,实施了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南宅子保护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完成了24个乡镇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影电视、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事业不断得到加强。实施了基层法院、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权建设。
    (六)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列入改制范围的439户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中,有425户完成改制,改制面达96.8%。省属下划企业改革改制按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已完成产权整体出让4户,破产终结4户,进入破产程序4户,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建议计划的8户。农村税费改革、小城镇改革试点、乡镇职能转变试点、教育、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组织实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9项,总投资8.94亿元。签订招商引资建设项目173项,合同投资29.5亿元,实际到位引进资金14.5亿元,增长26.7%。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000万美元,增长114.6%,总量、增速均列全省第四位。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一)继续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交通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搞好协调服务,在确保天宝高速公路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力争开工建设天宝高速城区过境段、天定高速公路,完成310国道牛背—麦积段大中修工程。建成贾石、甘什两条战备公路,开工建设藉(口镇)罗(家堡)战备公路;实施红堡—兴国镇、西川—姚庄等5条216.3公里的通乡油路项目;新建通村公路72条307公里。开工建设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加快天(水)平(凉)铁路前期工作,力争于2007年开工建设。做好大唐甘谷电厂、国电天水热电厂、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抓好武山钼矿一期、清水铁矿及铅锌矿、张川铁铜矿二期勘探开发。
    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21个,完成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整治一期、天河广场、伏羲城民居保护等工程建设,启动天河商贸城、天水会展中心、天河小区建设工程,加快麦积桥南埠南路—交通路片区开发,改造市中心广场,实施春风路、环城中路、渭滨北路拓建工程。加快天河小区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年内完成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认真做好省列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的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以五县县城改造和46个建制镇建设为重点,加快供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抓好藉河、渭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上磨水源地工程建设,抓好牛头河城乡供水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开展大气综合治理,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搞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二)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继续实施“10强50户”工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实施天光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华天微电子表面贴装式集成电路封装、星火机床大型数控车床替代进口技术改造以及海林、电传所、长开厂等一批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改项目,做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及购置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申报工作,加快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抓好长城果汁厂1.5万吨苹果汁果品综合利用及长城果汁秦安分厂建设、奔马啤酒10万吨生产线改扩建、歧黄药业3000万支苁蓉通便口服液现代中药产业化技术改造,扩大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生产能力。
    加快整合科技力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我市国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支持原始创新,实施天光、中科天光、电传所、电缆厂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开发新产品130种,新产品产值超过6亿元。加大长城电器、星火机床、风动工具、锻压机床、天水电缆、天光集成电路、华天塑封电器等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积极培养华圆医疗设备、成纪药业、昌盛食品、长城果汁等新兴名牌。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扩能改造,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工作,重视循环经济研究。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兴能源产品的研究,积极开发环保、节能产品。抓好二十里铺工业园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海通、昌盛食品公司等扩建工程,吸引聚集机械制造加工、生物制药、电子电器、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发展集约型生产。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劳务经济,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村镇规划为龙头,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围绕“畜牧、林果、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逐步提高畜牧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新建规模养殖小区12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2000户,新建养殖专业村20个,种植紫花苜蓿17万亩,全市牛、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6万头、150万头、40万只和800万只;肉、蛋、奶、鱼产量分别达到7万吨、1.5万吨、0.5万吨和1505吨。新发展和改造以“花牛”苹果为主的干鲜果基地14万亩,优质果品率达到55%以上;蔬菜面积达到57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50万吨;加快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区域优势产业。扶持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昌盛食品有限公司、西联蜂业有限公司、张川清真食品厂、众兴菌业有限公司、大漠行麻鞋、华隆商贸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营销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基地的带动能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抓好农村劳动力输转前的技能培训、输转中的管理服务和输转后的权益保障等工作。继续完善劳务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劳务网络机构,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和技能型人才培训力度,促进劳务人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加大劳务人员组织化、集团化输转。完善我市农民工维权救助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清欠农民工工资力度。力争全年培训劳务人员10万人(次),劳务输出6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14.5亿元以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积极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全市100%的乡政府所在地和1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村镇建设规划。在继续实施好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抢抓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饮水、沼气、通路、送电”四项工程为重点,尽可能多争取国家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初步安排,解决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一池三改”8460户,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307公里,解决全市无电地区28260人的用电问题,完成各类造林3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新修优质梯田8万亩。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29.5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启动C级危房改造工程。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抓好70所乡镇卫生院和28所农村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完成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满足农村文化生活需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战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今年计划安排易地搬迁人口6801人,总投资6268.3万元,涉及14个乡镇47个自然村1432户农户。力争全市1.3万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解决温饱,5.7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四)围绕建设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依托区位优势和逐步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以发展现代物流和健全区域市场体系为重点,加快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把天水逐步建成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积极启动麦积区甘泉物流中心建设,抓好秦州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启动甘谷、武山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及论证工作。加快构建以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秦州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专业产地批发市场和20个重点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电信、金融、保险、信息产业、中介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型服务业。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亿元,增长13%。
    加快旅游业发展。全面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建设、精品线路开发、打造旅游品牌和提高宣传推介力度为重点,完成天宝高速沿线景点规划,抓好麦积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伏羲城建设、杜甫纪念馆、水帘洞和大像山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天水娱乐城,建成天水宾馆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旅游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高度重视和发挥外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优化调整进出口结构,扩大对外贸易总量,提高进出口效益。继续抓好机电产品、高附加值加工工业产品出口创汇,重点推动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扶持一批出口加工型骨干企业。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适应我市产业升级的需要,积极做好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工作,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
    (五)统筹协调,加快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以“两基”为重点,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义教工程、已“普九”农村初中建设、高中扩招、秦安和甘谷职教中心实验楼等工程,全面完成“普九”目标;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员技术水平。同时重视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科技以“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为契机,在继续抓好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推广的同时,突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智能电器、微电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突出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好国列、省列及市列科技项目。
    文化以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实施伏羲庙保护维修三期工程,完成天水民俗博物馆,搞好纪信祠的保护维修工作。抓好市博物馆、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
    卫生以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救治预防体系为重点,积极启动市卫校整体搬迁,完成全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项目建设,实施市传染病医院、市二院、张川县医院住院楼、秦安、甘谷、武山县中医院和7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建设乡镇计生服务所5个。
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以实施好“村村通”工程、“2131”工程、市广播电视演播中心项目和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为重点,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推动全市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启动实施双桥体育馆改建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市公安指挥中心、市工商局机关办公楼及一批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两所一院”基层政权建设项目,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发展、改革、稳定的大局出发,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切实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性社会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切实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全面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努力做好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宏观调控,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不断加强劳动监察及清欠农民工工资力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
    (七)以企业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继续实施企业改革攻坚战,基本完成省属下划企业和市县区属企业改革任务。力争完成天光、庆华和精表厂的资产处置及破产扫尾以及星火、长仪、甘摩、红山、甘棉厂的破产重组工作;争取完成甘电公司、长低、长通等国有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优化整合现有资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在装备制造业、医药、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主导产业中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积极组建天水星火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华天微电子科技集团、低压电器集团以及中药、中药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加工企业集团。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各类投资管理,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天水市投资项目咨询评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范围,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
    积极推进其他各项改革。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核心,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从试点入手,有步骤地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勘察设计、水利工程、地质勘探等行业的事业单位改革。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