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9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10-12
  • 点击:148
  • 来源:

一、2008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全市努力克服雨雪冰冻、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较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14.5%;第二产业增加值83.4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100.9亿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2亿元,增长28.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2亿元,增长20.7%;大口径财政收入29.19亿元,增长28.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050元和2148元,增长8.8%19.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6%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意见》,抢抓全省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积极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全力推进“1050工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13.1%。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围绕机械、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突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技术产业开发、新产品开发和重点新技术推广应用,完成新产品研发130项,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实施工业项目175项,总投资69.5亿元;引进签约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30.23亿元。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下降4.2%1.07%

(二)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量达103.36万吨,增长20.25%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水果总产量达到62.52万吨,畜禽饲养总量1468万头()蔬菜总产量达到130.35万吨。新建及改扩建各类龙头企业21,总投资4.8亿元。劳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输转劳动力55.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7.5亿元。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加大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度,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安置区18处,搬迁群众7652人。全市有1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5.05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三)积极推进项目工作,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仅全市发改系统争取国家、省上投资及各类援建项目337个,落实补助、援助资金11.1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省上投资项目86个,落实资金4.3亿元;争取扩大内需项目126个,落实资金3.81亿元;争取教育卫生援建项目125个,初步落实援建资金3.07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7个,总投资40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8.79亿元,完成投资78.90亿元,占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的90%交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在建交通项目748个,当年完成投资28.2亿元。天水军民合用机场扩建工程建成通航,宝天高速公路、天定高速公路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宝天高速公路天水过境段和天平铁路开工建设,国防战备公路、农村公路和运输站场等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5项,完成投资4.65亿元。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景观工程、瀛池大桥、伏羲城保护、天河城开发、天河集中供热工程、青年南北路整治、赵家祠堂修缮保护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新修梯田13.38万亩,新修、恢复各类小水利工程200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完成各类造林19.66万亩;完成1.57万户农村沼气建设;新建、续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处,解决了15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深入实施商贸活市战略,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提升消费层次,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2亿元,增长20.7%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一步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18亿美元,增长30%旅游业克服“5·12”地震灾害的影响,接待游客389.2万人次,增长15.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2亿元,增长20.32%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投资、财税、金融、流通等体制改革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天水市发展规划》,组织市党政代表团赴陕西关中五市一区学习考察,开展了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66项,总投资64.65亿元,实际到位引资32.42亿元,增长37%

(五)着力改善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050元和2148元,增长8.8%19.1%全面落实扶持就业与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改善民生的14件实事,除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因国家政策调整当年投资计划未能下达外,其他均已完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六)全力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市城乡居民住房、学校、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城乡公用基础设施等受损严重。灾情发生后,全市上下开展了有力、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夺取了阶段性胜利。编制完成了《天水市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多渠道筹集抗震救灾及恢复重建资金,全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

二、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措施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5%,第二产业增长9%,第三产业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计划目标以内。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抢抓扩大内需机遇,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组织实施好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初步确定重点建设项目100个,总投资858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11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其中:续建项目25个,新建项目57个,重大前期项目18个。主要涉及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工业、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等方面。全力抓好在建重大项目。加快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过境段、天水至平凉铁路等项目建设,力争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继续抓好9条续建通乡油路工程建设争取新开工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天水市城市过境交通工程、麦积区渭滨北路综合治理、天水市军警民综合训练基地、藉(口)至罗(堡)战备公路、14条通乡油路工程,启动实施天水道路运输应急中心、天水汽车客运西站等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华能天水2×100万千瓦火电厂、兰州至天水天然气输送工程、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国电天水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工程、中电投2×100万千瓦火电厂、天水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平凉至天水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陇南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度。认真组织实施《天水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抓好13.6亿元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灾民住房建设和中小学校受损校舍重建任务,加快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度,确保农村受灾居民住房和受灾中小学校校舍条件好于灾前水平。

(二)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发展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家振兴9个重点产业的机遇,加快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启动华天电子、星火机床、长城电器三大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五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换代和重大技术创新,实施华天科技集成高端电路封装、红山三轴实验机替代进口技改、天水国家高低压电器质检中心建设、风动高性能石油钻杆研发、锻压重型车间改造、祁连山甘谷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线、中材永固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等项目,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天水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编制完成开发区规划,启动社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武汉凯迪公司生物质能源等项目的实施建设,加快秦州东十里、麦积廿铺和五县工业园区发展步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30个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17个重点节能技改项目专项资金争取和实施工作,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实施种子、植保、沃土和地膜覆盖四大科技增粮工程,完成地膜粮食面积120万亩以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面积60万亩,抓好抗旱、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快天水农业高新园区发展,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力推进劳务输转和扶贫开发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输转力度,完成劳务培训20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60万人。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和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修优质梯田2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修建堤防30公里,植树造林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解决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商贸活市战略,促进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努力扩大消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麦积甘泉和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甘肃陇东南粮食物流中心、清水果品蔬菜批发市场扩建等项目,启动秦州瀛池市场搬迁工作,加快社区市场和便民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加快实施麦积山景区世行贷款项目、大地湾史前遗址景区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天水百里生态旅游线项目和麦积山景区晋升5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

(五)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争我市56个已列入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规划的项目全部落实并开工建设;加快市卫生学校、市特殊教育学校、市第四中学等一批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全市59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和秦安、清水36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尽快启动市紧急救援中心、市第三、第四人民医院业务楼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大楼、甘谷县、清水县医院住院楼续建新增投资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改善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争取已列入国家规划的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张家川县、麦积区文物库房、秦州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基础设施项目;完成1692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加快市博物馆、市广电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完成麦积区、武山县22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县区档案馆建设。

(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工作的意见》,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深入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和转业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关注低收入群体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尽快启动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落实市儿童福利院建设资金,实施市殡仪馆、市社会福利院、市救助站等项目的改造扩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救助能力。办好改善民生的12件实事整合建设资金,强化部门责任,分解落实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2件改善民生的实事。

(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企业改制任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财政、金融、投资、价格和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抓好产业招商和园区配套招商。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进出口扶持政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快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关中五市一区的协调配合,组织开展《规划》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做好重点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申报争取工作。

(八)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谋划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精心组织“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课题,成立专家咨询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和征集对“十二五”发展的建议,争取完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着力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支撑“十二五”发展的重大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张宪泉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