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10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10-05-19
  • 点击:228
  • 来源: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天水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措施,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47.9亿元,同比增长8.6%;第二产业101.1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三产业111亿元,同比增长12.8%。大口径财政收入35.83亿元,同比增长22.73%。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抢抓扩大内需机遇,实行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责任制,千方百计争项目、引项目、建项目,科学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89 亿元,同比增长41.68%,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一是扩大内需项目争取实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争取扩大内需项目397项,总投资51.81亿元,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1.49亿元,各类配套资金17.78亿元,开工378项(其中竣工142项),开工率为95%;累计完成投资21.0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6.7%。二是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全市100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965.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96.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9.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3%。宝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材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华能天水2×350MW热电联产工程、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天(水)至陇(南)铁路、天然气输气管道中卫至贵阳天水段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三是灾后恢复重建科学有序推进。多渠道、全方位筹集落实灾后重建资金55.36亿元。全市确定灾后重建项目3432个,其中落实资金的项目1287个,计划投资71.31亿元,开工建设1229个,占重建项目总数的95.5%;完工1040个,完成投资54.73亿元,占投资计划的76.75%。全市75858户农村重建户和需要加固维修的33692户已全部完成,县以下教育、卫生重建项目基本完成。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和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大力开拓市场,工业经济在应对危机中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5亿元,同比增长8.3%。一是坚持把调整工业结构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实施技改扩能项目,提升了工业整体实力。实施在建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85个,总投资123.36亿元。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完成新产品开发80余项,3户企业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3户企业晋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17个,总投资达5.78亿元。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688吨标煤,同比下降4.58%。

    (三)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围绕保安全、强基础、兴产业、促增收,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一是畜牧、林果、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粮食总产量达104.46万吨, 增长1.07%。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677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16.86亿元;新建果品基地35万亩,全市果园面积达到25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0.8万亩,总产量达到220.8万吨。全市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5家。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建园造林58.5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3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三是劳务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劳务输转60.0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35亿元。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53万人。

    (四)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商贸旅游繁荣活跃。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全市消费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6亿元,同比增长22.6%。启动农家店改造项目320个,实施“退市还路”工程、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改造工程,甘泉现代物流园区、西十里物流园区建设进度加快。全市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8万台(件),实现销售额4715万元。对外贸易在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中稳步回升,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18亿美元。旅游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和43.9%。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全面实施。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全市涉及改制企业463户,已完成458户,完成率98.92%。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完成确权到户面积74.49万亩,占试点任务的98.6%。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启动实施,积极调研编制规划实施方案,加大与关中地区交流合作,与西安市签定了两市政府合作战略协议。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1个,实际到位资金40.8亿元,增长25.9%。

    (六)12件实事进展顺利,民生问题继续改善。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一是省市确定的12件实事落实较好。新建、续建集中供水工程27处,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沼气40177户;开工建设通乡油路15条402.94公里;建成张家川民族自治县通达通畅工程15条50.3公里;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3916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438户;完成秦州、麦积、武山3县区261户、1378人的生态移民工程;实施5.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完成2.5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和10.3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建成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全市城镇参加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较上年增长9.4%、8.7%、0.1%、4.3%。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2元,同比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同比增长11.9%。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天水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和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主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85‰以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全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一是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天定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公路城区过境段、天(水)至平(凉)铁路建设进度,加强对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前期项目的协调服务,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全力推动天(水)至陇(南)铁路、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的前期进度,力争尽快纳入国家投资计划。加快县际公路改造升级、通乡油路及通达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路网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通达通畅能力。二是大力推进能源建设,培育陇东南煤电基地。加快华能2×350MW热电联产、凯迪生物质能源2×25MW发电厂、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天然气输气管道中卫至贵阳天水段、城市天然气管道、农村沼气等能源项目的建设进度。三是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按照省上确定的“两年完成三年重建任务”的目标,加大灾后重建力度,确保完成城镇受灾居民住房、县级以上公用设施、公路、电网、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重建任务。四是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提高效率,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

    (二)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三大园区、发展五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步伐,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以数控机床、凿岩机械、重型锻压设备、制管成套设备、精密轴承、输变电设备、石油钻采设备、电子元器件、风力发电设备等为突破口,实施好华天科技公司集成电路高端封装产业化、风动高性能石油钻杆技改、海林重载汽车轴承生产线、长城开关厂高压开关设备产业化、星火机床西北大型发电设备系列制造装备生产线、娃哈哈迁建扩能改造等重点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在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确保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加快陇东南粮食物流中心、清水果蔬批发市场扩建、甘谷冀城蔬菜批发市场改造、甘泉现代物流园区、西十里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以实施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为抓手,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城市旅游产业的交流合作,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

    (三)着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四大工程”,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全市地膜粮食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 1.1万户,完成造林30万亩,完成25万亩梯田建设任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以县城及中心城镇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联动的城市群。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目标,新建各类畜禽养殖小区60个,发展规模养殖场139个,畜禽总饲养量达到1859.9万头(只),牧业总产值达到 21.69亿元;新建果品基地35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和22万亩。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力争全年输转63万人,创收53.5亿元。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

    (四)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全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各项工作。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加快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企业扩大用工人数,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弹性就业。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针对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和低保对象,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二是优化教育布局。推进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为扩大城乡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继续为民办好实事。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重点解决2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7条通乡油路和90个通达通畅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危房改造2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40万平方米;新建“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4000亩。进一步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五)着力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紧紧围绕“1135”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和我市《实施方案》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加强与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衔接联系,统筹协调,加强合作,扎实做好融入大关中、联结陇东南各项工作。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加快甘肃天水经济开发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各类园区建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巩固企业改革成果,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抓好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金融、投资、文化、医药卫生、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旅游推介和劳务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宋建平  张宪泉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