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白银篇】踔厉奋发展新姿 笃行不怠开新局——白银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 时间:2022-05-06
  • 点击:1202
  • 来源:甘肃日报


白银金鱼公园。

白银希望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专业实训课。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白银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白银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拼搏实干,推动了一系列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系列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要事,办好了一系列造福人民、群众满意的实事,攻克了一系列艰巨繁重、检验担当的难事,高水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开创了白银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尽锐出战 精准施策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十三五”初,白银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位居全省第四、贫困发生率位居全省第七,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白银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37.1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7.72%实现清零,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提前一年整体脱贫,实现从“陇中贫瘠甲天下”到“一方水土能够养活一方人”的根本转变。

  总结推广“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发展模式,从无到有培育形成“十一大特色产业”。实施“十三五”期间全省最大的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受益灌溉面积46万亩,发展高标准农田1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8万亩,会宁李家塬、景泰寺滩供水工程为开发整治旱山塬区及戈壁撂荒地提供了“白银经验”。

  优化结构 转变方式

  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白银集团闪速炉内景。

  白银市突破长期以来唯工业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动能培植、固强补弱,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393.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71亿元,2021年增速达到8.4%,位居全省第二,高质量发展排名位居全省第三,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经济增长“贡献奖”。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三五”初的15.5∶41.2∶43.3调整为18.3∶38.1∶43.6,扭转了产能结构单打一的局面,为白银发展积蓄了动能、打开了局面。

  注重做大一产调结构,农业比重增长全省领先,农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加大特色产业的培育、农产品产加销延链补链,切实加强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土地增减挂等项目建设,确保耕地只增不减,确保粮食安全。

  围绕二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传统行业升级改造,推动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传统产业涅槃重生;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把主攻方向放到新材料产业上,谋划实施了白银集团下游产业链补链延链的铜箔、超导、铜杆项目,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正极材料项目、靖煤集团高效煤制气项目、银光公司光气化项目,以及稀土新材料、铝加工、碳纤维、煤炭储运等一批先导性、引领性、拉动性强并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从6.2%提高到18.9%。

  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发展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制造项目,打造“陇电入鲁”的最大基地,国家基础原材料供应基地,全省最大能源储备供应基地和循环化工基地。

  注重丰富三产育动能,引进白银首家全球化创新创业数字企业中创博利,成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典范。

  西北唯一的国家首批城市管廊试点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地下管廊项目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景中高速、国道247线、338线、341线、省道217线、209线等公路及城市道路相继建成,白银通用机场启用,白银高铁即将建成,立体交通体系初步构建。

  “一区六园”建成区面积达到91.22平方公里,70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已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工业良港。高层次推动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建设,创造性推出“3+2+15”创新驱动政策体系,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

白银城市新貌。本文图片均由白银市委宣传部提供

  坚守底线 久久为功

  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白银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敢打善打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的组合拳,白银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白银的固有印象,绿色已成为最亮底色。

  编制完成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黄河干流白银段、祖厉河会宁城区段等12项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522平方公里,黄河白银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把牢了泥沙进入黄河的“总闸门”。一批因水而灵动、因人而温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成为点缀黄河岸边的一颗颗明珠,通过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建设了梧桐大道、樱花大道、杨柳大道、防洪与通行的产业富民大道,形成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智慧观光、特色产业、5G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三生”廊道,以及多个湿地公园和169个美丽乡村。白银还突出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和兰西城市群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了全省最大的储备林和碳汇林基地。

  全市累计完成绿化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2%,优良天数最高达到344天。在市区打造了“十大生态公园”,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1.98%、36.48%。

  用情用力 改善民生

  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

  白银市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从群众内心最急盼、感受最深刻的痛点和堵点入手,用情、用心、用力办实事、解难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882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5%以上,是“十二五”时期的1.95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586元、11878元,分别增长7.5%、10.9%。

  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之城目标,顺利进入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行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个有色彩、有温度、有温情的美丽白银加速崛起。

  持续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三供一业”改造,投资12亿元改造老旧小区406个,投资60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43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完成市区27个片区“三供一业”改造,惠及人口近10万户。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统揽全局 协调各方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白银市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创新举措、完善体系,积极探索具有白银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采取云平台调度、网格化管理,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四大班子同频共振、齐抓共管,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充分提高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深化平安白银建设,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连年上升。市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成投运,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综合治理整体活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全覆盖、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便民服务、应急数据指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三个中心”组建运行,常态化开展平战结合式应急演练,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总体平稳。

  履职尽责 担当使命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白银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注重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全市共产党员信仰信念更加坚定。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投运,新白银客户端上线,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加注重人岗相适,突出实践检验、破除论资排辈,在关键吃劲岗位上选拔出了一批优秀干部,铸造了一支走在时代前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四抓两整治”全域化、党建工作信息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常态化,44个党支部被命名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坚持严管和厚爱并重,以零容忍态度持续正风肃纪,部署开展“两查两保”“三纠三促”“四察四治”等专项行动,营造了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良好政治生态。

  砥砺奋进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白银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部署要求,以“三新一高”总体要求为发展坐标,以构建“一区三大”为抓手,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加快形成“一圈一带三线多极”的动力格局,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应有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