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5-10
- 点击:77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河湖是生命的源泉。近年来,武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河湖长制工作部署要求,持续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扎实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积极创建人水和谐的美丽幸福河湖,全县河流面貌持续改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河长+治水,健全机制、齐抓共管,守好“责任田”
河长制就是责任制。一直以来,武山县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不断织密织牢新时代治水管河责任网,健全完善机制,从严推动落实,形成了党政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河流保护治理格局。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河湖管理保护第一责任,靠前指挥、靠前调度、靠前推动。全县三级河湖长持续优化,89条河沟道、20座淤地坝和1个人工湖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339名,设立县、乡、村、业主四级湖长5名。确保河湖治理责任全覆盖。各级河湖长履职担当,充分发挥“河湖长巡查+河长办常态化督查+巡河APP+群众举报”的河湖巡查监管体系,实行“交办、督办、查办,建立台账,实现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整改销号清零,形成了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横到边、纵到底的治水网格体系,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实现河湖管护链条全覆盖。
制度+治水,推动治理能力提档升级
治水兴水、法治先行。武山县不断强化河湖长制抓手,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今年来,持续推进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针对河湖 “四乱” 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开展河湖联合巡查、联合执法行动5次,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6份、《整改通知书》1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对河湖长制公示牌信息更新维护,引导广大群众参与,营造了人人关心支持河流保护的浓厚氛围。
文化+治水,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深入挖掘每条河流独有的历史记忆和各个乡村的独特文化,将特色文化融合美丽河湖创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山水资源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旅游康养文化为特色,将乡村发展元素融入堤防、生态、休闲娱乐等设施中,逐步形成“一村一特点”“一村一特色”的品牌效应。充分展示了渭河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县域经典魅力,让历史悠久的渭河焕发出新的生态活力,成为人民群众体验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项目+治水,推进河湖治理高质量发展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水生态环境整治,近年来,武山县水务局积极抢抓国家增发特别国债的大好机遇,组织人员精准谋划编制,多方协调对接,共争取到榜沙河防洪治理工程等8个国债项目。同时,高效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武山县西部城乡供水保障二期工程等4个续建项目建设。
巡河+治水,让每条河流都有人守护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守护。严格落实河湖巡查监管制度,采取“1+N”河(湖)长工作模式和“河长+办公室”提示模式,2024年全县339名河湖长全面使用巡河 APP,目前共巡河湖8441次,做到了 “河长全覆盖、责任无盲区”。同时,县河长办结合每周五“一爱一为”志愿服务活动,对河道周边的环境卫生进行清理保洁,有效维护了河道周边环境整洁美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武山县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工作机制,锚定目标,久久为功,让渭水润泽万家,让水利惠及民生,构建美丽河湖新格局。
(撰稿:邓丽 漆莉莉 审核:刘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