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1-25
- 点击:208
- 来源: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新年伊始,按照“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原则,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提前谋划、提前部署,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大气移动监测在城乡结合区域的应用。
一是开展大气移动综合监测,动态分析污染成因,服务环境管理决策。针对1月兰州市大气污染扩散条件不利,城乡结合区域颗粒物污染较为突出等问题,省站积极响应省厅管理要求,第一时间组织对兰州市红古区开展了大气移动综合监测。
省站技术人员根据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结果,结合天气形势及污染扩散条件变化,利用大气移动综合监测车搭载的单颗粒质谱、风廓线雷达等实时在线监测仪器,对兰州市红古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因子和气象参数等进行连续监测;掌握了大气环境质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实时获取的监测数据,技术人员动态分析污染变化成因,助力管理部门污染管控决策。
二是开展颗粒物激光雷达走航监测,及时发现污染热点,推进监测执法联动。2024年1月针对兰州市城乡结合区域开展了颗粒物激光雷达走航工作,无论是凌晨一两点,还是周末节假日,省站工作人员从未松懈,通过颗粒物激光雷达快速水平扫描分析、溯源定位,获取监测区域内大气颗粒物分布信息,重点对红古、皋兰、和平等城乡结合区域进行走航,共设置了29条垂直走航 ,9处定点扫描点位,发现100余处污染热点。属地相关执法人员根据实时发现的污染热点和高峰时段,迅即前往异常点位实地查验,有效遏制了大气环境污染行为,以逐个点源的精准治理,真正实现了源头管控。走航监测初步摸清了兰州市城乡结合区域污染特征,及其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为后期污染排放控制和环境治理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强数据分析研判,找准污染短板症结,强化工作举措。根据大气移动综合监测车实时监测数据,省站及时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完成9期兰州市红古区大气移动综合监测分析日报,第一时间报送至管理部门,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监测期间,红古区受静稳气象条件影响,整体扩散条件较差,颗粒物污染主要受本地源累积贡献。PM2.5最大贡献为燃煤源,其次为机动车尾气源及扬尘源,凌晨及早间时段燃煤源贡献占比最高,下午、晚间及凌晨时段站点区域周边机动车尾气源贡献突出,同时监测点扬尘源贡献占比持续保持在较高区间。
颗粒物激光雷达走航监测期间,省站技术人员通过文字、图片、文件等形式及时发布走航监测快报,向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提交走航监测快报7期,发现兰州城乡结合区域污染热点潜在来源主要为燃烧排放、机动车尾气等,助力走航监测执法联动。
下一步,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继续聚焦“减污降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大气移动监测工作,加密走航频次,实现靶向治污、精准治污、科技治污,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技术服务支撑,践行监测为民的理念,彰显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