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加强新污染物监测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 时间:2024-05-23
  • 点击:57
  • 来源: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新污染物因其来源广泛、持久存在、风险隐蔽、危害严重、治理复杂成为制约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改善的新难点。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有效防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

根据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和甘肃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相关要求,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将新污染物监测纳入全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精心安排部署,切实推动新污染物监测治理工作高效开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甘肃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要基本掌握全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产使用状况、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排放状况、环境与健康风险状况,并落实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省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新污染物治理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围绕从“筛、评、控”到“禁、减、治”的治理思路,将新污染物监测及环境健康评估做为《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重要内容谋划部署,重基础、谋长远、循序渐进、瞄定目标,持续支撑推进我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监测体系,强化技术支撑。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有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微塑料等。但当前环境介质样品基质复杂,干扰因素多,痕量新污染物的定性定量检测分析难度较大,而且新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监测方法及质控要求仍有较大缺口,亟待规范和完善。为规范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能力建设配置了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联用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精密仪器设备,并多次积极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新污染物筛查与分析技术培训,系统学习了国外环境中新污染物研究的新进展、监测分析技术新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操作等相关业务内容。在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专家指导下,建立了水环境中部分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痕量新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并参照《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了作业指导书,积极申请形成新污染物的监测分析能力,夯实监测基础,强化我省对新污染物监测的技术支撑。

三是积极统筹部署,开展试点监测。围绕国家和甘肃省新污染物调查监测任务要求,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省生态环境厅组织领导下,聚焦《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第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优先评估计划》《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二批)》,因地制宜制定了甘肃省新污染物调查及试点监测方案,依托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以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园区、水源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重点区域开展监测试点,推动新污染物调查和试点监测工作。截止2024年4月,已完成省内10个黄河地表水断面、10个饮用水源地和5个典型企业废水中24种抗生素、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及壬基酚等多种痕量新污染物的连续调查监测,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四是强化交流合作,开展科研攻关。为全面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开展科研攻关。对黄河兰州段水环境中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和短链氯代石蜡等痕量新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及其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对生态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防控保护对策,助力我省新污染物监测及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下一步省站将继续对照工作要求,加快构建甘肃省新污染物监测能力网络,开展调查监测,摸清我省新污染物环境赋存底数,筛选出我省优先管控的新污染物,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全面推动我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推向深入,有效防控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