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1-11-01
- 点击:1138
- 来源:陇南市统计局
前三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稳定恢复,增速趋缓,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7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30.5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6.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5%;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实现23.6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44.2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4%。
一、消费市场稳中向好
(一)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城镇增长快于乡村 。前三季度,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7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32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5.4个百分点;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27.8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7.5个百分点。
(二)商品零售增势良好,部分类别大幅提升。前三季度,全市统计的限额以上单位20个商品销售类值中,14类已实现正增长。从生活类消费品看,食品类累计增长25.3%,其中粮油类增长11.2%,肉禽蛋类增长19.9%,蔬菜类增长19.3%;饮料类增长19.6%;烟酒类增长14.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4%;日用品类增长54.8%。从其他商品来看,家具类增长9.5%;通讯器材类增长43.7%,其中智能手机增长24.4%;中西药类增长104.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6.3%。
(三)重点行业稳定增长。1-9月份,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4.7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51.4个百分点,较1-6月份上升1.3个百分点。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7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1.1个百分点,较1-6月份下降1.8个百分点。受去年疫情及石油价格的影响,叠加基数较低,今年以来,成品油零售额快速增长,汽车销售加快恢复。
二、零售业销售额持续增长,其它行业增速放缓
(一)前三季度批发业销售额累计完成61.6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4.5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6.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累计完成51.0亿元,同比增长17.0%,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5.5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6.4个百分点。
(二)前三季度零售业销售额累计完成75.4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30.8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累计完成26.3亿元,同比增长26.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43.5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
(三)前三季度住宿业营业额累计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44.5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15.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累计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46.5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11.3个百分点。
(四)前三季度餐饮业营业额累计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50.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67.5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18.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累计完成0.2亿元,同比增长35.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76.4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下降11.1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县区限上企业结构不合理。截止目前,全市限上在报企业共112家,限上数量少、总体规模小、部分县区部分行业单位数较少甚至没有,能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速的重点企业不多,推动消费增长的支撑乏力。
(二)对重点企业依赖程度过高。当前全市限上消费成成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占比较高,缺乏新的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商贸企业,随着社会消费品零总额基数的增大,消费市场增速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限上中小企业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经长时间累积,基数越来越大,已难以维持高增长态势,全市整体增幅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育准限上企业进规入统。由于部分行业限上单位数量较少,对个别企业依赖性太大,如果该单位经营波动较大,所在行业波动就大,对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代表性不够。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大企业摸底排查,了解商贸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抓好优质准限上企业的培育、清查、入库工作,筛选拟入库企业名单,加强跟踪管理,帮助企业按要求完善有关入库的申报资料,及时将符合限上标准的商贸企业申报入库,提高限上增长的支撑力度。
(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快速拉动全市消费。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也是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尤其对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因此,全市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开拓地域特色、民间艺术、乡村文化、地方美食等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全市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三)不断扩大消费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对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活力与韧性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培育新型消费热点。要引导好、培育好各类新型消费,利用电商平台,扩大新兴消费市场,推进线上消费。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通过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断夯实居民消费的基点,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筑牢居民消费能力。三是激活广大乡村市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公共基础服务,增强医疗和养老保障,提升农村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服务的有效衔接,让广大农村群众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