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加速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 ——金昌市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 时间:2021-11-19
  • 点击:1059
  • 来源:今日金昌

金昌正在加速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数据、网络货运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货运数字产业园吸引全国77家优质物流企业入园;“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城市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二,涌现出“大国工匠”潘从明等一大批科技人才……

我市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三轮驱动”引领发展,一个个更深更实更大的改革举措渐次落地,不断激发和催生经济新活力,为金昌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新动能。

深化改革释放市场发展活力

改革是推动转型的动力。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推动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全面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市紧扣深化改革主轴主线,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实,改革工作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60项、承接266项、下放65项。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落实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21项。加快推进企业便利化改革,设立批发零售业等8大类63个经营范围的个体工商户线上智能领取电子营业执照。线下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办”,率先在全省将企业开办压缩至0.5个工作日,个体工商户办理营业执照实现“秒批”。近5500家企业及个人享受300多项政策红利。“一站式”服务提升发展效能,32个部门805个事项共压减审批流程1300个、时限12123个工作日、材料要件3376个。分类建立“四办四清单+容缺受理清单”事项,公布2批次122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232项“省内通办”和182项“跨省通办”事项,行政审批跑出了加速度。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成为全市各级干部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发展的“强磁场”。前10个月,全市共招商引资项目136项,到位资金138.8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2.57%,同比增长19.39%。

——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力增强。实行链长制、专班制、链主企业制等机制,着力打造“2+4”产业链,积极培育壮大产业链;建立健全市企协同调度、信息直通共享、包抓落实等机制,进一步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数据、网络货运、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风生水起,“东数西算”试点城市、北斗数据中心甘肃分中心(金昌)、紫光云西部节点和国家超算中心、数据灾备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6个方面41项重点改革任务已完成29项,完成率70.73%,全市6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6家,引入非公资本2724.35万元。稳步推进国有资本整合优化,将事业单位改制的5家企业资产、市建投公司股权划入市国投公司。着力提升国资监管信息化水平,推进“三重一大”决策运行暨大额资金动态监测系统建设。

——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兴业带富工程、培根铸魂工程、强基固本工程的“一行动三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强村富民模式,在18个基础条件较好、资源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村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共发动368户党员群众入社,整合各类资金和资源资产折价入股3745万元。

市第八次党代会至今,全市共确定推动重点改革事项733项,除2021年度196项正在有序推进,其余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闯关夺隘,勇毅笃行。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各类市场主体释放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竞争力

11月10日,从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传来好消息,金川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铜业有限公司邮寄签订铜精矿采购协议,签约金额5.4亿美元(约合34亿元人民币),占全省总签约金额的26%,签约金额位居全省第二。

我市扩大对外开放开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支持金川集团扩大原料进口、申报“保税混矿”项目,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推进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金昌片区工作,积极申建金昌国家级经开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支持重点外贸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出口外贸延续增长态势。截至10月份,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58.3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9.3%,进出口总值居全省第一。对外经济合作迅速驶入“快车道”。

支持外贸企业进行扩能增量改造、技术改造和新技术产品研发创新,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金昌民营外贸企业宇恒镍网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该公司实施的多目数镍网投入运营后,产品销往印度尼西亚、越南、伊朗、伊拉克、孟加拉等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该公司销售部总经理张雄伟介绍说:“今年1至10月,公司出口销售额达2000多万,同比增长50%。”

组织20多家企业先后参加中国上海进出口技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服贸会、厦洽会、东博会、进博会等国内重点展会,其中服贸会签订约金额4327亿美元,占全省签约金额的34.6%,是全省签约最多的市州。

落实国家和省上稳外贸稳外资稳外经政策,“三外”工作稳中提质,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出口总值三项指标连续1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近五年来现有外资企业再投资的突破、利用外资考核得分零的突破、在建外资企业新引进外资额的突破、外资研发机构零的突破。建立了外贸政策新体系,挖掘外贸发展新潜力、拓宽对外贸易新渠道、塑造外贸干部新形象、提高合作交流新成效,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八冶建设公司等外经企业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推动对外投资新进展。

对外开放展示出强劲的竞争优势。金昌“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与我市贸易往来的国家增加到52个,金昌市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

科技创新激发强劲动力

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国内首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羊全混合日粮,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同时也成为省内唯一一家获得农业农村部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的本土企业。

元生公司行政总监张金生告诉记者:“公司取得的一切成就,皆源于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我市认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造就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宇恒镍网、施可丰、恒信高分子3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甘肃高能中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千方百计搭建产业支撑创新平台。依托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院士工作站、科技领军人才工作室,积极对接国家和全省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在有色金属延伸加工、新材料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引导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院士、下游应用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分产业链、产品链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推进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大数据、军民融合、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已建成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及新产品开发创新联合体、48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倡导社会尊重人才。通过实施省、市级重点人才项目及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选派专家人才参加“西部之光”“陇原之光”访问学者培养计划等方式,不断提升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截至目前,涌现以“大国工匠”潘从明为主的全市高层次、高技能专家人才439名。各类人才齐心协力贡献才智,科技攻关项目能力不断增强。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市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