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闯出甘肃工业发展新天地
  • 时间:2023-02-17
  • 点击:300
  • 来源:甘肃日报

  王明

  我省工业底蕴深厚,工业发展始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省委明确提出要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加快推进工业重塑优势、重振雄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强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壮大,技术驱动型中小微生产企业规模不大质量不优。在国家部署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布局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甘肃工业应积极抢抓机遇、找准路径,实现后发赶超。

  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抓手,培育壮大我省工业增长极。坚持把风光电资源配置与新能源产业链构建一体考虑,加快建设光热发电、抽水蓄能、氢储能、火电等调峰电源建设,加快外送通道建设,同步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布局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推进新能源产业链条向上延伸,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以省属国企为主导,以高档电解铜箔、高端镍钴合金粉、锂电等新材料为基础,强化白银、金昌、酒泉与兰州、天水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分工合作,打造金属新材料与装备制造有机融合的全产业链。实施“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发展模式,研发运用新型储能技术,推动建立甘肃新能源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系。

  以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为抓手,创新培育工业增长新动能。加大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度。始终把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融入工业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优化改造产业链供应链组织流程,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钢铁、有色、石化、煤电、供热等重点领域碳减排任务。重塑制造业结构,分批次淘汰传统、落后高碳行业。加强绿色、低碳以及碳中和产品认证。

  以强龙头补链条提效益为抓手,努力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注重以通用化产业结构构建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和同类化产业集群,注重工业产业链内部上下游和产业链之间关联。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牵头组建产业联盟,重点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发挥链长制链主制引领作用。做强生物制药链主企业,带动全行业快速增长。延补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现区域化布局、上下游协同、集群化发展。助推有色冶金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进基础冶炼向精深加工跃升。升级装备制造产业,带动产业链加快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抓发展没有局外人,促增长没有旁观者。我省在实施强工业行动中,党员干部要担责尽责,市县政府要创新探索,市场主体要积极进取。我们需要扭住关键点,采取非常规措施,拿出实招硬招推动工业发展,着力提升工业企业活跃度和竞争力。

  以改革创新落实强工业行动。坚决杜绝“平稳守摊子、躺平混日子”。立足我省国有企业在工业格局中比重大的实际,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补齐国有企业现代治理、资本布局结构、经营质量效益短板弱项,以深化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创新理念贯彻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将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盈利的重要途径,构建企业、政府、投融资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研发投入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工业园区承载产业集约发展。发挥好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作用。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物流、仓储等技术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聚集,加强土地、专享资金、产业基金、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要素向园区集中,发展为制造企业和园区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生产性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降低企业社会成本,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以数字经济赋能工业持续增长。发挥数据的生产要素作用,更加精准识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消费需求,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网络精准营销、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动装备数字化,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智能终端产业,释放我省工业增长潜力。

  以健全机制保障工业发展需求。坚持项目带动,大力招商引资促增长。建立完善围绕项目生产储备、分级分类管理、合法高效审批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健全政策精准供给机制,通过破除隐性门槛,规范涉企收费,优化涉企服务,加强公正监管,规范行政权力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 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此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健全服务企业机制,推行包联制、“白名单”制、“六必访”制、“企业家日”,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培育并尊重企业家精神。完善资源要素保障,进一步强化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支持。

  作者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