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大兴调查研究】种苦口良药 过甜蜜生活——陇南市宕昌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线调查
  • 时间:2023-06-16
  • 点击:145
  • 来源:甘肃日报

宕昌县理川镇杨家庄理想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药材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 炜 马效军 王朝霞 洪文泉 王煜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 静

  夏日宕昌,细雨蒙蒙,山峦叠翠,云雾缭绕。一簇簇黄芪、一丛丛党参、一株株当归遍布田野,吮吸雨露,蓬勃向上,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宕昌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交错地带,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之成为种植各类中药材的适生区。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宕昌县委县政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发展绿色标准化种植,培育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药材成为广大群众稳定增收的当家产业,中药材常年稳定在40万亩,2022年采挖27.5万亩,总产量达8.5万吨,综合产值达35亿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绿色标准化种植

  驱车来到理川镇,远处群山耸立,近处川台地蔓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层次分明的气候特征,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是发展黄芪、当归、党参、大黄等中药材的天然场所。

  微雨轻拂,在尖尕山—拉路梁绿色中药材核心示范区和杨家—拉沙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片片梯田排列整齐,一方方药田集中连片,潮湿的泥土气息与淡淡的中药材清香混在一起,沁人心脾。

  “黄芪已出苗四五公分了!”杨家村药材种植带头人杨想才指着地里吐露的新苗欣喜地说。

  理川镇镇长王丽君介绍,今年春播期间,镇里在苏都、汪布、杨家、锄坝、扎竜、中堡子、陈家沟、拉沙等8村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通过合作社引领示范、指导农户自种的模式,在拉路梁、大牌梁建成1800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和400亩种苗繁育基地。

  广袤的中药材基地,整齐有序、规模连片,是按照全县整山、整片、整流域发展中药材产业而布局。宕昌县编制了中药材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确定种植品种、区域布局;编制了《宕昌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构建了“一品、四宗、六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产业奖补、出台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园建设。

  标准决定质量,品质决定价值。宕昌县注重提高中药材种植水平,开展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采取统一土地流转、统一机械化整地、统一土壤消毒、统一种苗采购、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栽培、统一投入品监管“九统一”的方式,全县绿色标准化基地从2019年的2.38万亩增加到2022年的15.2万亩。

  同时,通过改善基地耕作条件、采购农资农机具、开展技术指导、产地质量追溯,推广地膜当归种植技术、党参剪茎技术、大黄坑种垄作技术、黄芪低垄覆膜露头栽培等技术,所产中药材质量品质大幅提升。目前,甘肃药业集团在宕昌县建成中药材GAP生产基地1万亩。

  “宕昌中药材资源丰富,像淫羊藿都是纯野生,人工培育难度较大,当下市场价每公斤400元。宕昌党参、宕昌黄芪药材品质好、市场价格高,目前每公斤黄芪50至80元,每公斤党参150元左右。”王丽君介绍。

  岁月精挑细选,培育养生灵药。“哈达铺当归”“宕昌党参”“宕昌黄芪”“宕昌大黄”先后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宕昌中药材标准化基地被省农业农村厅和农业农村部分别认定为全省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创建的中药材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合作社联农带农

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仓储库里存放的中药材。

  “多年来一直卖原药,受市场价格影响,时高时低,其实不划算。”宕昌县理川杨家庄理想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想才坦言。

  杨想才种植中药材已20多年,从自家种植药材到收购、贩运、销售,到如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杨家村有462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建立了就业帮扶车间,村里80多人就近务工,带动75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并流转杨家村11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辐射带动周边八里镇、木耳乡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该合作社于今年4月被评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如何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宕昌县将中药材产业列为产业链建设重点项目,积极谋划延链、补链、强链的全链条发展项目,组织培训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大户到东南沿海观摩学习,开展中药材乡土人才技术培训,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发展中药材产业。

  杨想才在县里扶持下成立了宕昌县理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并获批黄芪GAP生产认证,注册了“羌源”品牌,改造了加工车间,由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医药专家开出“药方”,生产加工食药同源的黄芪茶。“每公斤黄芪从20元提升到50元,就连毛芪也从每公斤18元提升到30多元,一下子提高了收益。”杨想才欣慰地说。

  杨家村村委会依托理想药业公司与合作社成立了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村民们去年获得10%的分红,每户分红从500元到4000元不等,极大调动了村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目前,全县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613家(包括村办合作社15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8家,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作用,带动广大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采挖、运输、销售等生产活动,助推群众走上致富增收的“快车道”。

  “这里虽然山大沟深,但种药材能土里刨‘金’,我去年种了2亩多当归,晒干的当归1公斤卖50多元,收入2万多元哩。”村民杨利栋介绍,但合作社订单收购要求严格,不能农残超标,严禁使用膨大素、壮根灵等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以确保药材的上乘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宕昌县政府与西北师大、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签订了院(校)地合作协议,加大了科技研发力度,对22个中药材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科技引领,突破了制约发展中药材种苗的瓶颈,提高了中药材繁育水平和标准质量。

  同时,宕昌县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分析不同中药材价格走向,调整中药材内部种植结构,鼓励药农发展市场紧缺、价格看好的名优中药材,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解决了药农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帮助农户解决了与市场对接问题,保障了药农利益。

    龙头引领延链条

杨想才介绍党参收购情况。

  记者来到哈达铺镇,这个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红色旅游勃然兴起。在一家“红色山庄”农家乐,山环树绕,溪流潺潺,野生连翘、黄芩、桔梗、丹参等中药材遍野。镇中心的中药材产业园,汇聚着众多中药材加工、销售、物流等门店铺面。

  这是宕昌县聚力打造中药材“基地+景点+产业”特色园区的一个镜头。

  宕昌县聚点扩面,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强化“三产”融合,建立起“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群众”联合体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甘肃琦昆、华昌药材城为“龙头”,以园区企业和合作社为“龙身”,以群众为“龙尾”,走出“龙头”带“龙身”强“龙尾”中药材特色发展路径。

  龙头引领产业兴。记者在宕昌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占地97亩的制药企业崭新宽敞,中药材仓储物流车间、切制检测车间、标准化生产车间、阳光晾晒车间仓储、产品研发室、包装车间、销售配送区等一应俱全。

  进入一楼,占地3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车间,一袋袋、一捆捆、一堆堆中药材码得整整齐齐,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淫羊藿、柴胡等中药材样品琳琅满目,弥漫着浓郁的药材香味。

  甘肃琦昆是宕昌县从兰州引进的一家中药材龙头企业,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88个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之一。公司与当地38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常年收购中药材400多吨。项目一期占地97亩,规划总投资2.1亿元,生产车间年销售额将达3.6亿元、年收益1.68亿元。

  “宕昌县没有重工业、没有污染,千百年来,这里淳朴的老百姓就是靠种药材生活生存。我们来宕昌投资兴业,非常看好宕昌县40万亩无公害绿色道地中药材基地,通过企业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中药材的附加值,打造‘甘味’品牌,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公司副总经理王喜青介绍。

  90后的王喜青是宕昌本地人,从郑州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曾在武都、兰州工作,随后到甘肃琦昆。

  “算是返乡创业吧,这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事业。与乡亲们一起做好家乡的中药材产业,也是我的梦想。”王喜青说,每年10月份收购鲜药材时,季节性用工每天约三五百人,平时的装卸、切片、晾晒等用工人数也上百人,带动了村民就近务工就业。

  成品车间,一箱箱专用气调箱里,分门别类包装着各种道地中药材。“我们采用气调箱贮存与养护,解决了中药材仓储过程中发生的虫蛀、霉变、氧化变色等问题,保持了中药材良好的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保障了中药材及饮片的绿色安全,还能通过箱上的二维码对药材质量进行追溯,从而实现药材优质优价。”王喜青介绍。

  甘肃琦昆探索中药材种植、田间管理、采挖、赋码、入库、追溯、销售为一体的流通环节全产业链模式,让中药材有了专属“身份证”。中药材种植环节,采取种植追溯管理APP所记录的种植环境、田间管理过程,初加工环节运用技术条件、加工过程信息、分级包装信息以及预检质检报告,从而统一形成追溯码对入库前的药材进行赋码。这些信息采用自动采集,减少人为干预。赋码后进入仓储、养护、交易以及运输过程,一码到底,对前端的种植、加工形成了“倒逼机制”,促使规范化种植加工,实现全线的可追溯过程。

  宕昌县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还吸引来浙商的陇南华昌集团,投资1.8亿元在哈达铺镇落户华昌药材城项目,项目集商业、餐饮、娱乐、休闲等一体化的中药材综合性商业集散地,占地17.3万平方米,已建成投产使用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市场,加大与中药材天地网、阿里巴巴、淘宝网、买卖通、天猫等电商企业的合作,开展陇货入青、陇货入蓉、陇货入粤、陇货入渝等农特产品促销活动,主动对接东西部协作以及中央、省市帮扶单位,通过消费帮扶,拓宽了销售市场。

  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建成中药材专业市场11个,从事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贩运的大户达到800多户,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中药材市场营销体系。

  宕昌县推动中药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全链条发展,全县的中药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实现了有效联动,加快产业链提档升级,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2022年,宕昌县第一产业增加值9.11亿元,同比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79.6元,同比增长8.1%,增速位于陇南市第一。

  宕昌县生产的中药材在甘肃佛仁制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 摄

  【记者手记】

  良药还需“良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夏日宕昌,药苗清香弥漫乡野。茂密的原始森林,辽阔的高山草甸,嶙峋的奇山险峰,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药材的天然场所。

  如何将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成为产业优势?宕昌县推广种植“九统一”,建设绿色标准化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产业规模化经营;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提升中药材饮片和精深加工转化率……宕昌开出中药材产业发展一剂“良方”,产业发展亮点频频。

  我省是中药材大省,各个中药材大县都探索出不同经验做法,同时也面临科学创新技术薄弱、药农水平参差不齐、生产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等“共性”问题和不足。

  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一是坚持标准化种植,为中药材产业“固本培元”。标准引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要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保障药材道地性,提升中药材优质种苗统繁统供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道地品质。

  二是强链、补链、延链,为中药材产业“舒筋活络”。全链条发展,是增强产业的牵引动能。要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在项目计划、土地供给、融资渠道、金融保障、财税制度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产地加工能力,形成“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中药提取—生物制药”产业链条,提升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是突出服务体系建设,为中药材产业“理气和中”。创新发展,是产业繁荣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农科教推合作、产学研结合,加大人才科技支撑,拓宽多元价值功能,发展中药材康养、休闲、旅游等产业,厚植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等,助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开出良药“良方”。我省应紧抓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契机,推动中药材产业绿色崛起,提档升级,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